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了个皮吧 关注:58贴子:4,339
  • 6回复贴,共1

【儒家】解读格物致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语云,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其责何在,在物不格耳。物若肯格,则知致,意诚,而心正,身修矣。一人如是,亦有大益。人人如是,则太平矣。物者何,即心中之私欲。格者,格除屏弃。人心中无有私欲,则知见自正。譬如爱妻爱子之人,由彼心中有一个爱情锢蔽到,女人儿子之坏,总见不到。若无爱情,则妻子之是是非非,直下如镜照象,一点也不会错乱。切不可以朱注中推极吾之知识为致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为格物。若如此说,虽圣人也做不到。正心诚意之事,即一字不识之匹夫匹妇,但无偏私之欲心,均做得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事,从本上说,乃格物一事。物既格,则知致,意诚,心正,身修矣。




1楼2012-10-26 16:36回复

    中国传统哲学基本上是关于生命问题的思考,其功用不在于增加外界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儒家在《大学》中开章明义,提出了将人的生命视为道德实践的过程,有着完整的修养规范,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总则是仁,成仁就是要在人世间、人群中实现人的价值,最终达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完美境界。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格物致知是儒家的入门功夫。何为“格物”?这第一关通不过,以后那些关节也不好通。此处的“物”,即是与天理人性不合之私欲。既有私欲,则必然知见有偏,不得其正也。如爱妻、爱子者,其妻其子再坏,彼不见其坏,以溺爱之私欲,锢蔽本具之良知,以成偏邪不正之恶见。若将溺爱之念,格除净尽,则妻与子之是与非,直下彻见。格是抵御、排除、捍格、感格之意。所以“格”除自己私欲之“物”,是明明德之根本。
    何为“致知”?“致知”之知,可作智慧讲,此智慧非一般的世智辩聪,应该是明了万事万物的真空妙有的空性。当这种智慧生起显发时,面对生活中的缘生缘灭、生命变化、穷通寿夭诸种种事,就不会烦恼,能坦然面对,如如不动,随缘不变。人生活于世间就是不断地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住自己的“心”,其实也就是“致知”。能够把握住我们的自心,心就不会被外界环境所左右。
    


    2楼2012-10-26 16:39
    回复

      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世间的烦恼、不安、困惑、恐惧等等,这是人的精神生活受逼迫而成,人的烦恼、焦虑、困惑、痛苦的原因千差万别,有政治的、经济的、自然的、社会的、人际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等等。烦恼、痛苦是人类普遍的主观感受,由于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地位、阶层的氛围中,其主观感受亦有差异,每个生命体的心灵中都有生存意欲和生命意识,以及追求快乐、幸福、自由、富贵、长寿等强烈愿望,便与人的必死的局限、痛苦、贫贱、短命构成相对关系。生与死的冲突,贫与富,贵与贱的冲突,哀与乐,善与恶的冲突,对人生生命构成一种精神上的压抑与逼迫,因而产生恐惧感,孤独感、疏离感,使人的精神与心理失去平衡,而有烦恼痛苦。因而有人便要求在精神生活的结构方式上有所改善,以获取心灵的宁静和乐。心灵的不和不乐,便会唤起贪欲诈伪之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真能理解“格物”之理,就能顺利地格除我们的私欲,捍除我们的偏见,而生起智慧。如若进一步深信佛法因果之理,明白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自然会使我们身心柔软,坦然笑对人生。也就是说“格物致知”能协调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烦恼、焦虑、孤独、空虚等冲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楼2012-10-26 16:39
      回复

        格物的工作做成功了,真知就显发出来,而后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顺理成章而通达无碍了。
        佛家的去贪、嗔、痴,即是“格物”,修戒、定、慧,即是“致知”。贪、嗔、痴之“物”,蕴之于心,亦若戴着有色眼镜,以视诸物,皆不能见其本色耳。“物欲”之祸害,可见深矣!
        印光大师云: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功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去,儒佛了无二致。
        学佛之人,最要各尽其分,能各尽其分,即是有廉有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皆当努力行之。《大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前“明”字,即是克己省察之修德,后“明德”二字,即是自心本具之性德。欲明自心本具之明德,非从克己省察修持不可。进之,始可言“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之“亲民”,即是各尽其分之意。“止于至善”,即是居心行事,自行化他,悉皆顺乎天理人情,不偏不倚之中道。能如是,为圣为贤,可得致矣。且佛法之教人,在于对治人之烦恼习气,故有戒、定、慧三学以为根本。盖以戒束身,则悖德悖理之事不敢为,无益有损之语不敢说,因戒生定,而心中纷纷扰扰之杂念渐息,糊湖涂涂之作为自止。因定发慧,则正智开发,烦惑消灭,进行世出世间诸善法,无一不合乎中道矣。戒、定、慧三学,皆是修德,由正智亲见之心体,乃“明德”也。此之“明德”,在《中庸》则名“诚”。“诚”指淳真无妄。“明德”,指离念灵知。“诚”与“明德”皆属性德。由有克己省察修持之修德,性德方彰,故须注重前一“明”,则“明德”方能彻见而永明矣。如同佛门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4楼2012-10-26 16:40
        回复
          净空法师:格物致知,有很多人把这个两句话讲错了。
          格物致知,有很多人把这个两句话讲错了,我在此地顺便再提醒一次。格物就是放下,物是什麼?物是物欲。物欲,佛法里把它归纳五大类,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五种欲望。这五种东西都是有害的,没有好处的,要把它放下。格是格除,是格斗,欲就你的欲望,自己要跟自己去做一次斗争,把欲望打倒,是这个意思。欲望什麼?欲望障碍你的智慧、障碍你的德能、障碍你的相好。你看,你本来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现在如来的智慧没有了、如来的德也没有了、如来的相好也没有了。什麼东西?因为你有欲望,欲望迷了你的心窍,你自性里面好东西一样都不起作用了。所以佛家,这叫烦恼障,五欲是烦恼,知识是烦恼,知识叫所知障。一定要把知识变成智慧,把烦恼变成菩提,就正确了。这个东西只有佛门有、只有大乘有,带给我们的好处实在讲太多太多了,无比殊胜。做人要做个真人,不要做假人,真人就是学圣、学贤,不学世俗,天人都不学。为什麼?天人还是有自私自利,比我们淡薄,他没有断掉。佛、菩萨、阿罗汉把这个东西断掉了,真正是一尘不染。
          


          7楼2012-10-26 16:44
          回复
            说的太好了。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4-08-08 21:51
            回复
              格物的态度: 接受,放松,观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0-09 09: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