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流的人文水平,就没有一流的学术水平。
在中国,提到人文,便会想到国学。所谓国学者,一国之所固有学术也。章太炎先生有一句话:“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中国之所以能成立,它背后的精神性的东西就是国学。如果没有国学,这个国家就不能自立。“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也是这个意思。在《左传》里也有一句话体现了这种思想,叫“国于天下,有与立焉”。在上个世纪初,西学东进,于是才有了国学的称谓。中国人开始经历在东西之间寻找立足点的过程。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说:“有人曾问国学究竟有什么用?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教人投资赚钱。但国学的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能够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
当年佛朗西斯·培根也曾经发表过著名的关于人文学科重要性的论断。由此可见,不论东西方,无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国学便是人文的源泉。
国学是沃土,中医是名木。
岐黄之术是中华哲学所孕育的产物,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瑰宝。她吸收道家、儒家、阴阳家、法家、兵家等诸多流派,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广义而言,中医本身也属于国学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落后的历史,中国人产生了文化自卑感。认为我们的文化一样是落后的,于是乎才有了关于中医以及汉字的存废之争。
德国著名的医学家曼·波克特教授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曾经表示中国是不应该有文化自卑感的。
余英时先生则担忧的说道,中国的危机是文化的危机。
虽然眼下似乎有一场国学热席卷而来,孔子学院在国外发展方兴未艾,然而,我们必须正视,我们与国学正渐行渐远。
中国人在一个世纪中经历了由天下变成的国家的过程,我们彷徨、我们呐喊,在左右徘徊中我们渐渐丢掉了自己的文化。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损失,也是世界的损失。这个世界需要多元化,经济的多元化、政治的多元化、当然也应该包括文化和科学的多元化。
中国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春秋时代的孔子,面对着中原混战,礼坏乐崩的情景,曾感慨中国文化没得救了,然而中国文化依然顽强的生存了两千年而且在以后的岁月中大放光彩。我们有理由相信,如今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代,中国文化也一定会继续延续下去,因为谁都没有权利对中国妄自菲薄。
身为这个时代的青年学生,即将成为新一代的社会中坚,我们不是垮掉的一代,我们有能力担负的起这个时代的重量!
任继愈先生曾说,对于中医,我们守土有责。坚守中医存在的国学沃土乃是我辈中医药人的荣誉与责任。当中医扎根在国学之中的研究方法的根系被切断的时候,中医的科学理论体系将随之衰落。中医便沦落为不见文化思想深根的浮萍草——游离于自身科学体系之外的中医,所留下的只是原有体系中的经验部分。国学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基础,应当回到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灵魂中来,而不是仅仅把它作一种远去的学术去研究。当代中医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一百年来对国学的冷漠甚至背叛。
虽然我们彷徨于东西方文化之中,面对东西方文化与生俱来的截然不同不知所措,然而我们相信,博大精深的国学孕育出来中医可以在这个时代继续走下去,因为我们的文化坚信这个世界可以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