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鲨吧 关注:3,150贴子:18,125

沧海之牙(二)---深海长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软骨鱼类何时开始向深海扩张 , 这恐怕是一个谜。能适应深海黑暗,高压及严寒的环境 , 必须演化出能感知微弱光线的眼球及具备柔软的身体 , 有些鲨类身体甚至能发展特殊的构造,如刺侏儒鲨(Squaliolus laticaudus)腹部有发光器官帮助它们吸引配偶及迷惑捕食者 , 大嘴鲨嘴的四周布满特殊的发光器官引诱猎物 ; 一些深海鲨类演化成较大的体型使它们能进入水表层猎杀较大的猎物 , 如六鳃鲨及格陵兰睡鲨等等 。深海中除了时常下潜的巨型抹香鲸 , 大王鱿属及南极酸浆鱿对深海鲨类存有威胁外 ,也没有多少生物能称得上是这些深海鲨类的天敌 ,能适应深海的鲨类超过200种 , 深海严峻的环境也非人类可征服。在这贴中主要介绍六鳃鲨目 , 竺鳞鲛目及角鲨目的演化史 , 对其他深海鲨类则不在这贴介绍。


1楼2012-10-19 13:54回复
    六鳃鲨目由六鳃鲨科(Hexanchidae)及皱鳃鲨科(Chlamydoselachidae)组成 , 最早期的成员于侏罗纪早期已存在 , 六鳃鲨科一共有三属四种 , 它们体型于现存的鲨类中算是体型较大 , 也是大洋底栖性鲨类 , 它们于半海底及寒冷的海岸也有出没 , 于白垩纪晚期六鳃鲨科中体型较大的Notidanodon于两极的寒冷海洋也有分布。


    2楼2012-10-19 13:54
    回复
      六鳃鲨目由六鳃鲨科(Hexanchidae)及皱鳃鲨科(Chlamydoselachidae)组成 , 最早期的成员于侏罗纪早期已存在 , 六鳃鲨科一共有三属四种 , 它们体型于现存的鲨类中算是体型较大 , 也是大洋底栖性鲨类 , 它们于半海底及寒冷的海岸也有出没 , 于白垩纪晚期六鳃鲨科中体型较大的Notidanodon于两极的寒冷海洋也有分布。
      于侏罗纪时期已有为数不少的六鳃鲨目成员存在于地球上 , 其中有南喙哈那鲨属Notidanus及六鳃鲨属Hexanchus,包括早侏罗纪瑞士的Notidanus arzoensis, 德国的Hexanchus wiedenrothi 及 Notidanus amalthei, 侏罗纪中期巴伐利亚的Notidanus contrarius , 晚侏罗纪瑞士及巴伐利亚也有Notidanus munsteri , Notidanus eximius及 Notidanus intermedius , 于晚侏罗纪基末里阶(Kimmeridgian)也有Notidanus huegeliae及Notidanus serratus。Notidanus munsteri于德国南部晚侏罗纪(一亿五千万年前)的石灰岩上被发现 , 有保存良好的椎骨化石发现 , 这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鲨类 , 形态类以现在的六鳃鲨目 , 有一个背鳍棘 , 牙齿具多齿尖且排列有序 , 显示Notidanus munsteri 和现在的六鳃鲨目关系密切 , 有许多学者认为Notidanus arzoensis , Notidanus eximius, Notidanus huegeliae及Notidanus daviesi不过是Notidanoides muensteri的同物异名,因此南喙哈那鲨属Notidanus一共有四种包括Notidanus munsteri , Notidanus contrarius , Notidanus intermedius 及Notidanus serratus ; Eonotidanus , Paranotidanus及Notidanus 三个学名是同义的。
      另一种于英国发现的早期六鳃鲨目成员伪南喙哈那鲨属Pseudonotidanus semirugosus牙齿类似哈那鲨属 , 牙齿长有锯齿切边。伪南喙哈那鲨属还有德国南部晚侏罗纪地层发现的Pseudonotidanus politus, Pseudonotidanus politus骨骼上有别于现存的六鳃鲨目 , Pseudonotidanus politus有二颗背棘显示它们是长有二个背鳍但现存的六鳃鲨目成员只有一个背棘。伪南喙哈那鲨属形态介乎于六鳃鲨目及史前鲨类Synechodontiforms之间,分类学上尚存争论。和现在的六鳃鲨目不相同 , 伪南喙哈那鲨属Pseudonotidanus是生活于浅海的鲨类。
      


