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huawang吧 关注:39贴子:173
  • 0回复贴,共1

鼎 的 身 世 和 传 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鼎 的 身 世 和 传 奇
郑鼎文(悦仁)
宝鸡,闻名遐迩的青铜器之乡。鼎,作为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更是卓尔不群。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直流传着关于鼎的种种传奇。
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听听有关鼎的一系列故事吧。
鼎,本来只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我们使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各类肉食。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除了三足圆鼎,还有四足方鼎。想想吧,在那半原始半文明的时代,一伙先民围拢着支在野外的大鼎,生起火来,耐心地烹煮捕猎来的鸟兽,随后一边欢呼,一边大块大快地吃肉,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啊!
鼎,它的铸造也有个历史演进过程。最早的鼎,是用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进入青铜器时代,才有了用青铜制造的铜鼎。相传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天下九州。从此,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成了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身价倍增,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涂上了神圣的色彩。直至今天,我国人民仍有一种深深的鼎崇拜意识。像鼎盛时期、鼎力相助、春秋鼎盛、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词汇,无不透射着神奇的光芒。
据说大禹铸造的九鼎,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权力的转换,曾经历了数次迁徙。从商朝到周代,均把定都或建立新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灭商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殷亡周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到了周代,鼎还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举行盛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纪念,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让后人铭记历史。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高达133厘米,重达835公斤,四足,长方形,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文丁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于周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鼎是古代文明的见证,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不仅说明早在三四千年之前,我国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就已经达到了高度发达的时代,更是作为载体传承了历史文化。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鼎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体现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从而更显得身价不凡。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演变,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体型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具有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内涵,使人可以从中感受震撼人心的力量。
至于历史上流传的“问鼎”的典故,则更加发人深思。《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打着“尊王攘夷”旗号的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踌躇满志的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颇具政治头脑的王孙满落落大方而又不无谴责地回应道: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岂能询问鼎的轻重?傲慢的楚庄王碰了个软钉子,不敢再嚣张了。据说从此以后,就把图谋篡夺王位称作“问鼎”了。
鼎,泱泱中华文明的象征,祖国悠久历史的见证,闻名于世的国宝。它永远在诉说,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诉说着文明古国的沧桑,也诉说着今天和明天的畅想。 


IP属地:陕西1楼2012-10-21 09:4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