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位于甘肃西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这里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民风纯朴,民族特色浓郁。开发区总人口1.4万人,少数民族占57%。
2009年,临夏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确定了“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和“东建新区,西建园区”的发展布局,为合理配置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开发区建设步伐,促进临夏市向西推进和临夏县经济建设中心向东转移,最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标,决定将临夏工业园区和临夏双城经济开发区合并,以临夏县双城经济开发区为基础成立州级管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10年经甘肃省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甘开发区办[2010]1号)文件《关于同意临夏工业园区和临夏双城经济开发区整合为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的通知》批复,设立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
历史源远流长 双城地区历史悠久,据《临夏县志》和《辞海》“枹罕”一词中记载:春秋时期,双城一代生活着一支名叫“罕研”的羌族部落,秦国为了安抚该部落,封其为枹罕侯。《临夏志》记载“枹罕者,鼓枹罕少也”,取停止战争之意,枹罕侯的侯邑就在双城。枹罕侯先后建了大古城和尕古城,双城因此而得名。秦国在此设立了枹罕县,后经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前凉诸朝均设州址、县址在此,明清时期还设立过永久性的边关贸易场所,这里自古是中原通往藏区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原和藏区茶马互市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时至今日,边关要塞的城墙、烽火台依稀可辨,仍旧发挥着通往藏区第一站的重要作用。
区位优势显著 开发区背靠藏区大市场,面向临夏市,国道213线从开发区中心穿越而过,连接着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东距州府所在地临夏市20公里,西距临夏县城4公里,由省道310公路进入青海省,向西南10公里进入甘南藏区,是“兰州-刘家峡-夏河”、“兰州-临夏-九寨沟”旅游黄金线的必经之地。即将开工建设的临合铁路、规划建设的临合高速公路与开发区东西并行。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开发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铁路货用站的建成,开发区势必会成为货物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生态环境优美 开发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明显具有大陆性、季风和山地气候特点,海拔2000多米,年平均气温7.6℃,年平均降水量为401.5毫米。主导风向为西南风。这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春夏时节,满目青山绿水,处处生机盎然。从藏区高原蜿蜒而来的大夏河,从高山之顶“五山池”奔流而下的老鸦关河、从巍巍太子山冰雪融化而来的槐树关河三河在此相汇,潺潺向东流去,汇入黄河。北面的梁家山、西面的龙头山,南面的太和山、古城山在此聚首,犹如一个巨大的聚宝盆。
产业体系初显 近年来,开发区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初步形成了清真食品、新型建材、小水电等工业体系。爱丽福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糖果系列,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香酥的口味,深受顾客青睐,产品销往青海、西藏、印度尼西亚等国内外市场;五山池黄酒厂纯粮酿造的系列黄酒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甘肃省著名商标;莲花湖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清真罐装食品、系列蚕豆加工等产品远销沙特等中东国家和美国,2009年出口创汇达780万元;双城水电站、恒源电力有限公司等众多水电企业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年发电量达1.7亿千瓦,为开发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2010年,开发区着力建设清真食品加工区和企业孵化区一期项目,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建标准化厂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企业入驻发展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产业发展方向 开发区规划设立清真食品加工区,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区,新型建材加工区,中药材、生化制品加工及其他兼容产业加工区四个产业功能区。以清真食品加工业和民族特需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辅助新型建材业、中药材、生化制品加工及其他兼容产业。
发展前景广阔 规划到2020年,开发区争取引进建设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企业达到50户以上,生产总值达50亿元以上,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化发展集群。“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重点功能区范围的“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形成以清真食品加工为重点的企业聚集区,计划生产总值达到20亿以上,将成为全省重点经济开发区之一和临夏州重要的特色产业生产聚集区,参与兰州都市经济圈战略分工的重要据点和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开发潜力巨大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临夏经济开发区仍处于欠开发欠发达地区,但有着强劲的后发优势与潜力。开发区出台了土地出让、税费优惠、扶持奖励、优质服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大力鼓励投资者在开发区投资创业。
今天,这里充满着发展的商机,充满着希望,我们热诚欢迎八方宾客、有识之士来开发区投资兴业,与我们共绘发展蓝图、共创美好明天!