      3楼2012-10-19 13:54
      回复
        另一类体型较大的六鳃鲨目成员是Notidanodon属 , Notidanodon属相对其他六鳃鲨目成员,有较大的中齿尖及未梢齿尖 , Notidanodon pectinatus是Notidanodon属的主模式种 , 最初被发现于英国南部森诺曼阶(Cenomanian)至桑托阶(Santonian)地层 , 其后于加利褔亚及南极都发现了Notidanodon pectinatus牙齿化石,显示了 Notidanodon pectinatus是一种世界性的鲨类。晚白垩纪的Notidanodon属也包括Notidanodon dentatus, Notidanodon lanceolatus及Notidanodon antarcti 。Notidanodon lanceolatus牙齿化石于欧洲英国,德国及加利褔亚 , 有较长的主齿尖 , 牙齿有平滑的锯边。Notidanodon antarcti是生活于晚白垩纪南极的六鳃鲨目成员 , 牙齿化石被发现于西摩岛。 Notidanodon loozi则是生活于古新世时期的法国比利时及摩洛哥一带 , 一种体型较大的六鳃鲨目成员, Notidanodon loozi牙齿可达2寸长 , 这长度相当于一头5米多长的大白鲨牙齿长度 , Notidanodon loozi牙齿有较大的珐琅质及较大的齿尖。Notidanodon loozi牙齿化石于塔内提阶(Thanetian)沉积层十分罕见 ,但于塞兰特阶(Selandian)常有化石记录,对于这种体型巨大的六鳃鲨目成员的资料有许多的还是泛善可陈 , Notidanodon loozi 牙齿有多达6个小齿尖 , 于哈萨克西南部的晚白垩纪及早第三纪地层也出土了许多鲨类化石 , 其中于古新世地层也发现了Notidanodon loozi相似种Notidanodon cf. loozi的牙齿化石 , 当地也发现了四种鼠鲨目成员Carcharias teretidens, Striatolamia striata, Otodus obliquus var. minor及古新大白鲨Palaeocarcharodon orientalis的牙齿化石 , 这些鲨类化石是属于古新世时期的塞兰特阶(Selandian)至坦尼特阶(Thanetian)早期 , 当地也发现了一种史前蜥蝪的化石---Slavoia cf. darevskii。另一种生活于古新世时期摩洛哥的Notidanodon brotzeni , 牙齿能有超过7个小齿尖 , Notidanodon brotzeni鲨鱼牙齿宽度只有5厘米多一些 。 Notidanodon属于始新世时期已没有任何化石记录存在,灭绝原因不明。
        


        4楼2012-10-19 13:54
        回复
          六鳃鲨目最早于侏罗纪时期已出现 , 而牙齿结构上也出现了转变, 侏罗纪的Notidanus muensteri 牙齿是较平滑的 , 侏罗纪的Notidanus serratus, 白垩纪前期(阿普第阶晚期)哈那鲨属Notorynchus aptiensis开始以锯齿形式发展,最后白垩纪的Notidanodon lanceolatus牙齿有锯齿纹。于北卡罗莱纳州的阿普第阶晚期地层就发现了非常古老的六鳃鲨目成员Notidanodon lanceolatus化石 , 而其后于世界各地也发现了六鳃鲨目成员的化石 , 于南极晚白垩纪地层也有Notidanodon pectinatus及Notidanodon antarcti的化石记绿 , 显示它们已取得地理上的扩张 。
          


