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鲨目成员经历了二次重要的瓶颈 , 第一次是白垩纪的森诺曼阶(Cenomanian)至土伦阶(Turonian)的缺氧环境下迫使角鲨目中某些成员向深海扩散 ; 第二次白垩纪至第三纪交界的大灭绝中迫使角鲨目中某些成员(大多是黑棘鲛科(Dalatiidae)成员)适应浅海的环境 , 在大灭绝中Cretascymnus , 原乌鲨属Proetmopterus及微乌鲨属Microetmopterus被淘汱出局 , 相反始乌鲨属Eoetmopterus还可支持至古新世 ,第三纪地层据说有始乌鲨属未定种(Eoetmopterus sp)的化石发现,但这些所谓的第三纪始乌鲨属种牙齿化石是备受怀疑的。
于瑞典南部马斯特里赫特阶(Maastrichtian)地层也发现了多达二千颗角鲨目的牙齿化石 , 其中有些牙齿是分别属于七种角鲨目成员 , 包括微乌鲨Microetmopterus wardi , 原乌鲨Proetmopterus hemmooriensis , 始乌鲨Eoetmopterus supracretaceus , 荆鲨属种Centroscymnus schmidi , 角鲨属种Squalus ballingsloevensis ., Squalus balsvikensis 及Squalus gabrielsoni 。微乌鲨Microetmopterus wardi可能是已知的鲨类中最细小的 , 至于荆鲨属种(Centroscymnus)及角鲨属(Squalus)则是胜利者 , 避开了大灭绝并支持至今。在瑞典海湾的Kristianstad盆地早马斯特里赫特阶 (Maastrichtian)地层发现的这些鲨类牙齿化石显示这些鲨类生活于大陆架及海岛外的寒冷海洋低部 ,并于浅海繁荣起来。
角鲨科Squalidae一共有二个属 , 包括卷盔鲨属Cirrhigaleus(三种)及角鲨属 Squalus(八种) , 卷盔鲨(C. asper)于温带至热带海洋(包括海岛)的半深海带上层有广泛的分布 , 但东太平洋则没有卷盔鲨(C. asper)的分布。长须卷盔鲨(C. barbifer)及澳洲盔鲨(C. australis)则分布于西太平洋 , 从日本至新喀里多尼亚群岛 , 新西兰及澳洲。角鲨属则可根据分布的不同从而分作三类 :
1.白斑角鲨(S. acanthias)分布于气候寒冷的海岸浅水;
2.至少有十种是广泛生活于半深海上部及具有环球性的分布(不包括北太平洋东部) , 长吻角鲨(S. mitsukurii)就是其中之一。勃氏角鲨(S. blainville)及日本角鲨(S. japonicus)分布于西太平洋 , 黑尾角鲨(S. melanurus)及窄吻角鲨(S. rancureli)只分布于新喀里多尼亚群岛 , 澳洲则存有五种未描述的属种;
3.大眼角鲨(S. megalops)于北大西洋东部至南非 , 印度洋至西太平洋都有其分布 , 但于东太平洋及西大西洋则没有分布 。古巴角鲨(S. cubensis)分布于西大西洋 , 于澳洲及新喀里多尼亚群岛还存有未描述的属种。
角鲨科Squalidae是一种具有强健肌肉,活跃性及高漫游性的鲨类 , 但角鲨属的分类存有不少问题 , 因为还有不少未被描述的属种等等 。尽管最早的角鲨科Squalidae化石来自白垩纪前期 , 但角鲨属Squalus则首次于白垩纪后期出现 , 于新生代的欧洲,俄国,北非,北美及亚洲有许多化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