偶发空缺吧 关注:1,354贴子:8,336
  • 4回复贴,共1

【报道】J·K·罗琳:“我认识我书中的每一个人”(南方周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J.K.罗琳:“我认识我书中的每一个人”——关于《偶发空缺》的问答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詹姆斯·朗西/文 任战/译 刊于 2012-10-26 南方周末
“我需要写这本书。”J.K.罗琳的新书《偶发空缺》和她的《哈利·波特》系列没有一点关系:一个叫巴里·菲尔布拉泽的英国乡村小镇教区议员突然死了,他的死打乱了所有人的平衡——因为突然空出来的这个位置,每个人开始蠢蠢欲动,黑暗的内心都被挑逗了出来。
你可以在书中看到自残、脏话、性、吸毒、强奸,以及英国的政治。



IP属地:上海1楼2012-10-29 10:09回复
    J.K.罗琳本不打算署真名,她想“勇敢地”看看读者对她新书的真实反映,后来她署上了真名,因为她觉得,署名并让人们对她的作品说三道四,是“更勇敢”的行为。
    《纽约 times 》的书评显然是说三道四的一派:“《偶发空缺》没给人留下勇气、毅力、忠诚和责任的印象,反而是留下了人类弱点、自私和八卦愚蠢这样令人沮丧的感觉……这个话题可能引起美国读者的共鸣——鉴于现在共和党和民主党关于政府角色和规模的争论——不过这里给人的是怪异的冷血和抽象。”
    英国《卫报》的观点相对平和:“这本书并不是杰作,但也不至于很烂:智慧,写法娴熟,也很有趣……但粉丝们可能会觉得这本书有些让人失望,因为它缺乏《哈利·波特》书中所拥有的温暖和魅力;所有主人公都非常可怕,或痛苦自杀或直接死去。”
    在中文版首发前,J.K.罗琳接受了英国《卫报》记者詹姆斯·朗西的专访,上海九久读书人授权南方周末独家发布。
    


    IP属地:上海2楼2012-10-29 10:10
    回复

      最大的“偶发空缺”是死亡本身
      詹姆斯·朗西:《偶发空缺》与《哈利·波特》完全不同,你为什么会写这本书?
      J.K.罗琳:我是在飞机上得到灵感的——不是在火车上——立刻就兴奋不已。与《哈利·波特》一样,这本书同样也是关于道德和死亡的。它的背景是在一个小社区中,里面的人物年龄跨度从十几岁到六十几岁。我喜欢那些以小镇或村庄为中心的19世纪小说。我想写的是一个当代版本。
      詹姆斯·朗西:《偶发空缺》这个书名是怎么来的?
      J.K.罗琳:我最初定的书名是《责任》。因为这本书的中心主题之一,是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在生活中所处位置的责任。
      后来我看到了“偶发空缺”这个专有名词,用来描述议员死亡后空出的议席,我立刻知道,这就是我的新书名。
      书名在我看来有多方面的含义。首先,我认为最大的“偶发空缺”是死亡本身,因为死亡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并留下无法弥补的空缺。我同样知道,书中的所有人物在他们的生活中都有不足和缺憾,他们正试图用各种方式来填补:食物,酒精,毒品,幻想,或是叛逆行为。这些,也可以被称为“偶发空缺”:那些我们或许没有完全认识到却又觉得需要去填补的小小空洞。
      詹姆斯·朗西:在书中涉及的自残、性、吸毒和强奸等问题,你是否做了调查?
      J.K.罗琳:我并不需要走出去,从头开始找资料。尽管这是一本小说,书中的任何人物都没有活着的原型,但在我略有波澜的人生中,我确实认识与书中人物相像的人们。某一段时期,我非常非常穷,后来才转运,对此我深表感激,但我的确认识书中的每一个人。
      


      IP属地:上海3楼2012-10-29 10:11
      回复
        SF 话说以前我家还订着南方周末……


        5楼2012-10-29 20:42
        回复
          噗,南方周末这种报纸……真是……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01-10 0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