          5楼2012-10-19 13:55
          回复
            哈那鲨属Notorynchus仅只有一种---扁头哈那鲨(学名Notorynchus cepedianus), 它生活于各地气候寒冷的海洋 , 但于北大西洋是没有分布 , 不过哈那鲨属于法国南部白垩纪前期,欧洲及北美第三纪地层都有化石记录 , 哈那鲨属于北大西洋曾一度兴盛但也于当地海洋完全灭绝。
            哈那鲨属Notorynchus主要生存于世界各地沿海岸的浅海,除了北大西洋没有分布 , 哈那鲨属Notorynchus过去于白垩纪前期的法国南部及新生代的欧洲及北美也有化石发现,包括法国南部白垩纪前期晚阿普第阶(Aptian)的Notorynchus aptiensis ,英国古新世至始新世伊普雷斯阶(Ypresian)的Notorynchus serratissimus , 始新世哈萨克的Notorynchus kempi, 渐新世至中新世的北美,欧洲及澳洲的Notorynchus primigenius , 有专家认为Notorynchus primigenius 其实是和现存的哈那鲨属于同一物种。
            


            6楼2012-10-19 13:55
            回复
              哈那鲨属Notorynchus首次出现于早白垩纪时期 , Notorynchus aptiensis就是已知的最早的哈那鲨属种了 , Notorynchus aptiensis被发现于豪特里维阶(Hauterivian)至森诺曼阶(Cenomanian)的岩石上 , Notorynchus aptiensis已有现存扁头哈那鲨的缝合齿 , 不过Notorynchus aptiensis 的牙齿有较明显的侧脊。很可惜的是晚白垩纪地层没有发现哈那鲨属种的化石, 但于北美始新世时期地层却发现了Notorynchus serratissimus牙齿化石 。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种六鳃鲨属的牙齿化石 , 这种鲨鱼是晚白垩纪时期的小齿六鳃鲨Hexanchus microdon , 小齿六鳃鲨Hexanchus microdon的下颌的前侧齿也同时展现了哈那鲨属的特征。
              于晚白垩纪时期至始新世时期也有另一类奇特的六鳃鲨目属种存在--- Weltonia , Weltonia属一共有两种包括晚白垩纪时期至古新世摩洛哥的Weltonia ancistrodon及始新世英国的Weltonia burnhamensis 。Weltonia属牙齿第一齿尖呈S形的弯曲 ,于六鳃鲨目中也算是非常独特的。 Weltonia ancistrodon牙齿中央有明显切边,于牙齿基部也有微细锯齿 , 未梢的锯边局限于齿尖上部的一半;Weltonia burnhamensis主齿尖两旁都有完全的锯边 , Weltonia属看似是也会于浅海生活的六鳃鲨目成员 。
              


              7楼2012-10-19 13:55
              回复
                六鳃鲨属中的灰六鳃鲨(Hexanchus griseus)是具有环球性分布的大型鲨类 , 最大能达4.8米 ; 另一种大眼六鳃鲨(H. nakamurai)则广泛生活于气候和暖及热带地区的海洋 , 但是没有出没于东太平洋。六鳃鲨属于大西洋西部有过化石记录 , 包括晚白垩纪非洲,欧洲及日本的小齿六鳃鲨Hexanchus microdon , 于晚白垩纪坎帕阶至马斯特里赫特阶(Maastrichtian) 德克萨斯州就有小齿六鳃鲨的分布 , 晚白垩纪(白垩世)英国亨斯坦顿的 Hexanchus gracilis, 始新世英国的科林森六鳃鲨 Hexanchus collinsonae及胡克六鳃鲨Hexanchus hookeri , 始新世哈萨克的Hexanchus tusbairicus, 始新世早期英国 ,始新世新泽西州及澳洲 ,渐新世澳洲及俄国的阿格赛兹六鳃鲨Hexanchus agassizi及中新世至上新世欧洲,日本及南北美的巨六鳃鲨Hexanchus gigas(可能就是现存的灰六鳃鲨Hexanchus griseus) , 中新世中期加利褔亚的安德森六鳃鲨Hexanchus andersoni , 它们的牙齿宽度能达4.5厘米及具有7至8个小齿尖 , 有些牙齿甚至能达9至10个小齿尖 , 安德森六鳃鲨Hexanchus andersoni牙齿有现存灰六鳃鲨(H. gigas)般的尺寸,可惜它们的牙齿化石较罕见。至于德国早侏罗纪地层发现的Hexanchus wiedenrothi 归属则存有争论。
                


