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到这里,觉得应该交待一下旅行的路线,杜甫的大多数诗都可以考证出写作的时间和地点,并不需要参考很多的资料,只从诗本身就可以确定,比如“三吏”,从诗题就可以确定写作的地点分别在新安、潼关和石壕村,再看一下诗的内容,参考一下史书,时间也基本可以确定了,事实上杜诗比史书还要可信,一般当杜诗的内容和新旧《唐书》的记载发生矛盾时,学者们都会以杜诗为准,“以诗订史”,杜甫这个人确实太认真了,就算是对某个人的称呼也决不会马虎,称之为“诗史”可不是浪得虚名。唯其如此,杜诗集才能基本按时间顺序编排,唯其如此,“杜诗行迹”也才能成行。
其实整个一部杜诗就是杜甫的自传和心灵史,同时也是唐帝国的一部兴衰史,既可以一首首地挑出来欣赏,也可以整个地当成一部规模宏大的纪实文学来读。杜甫生前并不算一个很著名的诗人,比李白的名气差远了,同时代人对他的记载很少,但杜甫的生平几乎是古代诗人中最详尽的,因为在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和几篇赋表中,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平家世交代得清清楚楚,反观李白,生平一直模模糊糊,家世更是无从考证,只是凭一句“千金散尽还复来”猜测他家可能是有钱的商人,整个一天外飞仙。
这次写“杜诗行迹”,我会尽量按照杜甫游历的时间顺序安排行程,这样才能比较真实地再现杜甫的一生经历和杜诗由壮阔走向沉郁的脉络,感受其心路历程,但也只能是大致如此,要完全按照先后顺序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不得不顾及时间、费用和旅途的便利。比如杜甫从出生到35岁之前是以洛阳为活动中心,杜诗按时间顺序的第一首诗《游龙门奉先寺》就是25岁时作于洛阳,而他在31岁、38岁和45岁时又几次回到洛阳,也分别有诗作,我不可能真像杜甫一样先去洛阳,再来山东,再回洛阳,再去陕西,再回洛阳,他是用自己的一生在游历,而我只不过是用几个月时间来模仿,亦步亦趋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因此“杜诗行迹”写到的第一首诗是杜甫作于山东的《望岳》,然后就是十年后作于济南的几首诗,至于中间十年杜甫“浪荡齐赵间”的生活容后再叙。
第二天一上午在旅馆写笔记,中午吃过饭准备向(左“山”右“昔”)山湖进发,地图上济南城北只有一处标为鹊山湖水库的地方,我想这应该就是(左“山”右“昔”)山湖了。正要出门,却接到老婆的电话,焦急地说我一个月前转到她账户的5万元钱还没有查到,问我是不是转错了。我顿时头大,开始担心5万元的下落,游兴一下子全没了,看来俗人还是要被俗事打扰,想做神仙游是不大可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