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冰点吧 关注:42贴子:7,752
  • 2回复贴,共1

【怀旧】十年间从人们嘴边消失的词汇(作者:AleiLee)

收藏回复

  • 61.128.234.*
它们一去不复返了。有些令人额手称庆,有些则让人扼腕叹息。但无论如何,都值得记上一笔。  


如果上天再给我们一次机会,让某种事物重现,你会选谁?建议您通览后,认真地投上一票。  


邻居——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疯狂的石头》开篇中,「道哥」伪装成搬家公司大摇大摆进行盗窃的镜头,取材于当前社会中邻里关系冷漠的现实。商品房的出现,改变了数千年来邻里间互相熟悉、知根知底的格局,也改变了「远亲不如近邻」的谚语。社会中广泛的信任缺失,使得自我防范这堵墙,封住了睦邻这扇门,对自身隐私的注重,又进一步关上了长相往来这扇窗。  


单位——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在单位这种团体内,团体对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巨大的控制力。从前,基本上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全部都需要通过单位解决;而其它的恋爱、结婚、离婚、生子、出游买票、探亲访友,也全部需要单位同意,或者是单位出具证明。生是单位的人,死是单位的鬼,最多也只会是,生是A单位的人,死是B单位的鬼。  


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大量增多,go-vern-ment职能的转变,各项社会改革的实施,单位这个词已经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而人与单位关系的疏远,事实上反映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个人与体制关系走向多元化的大趋势。  


诗人——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2005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举行的第十九届世界诗人大会里,青年诗人的身影几乎完全消失,尽管我们今天常常还会在地产商们的热闹派对上看到诗人有点W X的面孔,但这一切彷佛也印证着「中国诗歌已死」的悲观论调。诗歌在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流行后,相对小说、散文、评论而言已经严重边缘化。历史上做一个诗人是神圣的、浪漫的,而今天,隔壁有个诗人就变成了个笑话,经过王朔的演绎,「诗人」这个词开始被用来隐讳骂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关系的日益繁复造成的社会整体心态的浮躁和诗歌个人化话语倾向严重造成的作品过分干涩、苍白,是诗歌开始远离人们生活的外部和内部的重要原因。  


改革家——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量的勇于创新大胆突破的改革名人出现,按照中国传统的把「者」敬称为「家」的习惯,「改革家」成为媒体各种报导中大量出现的常见词语。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改革的逐渐深化,改革的重心从经济改革转入政治改革,进入攻坚战阶段。「改革家」这个词的逐渐消失,折射出当前阶段改革的状态,也反映出社会的日趋平稳。  


特区——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特区最初指1979年后被划为改革试验田的深圳、厦门、珠海、汕头4个城市。当时国家赋予特区引进项目审批权、人员因公出国出港审批权、外贸出口权、外汇管理权及许多其它经济管理权限,并且在包括税收、外汇管理、银行信贷、劳动用工以及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  


现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从局部试验性的阶段向普遍改革推进的时代。搞活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已经成为全中国的要求。经济特区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个称呼正在一次次「特与不特」、「特的新含意」的讨论中逐渐淡化。  


公交售票员——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北京除外)  


「各位乘客,您好!欢迎乘坐我们21路1333号车」,北京公交售票员劳模李素丽的事迹曾经被广为报导,成为宣传增强服务意识的榜样。公交售票员的主要职能是维护车厢内的秩序,防止逃票者的出现。在人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处于严格管理下的年代,这个职位的存在非常合乎逻辑。  


在可能会出现逃票者的担心并没有变成现实后,无人售票车的出现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公交售票员这个名词也正在逐渐远去。效率的提高、成本意识的加强、主动买票的自觉、对人的充分信任都体现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但,北京是个特例,这个城市有太多特殊职业、特殊政策与特殊景观。


1楼2007-04-25 12:04回复
    唉……
    有些词汇,还是永远消失的


    禁言 |7楼2007-04-30 22:09
    回复
      2025-05-25 21:02:48
      广告
      大部分的消失却不见得是好事..代表了一个时代被遗忘...


      禁言 |8楼2007-05-06 14: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