                8楼2012-10-19 13:56
                回复
                  阿格赛兹六鳃鲨Hexanchus agassizi下颌的牙齿较科林森六鳃鲨 Hexanchus collinsonae的要宽阔 , 齿根也较浅 , 牙齿顶端有较幼的中央条纹。把阿格赛兹六鳃鲨Hexanchus agassizi, 科林森六鳃鲨 Hexanchus collinsonae及胡克六鳃鲨Hexanchus hookeri和现存的大眼六鳃鲨Hexanchus nakamurai比较的话 , 这些始新世时期的六鳃鲨属种体型不会超过1.9米(大眼六鳃鲨Hexanchus nakamurai最大能达1.9米,这意味着始新世的六鳃鲨属种体型不会较大眼六鳃鲨来得大), 于拉奎拉(Aquia )古新世地层也有六鳃鲨属种首个化石记录 ,古新世的六鳃鲨属种体型也不会超过1米长。于南极始新世晚期地层也发现了六鳃鲨属种的牙齿化石,但化石并不属于上述的阿格赛兹六鳃鲨Hexanchus agassizi, 科林森六鳃鲨 Hexanchus collinsonae及胡克六鳃鲨Hexanchus hookeri ,该晚始新世的南极六鳃鲨属种牙齿要比其他同时代的六鳃鲨属种来的大 , 根据牙齿化石推测全长超过2米 。 至于现存的大眼六鳃鲨Hexanchus nakamurai(Hexanchus vitulus)于中新世的北美也有化石记录 , 而现存的灰六鳃鲨于上新世时期的北美也有分布。早期的六鳃鲨属种体型并不大,直至第三纪晚期体型迅速增大,这和当时海生哺乳类的多样性存有很大的关连 , 现存的灰六鳃鲨就是会进食鲸类,海狮及海豹的腐肉,甚至会攻击捕食幼鳍足类。
                  安德森六鳃鲨Hexanchus andersoni和巨六鳃鲨的Hexanchus gigas二者的牙齿都非常相似 , 至于巨六鳃鲨的Hexanchus gigas , 它们的牙齿化石于智利,欧洲及北美是很常见的。 事实上有专家认为灰六鳃鲨Hexanchus griseus, 安德森六鳃鲨Hexanchus andersoni和巨六鳃鲨的Hexanchus gigas三者可能不过是同物异名,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于欧洲中新世地层也有副六鳃鲨属Paraheptranchias的牙齿化石发现 , 但副六鳃鲨属Paraheptranchias具体资料不详。
                  


                  9楼2012-10-19 13:56
                  回复
                    七鳃鲨属是一类中等体型的鲨类 , 除了北太平洋东部外 , 于热带及气候温和的海洋都有分布 , 七鳃鲨属于晚白垩纪北美兴起 , 始新世早期的美国东部及摩洛哥兴盛起来 。现存的尖鼻七鳃鲨主要生活于北大西洋 , 于南非 ,澳洲及日本也有出没记录 , 于葡萄牙则有下潜至380至460米深度的记录 ,于古巴也有下潜深海的记录。
                    豪厄尔斯七鳃鲨Heptranchias howelli生活于始新世的摩洛哥 , 俄勒冈州西部,华盛顿及英属哥伦比亚西南部, 它是生活于北太平洋浅海至半深海的鲨类 。 它们的牙齿齿尖基部及第一齿尖较渐新世日本的Heptranchias ezoensis来得幼 ,但第一齿尖却较Heptranchias ezoensis来得高。史前七鳃鲨属种还有晚渐新世委内瑞拉的Heptranchias tenuidens , 北美加拿大晚白垩纪坎帕阶地层也发现了未定种的七鳃鲨属的牙齿化石 , 现存的七鳃鲨则于意大利晚中新世至上新世地层已有化石记录。
                    