2009年,临夏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确定了“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和“东建新区,西建园区”的发展布局,为合理配置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开发区建设步伐,促进临夏市向西推进和临夏县经济建设中心向东转移,最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标,决定将临夏工业园区和临夏双城经济开发区合并,以临夏县双城经济开发区为基础成立州级管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10年经甘肃省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甘开发区办[2010]1号)文件《关于同意临夏工业园区和临夏双城经济开发区整合为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的通知》批复,设立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
历史源远流长 双城地区历史悠久,据《临夏县志》和《辞海》“枹罕”一词中记载:春秋时期,双城一代生活着一支名叫“罕研”的羌族部落,秦国为了安抚该部落,封其为枹罕侯。《临夏志》记载“枹罕者,鼓枹罕少也”,取停止战争之意,枹罕侯的侯邑就在双城。枹罕侯先后建了大古城和尕古城,双城因此而得名。秦国在此设立了枹罕县,后经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前凉诸朝均设州址、县址在此,明清时期还设立过永久性的边关贸易场所,这里自古是中原通往藏区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原和藏区茶马互市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时至今日,边关要塞的城墙、烽火台依稀可辨,仍旧发挥着通往藏区第一站的重要作用。
区位优势显著 开发区背靠藏区大市场,面向临夏市,国道213线从开发区中心穿越而过,连接着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东距州府所在地临夏市20公里,西距临夏县城4公里,由省道310公路进入青海省,向西南10公里进入甘南藏区,是“兰州-刘家峡-夏河”、“兰州-临夏-九寨沟”旅游黄金线的必经之地。即将开工建设的临合铁路、规划建设的临合高速公路与开发区东西并行。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开发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铁路货用站的建成,开发区势必会成为货物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生态环境优美 开发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明显具有大陆性、季风和山地气候特点,海拔2000多米,年平均气温7.6℃,年平均降水量为401.5毫米。主导风向为西南风。这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春夏时节,满目青山绿水,处处生机盎然。从藏区高原蜿蜒而来的大夏河,从高山之顶“五山池”奔流而下的老鸦关河、从巍巍太子山冰雪融化而来的槐树关河三河在此相汇,潺潺向东流去,汇入黄河。北面的梁家山、西面的龙头山,南面的太和山、古城山在此聚首,犹如一个巨大的聚宝盆。
产业体系初显 近年来,开发区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初步形成了清真食品、新型建材、小水电等工业体系。爱丽福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糖果系列,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香酥的口味,深受顾客青睐,产品销往青海、西藏、印度尼西亚等国内外市场;五山池黄酒厂纯粮酿造的系列黄酒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甘肃省著名商标;莲花湖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清真罐装食品、系列蚕豆加工等产品远销沙特等中东国家和美国,2009年出口创汇达780万元;双城水电站、恒源电力有限公司等众多水电企业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年发电量达1.7亿千瓦,为开发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2010年,开发区着力建设清真食品加工区和企业孵化区一期项目,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建标准化厂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企业入驻发展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产业发展方向 开发区规划设立清真食品加工区,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区,新型建材加工区,中药材、生化制品加工及其他兼容产业加工区四个产业功能区。以清真食品加工业和民族特需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辅助新型建材业、中药材、生化制品加工及其他兼容产业。
发展前景广阔 规划到2020年,开发区争取引进建设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企业达到50户以上,生产总值达50亿元以上,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化发展集群。“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重点功能区范围的“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形成以清真食品加工为重点的企业聚集区,计划生产总值达到20亿以上,将成为全省重点经济开发区之一和临夏州重要的特色产业生产聚集区,参与兰州都市经济圈战略分工的重要据点和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开发潜力巨大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临夏经济开发区仍处于欠开发欠发达地区,但有着强劲的后发优势与潜力。开发区出台了土地出让、税费优惠、扶持奖励、优质服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大力鼓励投资者在开发区投资创业。
今天,这里充满着发展的商机,充满着希望,我们热诚欢迎八方宾客、有识之士来开发区投资兴业,与我们共绘发展蓝图、共创美好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