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古文中的“行走” 1.《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广雅》:“行,往也”。行,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2.步,《说文》:“步,行也”。会意。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叠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本义:行走。 3.趋,《说文》:“趋,走也。形声。从走,刍声”。本义:快步走。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4.走:“《说文》走,趋也。”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5.奔,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从“大”(人),象人挥动双手,下面从“止”(趾),而且是三个“止”,表示快跑。本义:快跑“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尔雅·释宫》),“将奔走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又如:东奔西跑;奔冲(奔驰,猛冲);奔走呼号(一面奔跑,一面叫喊);奔马;奔驹;奔丧(父母丧,儿女由外地赶回安葬守丧)。如:“得间奔(逃跑,逃亡)真州”(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又如:奔沮(逃亡);奔迸(逃散);奔溃(败逃).私奔,中国古代女子没有通过正当礼节而私去与男子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