                    10楼2012-10-19 13:56
                    回复
                      皱鳃鲨科也只存皱鳃鲨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一种 , 皱鳃鲨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分布于气候温和及热带海洋 , 于海岛及海山邻近的海洋也有分布 , 大多在水深600至1000米的地方出没。史前皱鳃鲨属于白垩纪晚期也首次出现 。
                      最早的皱鳃鲨类是于南极Santa Marta Formation发现的Chlamydoselachus thomsoni , Chlamydoselachus thomsoni生存于晚白垩纪的桑托阶(Santonian)至坎帕阶(Campanian), 这提供了皱鳃鲨类地域分布及起源的资料。在奥地利及丹麦始新世路德阶也发现了皱鳃鲨类Thrinax baumgartneri的牙齿化石 , Thrinax baumgartneri 只有两颗完整的牙齿化石及两个分离的齿冠 , 形态类似奥地利始新世中期的Chlamydoselachus fiedleri , 而近来的研究显示Thrinax baumgartneri很可能和Chlamydoselachus fiedleri是同物异名的 , Chlamydoselachus fiedleri 牙齿高度能达10毫米。


                      11楼2012-10-19 13:56
                      回复
                        于太平洋西南部查塔姆群岛的Takatika Grit发现了新种皱鳃鲨属的牙齿化石 ,化石是属于古新世的达宁阶(Danian) , 新种被命名作Chlamydoselachus tatere , Chlamydoselachus tatere是新生代最古老的皱鳃鲨属 , Chlamydoselachus tatere牙齿有三个突出的尖峰 , 尖峰基部显示有较弱的饰纹 , 锯齿切边只限于牙根旁的齿峰部分 , 齿峰中段已没有锯边。齿峰纤弱且形成较大的倾斜角度 , 齿峰彼此相距较大 , Chlamydoselachus tatere的牙根宽且长 。Chlamydoselachus tatere牙齿是被发现于Takatika Grit浅海的沉积层 , 显示它们最初是生活于浅海 , 牙齿的粗大显示它们是掠食性的鲨类 , Chlamydoselachus tatere的发现显示早期皱鳃鲨类是生活于浅海的掠食者。
                        过去于世界各地也发现了不少皱鳃鲨类的化石 , 比如安哥拉晚白垩纪坎帕阶(Campanian)至麦斯特里希特阶(Maastrichtian)的Chlamydoselachus gracilis及Chlamydoselachus goliath , 始新世中期奥地利的Chlamydoselachus fiedleri ,渐新世至中新世特立尼达岛的Chlamydoselachus tobleri , 中新世前期奥地利 , 意大利及日本的Chlamydoselachus bracheri , 中新世早期美国加利褔亚的Chlamydoselachus garmani ,上新世意大利的Chlamydoselachus lawleyi ,在加拿大,日本及哥伦比亚等地也发现了未定种的皱鳃鲨类牙齿化石 , 于意大利Fiumefreddo的更新世沉积层也发现了现存的皱鳃鲨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牙齿化石 。意大利的Chlamydoselachus lawleyi是于1887年被J. W. Davis 在托斯卡那上新世地层发现的, J. W. Davis在当地只发现了二颗完整及七颗零碎的牙齿化石 ,从牙齿化石来看, Chlamydoselachus lawleyi牙齿化石和现存皱鳃鲨的相似 , 二者的牙齿分别之处在于现在的皱鳃鲨主齿尖两旁没有第二齿尖, Chlamydoselachus lawleyi牙齿主齿尖达4至5.5毫米长,最大的那颗牙齿主齿尖达到7.5毫米 ; 另一种生存于特立尼达岛渐新世至中新世地层发现的Chlamydoselachus tobleri牙齿主齿尖平均长约4.8毫米 ,牙齿主齿尖最大能达6毫米, 要较现存的皱鳃鲨的牙齿来得大, 牙齿基部宽广,第二齿尖呈针状 ; 至于中新世前期意大利及日本的Chlamydoselachus bracheri牙齿高度则能达10毫米。
                        


                        12楼2012-10-19 13:57
                        回复
                          角鲨目Squaliformes是鲨类中的一个多属种的目 , 属种都是生活于严寒海洋,半深海及大洋底栖性的鲨类 , 角鲨目一共有六个科包括角鲨科(Squalidae) ,尖鳍鲛科(Centrophoridae) ,灯笼棘鲛科(Etmopteridae) ,梦棘鲛科(Somniosidae) ,粗皮棘鲛科(Oxynotidae) 及黑棘鲛科(Dalatiidae) , 而尖鳍鲛科(Centrophoridae)是角鲨目中最基层的成员。
                          最早的角鲨目成员是晚侏罗纪欧洲的Squalogaleus , 其次是白垩纪前期德国北部及法国北部的原角鲨属Protosqualeus , 至于尖鳍鲛科(Centrophoridae)成员要一直至晚白垩纪才出现。Squalogaleus woodwardi被发现的化石部分包括头骨 , 牙齿及多达109块椎骨 , 全长推定只有270毫米 , 尽管Squalogaleus woodwardi形态类似虎鲨目及角鲨目 , 但研究指Squalogaleus woodwardi并不是现存的虎鲨目及角鲨目成员的先祖。原角鲨属Protosqualus是一类生存于白垩纪时期的角鲨目成员 , 它的牙齿宽度少于3毫米 , 原角鲨属Protosqualus有短小的齿尖并向牙齿后方倾斜 , 牙齿有平滑的切边, 牙齿齿冠基部中央突出并遮盖牙根的一部分。原角鲨属Protosqualus包括巴列姆阶(Barremian)德国的Protosqualus albertsi , 阿尔布阶(Albian)英国的Protosqualus pachyrhiza , 阿尔布阶(Albian)至森诺曼阶(Cenomanian)欧洲的Protosqualus sigei ,阿尔布阶(Albian)晚期至晚森诺曼阶(Cenomanian) 立陶宛的Protosqualus glickmani。Protosqualus pachyrhiza牙齿和Protosqualus sigei的相似但是Protosqualus pachyrhiza有较结实的齿冠 , 二者都是生活于浅海的鲨类。
                          


                          13楼2012-10-19 13:57
                          回复
                            期角鲨目成员还有桑托阶晚期黎巴嫩的Centrophoroides latidens , Centrosqualus primaevus 及Cretascymnus adonis; 早坎帕阶德国的Cretascymnus westfalicus , 晚坎帕阶德国的Palaeomicroides ursulae ,麦斯特里希特阶(Maastrichtian)德国及荷兰的Centrophoroides appendiculatus及角鲨属新种Squalus vondermarcki。于立陶宛阿尔必阶(Albian)晚期至晚森诺曼阶(Cenomanian)地层也发现了史前角鲨目属种如原角鲨属Protosqualus glickmani , 角鲨属种Squalus sp , 拟角黑棘鲛 Squaliodalatias sp. 及原刺鲨Protocentrophorus balticus。Centrophorus balticus及Oligodalatias balticus都是原刺鲨Protocentrophorus balticus的同物异名。它们的牙齿形态有别于现存的刺鲨属Centrophorus , 牙齿类似拟角鲨属(Squaliolus) , 它也可能是最古老的刺鲨属种。这些角鲨目牙齿化石发现披露了角鲨目成员的首个演化阶段 , 它们的演化是始于欧洲北部及亚洲中部的海道。
                            


                            14楼2012-10-19 13:57
                            回复
                              角鲨目成员经历了二次重要的瓶颈 , 第一次是白垩纪的森诺曼阶(Cenomanian)至土伦阶(Turonian)的缺氧环境下迫使角鲨目中某些成员向深海扩散 ; 第二次白垩纪至第三纪交界的大灭绝中迫使角鲨目中某些成员(大多是黑棘鲛科(Dalatiidae)成员)适应浅海的环境 , 在大灭绝中Cretascymnus , 原乌鲨属Proetmopterus及微乌鲨属Microetmopterus被淘汱出局 , 相反始乌鲨属Eoetmopterus还可支持至古新世 ,第三纪地层据说有始乌鲨属未定种(Eoetmopterus sp)的化石发现,但这些所谓的第三纪始乌鲨属种牙齿化石是备受怀疑的。
                              于瑞典南部马斯特里赫特阶(Maastrichtian)地层也发现了多达二千颗角鲨目的牙齿化石 , 其中有些牙齿是分别属于七种角鲨目成员 , 包括微乌鲨Microetmopterus wardi , 原乌鲨Proetmopterus hemmooriensis , 始乌鲨Eoetmopterus supracretaceus , 荆鲨属种Centroscymnus schmidi , 角鲨属种Squalus ballingsloevensis ., Squalus balsvikensis 及Squalus gabrielsoni 。微乌鲨Microetmopterus wardi可能是已知的鲨类中最细小的 , 至于荆鲨属种(Centroscymnus)及角鲨属(Squalus)则是胜利者 , 避开了大灭绝并支持至今。在瑞典海湾的Kristianstad盆地早马斯特里赫特阶 (Maastrichtian)地层发现的这些鲨类牙齿化石显示这些鲨类生活于大陆架及海岛外的寒冷海洋低部 ,并于浅海繁荣起来。
                              角鲨科Squalidae一共有二个属 , 包括卷盔鲨属Cirrhigaleus(三种)及角鲨属 Squalus(八种) , 卷盔鲨(C. asper)于温带至热带海洋(包括海岛)的半深海带上层有广泛的分布 , 但东太平洋则没有卷盔鲨(C. asper)的分布。长须卷盔鲨(C. barbifer)及澳洲盔鲨(C. australis)则分布于西太平洋 , 从日本至新喀里多尼亚群岛 , 新西兰及澳洲。角鲨属则可根据分布的不同从而分作三类 :
                              1.白斑角鲨(S. acanthias)分布于气候寒冷的海岸浅水;
                              2.至少有十种是广泛生活于半深海上部及具有环球性的分布(不包括北太平洋东部) , 长吻角鲨(S. mitsukurii)就是其中之一。勃氏角鲨(S. blainville)及日本角鲨(S. japonicus)分布于西太平洋 , 黑尾角鲨(S. melanurus)及窄吻角鲨(S. rancureli)只分布于新喀里多尼亚群岛 , 澳洲则存有五种未描述的属种;
                              3.大眼角鲨(S. megalops)于北大西洋东部至南非 , 印度洋至西太平洋都有其分布 , 但于东太平洋及西大西洋则没有分布 。古巴角鲨(S. cubensis)分布于西大西洋 , 于澳洲及新喀里多尼亚群岛还存有未描述的属种。
                              角鲨科Squalidae是一种具有强健肌肉,活跃性及高漫游性的鲨类 , 但角鲨属的分类存有不少问题 , 因为还有不少未被描述的属种等等 。尽管最早的角鲨科Squalidae化石来自白垩纪前期 , 但角鲨属Squalus则首次于白垩纪后期出现 , 于新生代的欧洲,俄国,北非,北美及亚洲有许多化石记录。
                              


                              15楼2012-10-19 13: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