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本来就是谎言
支教是一件好事,没有人会怀疑它有什么不对,但是我怀疑。
我们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支教。支教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成支持教育或支援教育,支援又是支持和援助的结合,那么支教完全可以解释为支援教育。既然是支援教育,那就会有支援的一方和被支援的一方,支援的一方应该是强势的,被支援的应该是弱势的。那么支教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支教是强势教育群体对弱势教育群体的支持。
第二步我们还要弄清楚为什么支教。道理很简单,因为弱势,所以需要支援。更具体来说是因为被援助的一方自身能力不足,而不能达到某些标准和要求。支教的起因有两种,一是弱势一方有自知之明,自觉请求援助,二是强势一方看着朋友可怜愿意拉一把。
我对支教以上解释应该没问题吧!
下面再来看看我们的支教活动,一般的支教活动大多是从城市走向农村。教育发达地区组织一个什么团队,当然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成员一定要优秀的,装备也是要过硬的,不然的话就像小米加步枪到了朝鲜,会让人笑话的。被支援的地方往往是落后的,要么办学条件差劲,要么教育理念落后,要么教学水平低下,更多的是三者兼而有之。支教者往往表现的威风凛凛竭心尽智,被支教者往往是眼界大开顶礼膜拜。支教时间少则几日,多则数月。
支教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物质上多表现为文具呀图书呀仪器呀之类的东西,精神方面则多表现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支教者会上几节课,然后总结研讨一番,最后弄出点成果来留给支教对象也留给支教者自己。
这样的支教活动我想是大家公认的,也是肯定的。到这里我还没有说一句怀疑支教的话,就像一节课的导入过程太长让人厌烦。好了下面就进入主题。
一、支教应该是辛苦的,支教者却为何总表现的很幸福快乐?
支教所去的地方不是山区就是农村。至今我还没有听说过有去上海支教的团队,如果上海真需要支教,那我肯定是第一个报名,因为如此可以享受一下大都市的繁华,但此等好事只是白日做梦。需要支教的地方往往是边远山穷,那里一定会吃不好睡不好。唯一好的也许只是山中的风景。不过现在的支教者已经学的很聪明了,先跟地方的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打个招呼,食宿问题地方上会做一些安排,最次也要住在县城的旅馆里,而且免不了要举办什么见面餐或欢送会的。这样就避免了在山沟沟里那透风漏雨的学校里宿营的尴尬,也躲过了吃农家饭不给钱的嫌疑。支教者也无需考虑交通问题,地方上肯定会安排好车子以确保支教老师的作息时间。
如果组织一次为期一周如上所说的支教活动,且不用自费,我想报名的人一定会挤破了门槛。除了那些水平较差的老师怕去了丢人,只能心向往之而不敢行动。那些有时间有精力且水平高的老师一定会踊跃前往的。那为什么支教者会积极高兴呢?因为支教有若干好处。
1、 支教是一种高尚行为,是受人尊重和称赞的。
2、 支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自己有帮助。
3、 支教可以外出走走,能够调节一下工作和生活。
4、 支教不会损失什么,相反却会收获什么。
5、 支教并不是很辛苦。
……
缘于此支教者大多不会愁眉苦脸,而更多的是快乐和兴奋。
二、被支援的一方到底是个什么心态?
前面我曾把支教的起因分为两种,一种是自觉请求援助型的,也可以叫作请进来。此种的被援助方学习积极性最高,因为有了学习动机。但也不可排除两张皮现象,比如说双方领导自作主张,一方自以为是,一方自以为不是,二者一拍即合。这年头管后勤的可以指挥前线,手里有钱便能大肆泊来主义,只要先进,就一定要学。这样的盲目引进没有考虑本地老师的学习动机,或者没有考虑到是不是本地的需要。如此教师便没有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对自己认为没用的东西反感。
先进的东西固然是好的,但是支教的一方有没有考虑被支教的以方能不能学会?能不能依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把这些好东西继承和发展下去?
支教是一件好事,没有人会怀疑它有什么不对,但是我怀疑。
我们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支教。支教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成支持教育或支援教育,支援又是支持和援助的结合,那么支教完全可以解释为支援教育。既然是支援教育,那就会有支援的一方和被支援的一方,支援的一方应该是强势的,被支援的应该是弱势的。那么支教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支教是强势教育群体对弱势教育群体的支持。
第二步我们还要弄清楚为什么支教。道理很简单,因为弱势,所以需要支援。更具体来说是因为被援助的一方自身能力不足,而不能达到某些标准和要求。支教的起因有两种,一是弱势一方有自知之明,自觉请求援助,二是强势一方看着朋友可怜愿意拉一把。
我对支教以上解释应该没问题吧!
下面再来看看我们的支教活动,一般的支教活动大多是从城市走向农村。教育发达地区组织一个什么团队,当然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成员一定要优秀的,装备也是要过硬的,不然的话就像小米加步枪到了朝鲜,会让人笑话的。被支援的地方往往是落后的,要么办学条件差劲,要么教育理念落后,要么教学水平低下,更多的是三者兼而有之。支教者往往表现的威风凛凛竭心尽智,被支教者往往是眼界大开顶礼膜拜。支教时间少则几日,多则数月。
支教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物质上多表现为文具呀图书呀仪器呀之类的东西,精神方面则多表现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支教者会上几节课,然后总结研讨一番,最后弄出点成果来留给支教对象也留给支教者自己。
这样的支教活动我想是大家公认的,也是肯定的。到这里我还没有说一句怀疑支教的话,就像一节课的导入过程太长让人厌烦。好了下面就进入主题。
一、支教应该是辛苦的,支教者却为何总表现的很幸福快乐?
支教所去的地方不是山区就是农村。至今我还没有听说过有去上海支教的团队,如果上海真需要支教,那我肯定是第一个报名,因为如此可以享受一下大都市的繁华,但此等好事只是白日做梦。需要支教的地方往往是边远山穷,那里一定会吃不好睡不好。唯一好的也许只是山中的风景。不过现在的支教者已经学的很聪明了,先跟地方的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打个招呼,食宿问题地方上会做一些安排,最次也要住在县城的旅馆里,而且免不了要举办什么见面餐或欢送会的。这样就避免了在山沟沟里那透风漏雨的学校里宿营的尴尬,也躲过了吃农家饭不给钱的嫌疑。支教者也无需考虑交通问题,地方上肯定会安排好车子以确保支教老师的作息时间。
如果组织一次为期一周如上所说的支教活动,且不用自费,我想报名的人一定会挤破了门槛。除了那些水平较差的老师怕去了丢人,只能心向往之而不敢行动。那些有时间有精力且水平高的老师一定会踊跃前往的。那为什么支教者会积极高兴呢?因为支教有若干好处。
1、 支教是一种高尚行为,是受人尊重和称赞的。
2、 支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自己有帮助。
3、 支教可以外出走走,能够调节一下工作和生活。
4、 支教不会损失什么,相反却会收获什么。
5、 支教并不是很辛苦。
……
缘于此支教者大多不会愁眉苦脸,而更多的是快乐和兴奋。
二、被支援的一方到底是个什么心态?
前面我曾把支教的起因分为两种,一种是自觉请求援助型的,也可以叫作请进来。此种的被援助方学习积极性最高,因为有了学习动机。但也不可排除两张皮现象,比如说双方领导自作主张,一方自以为是,一方自以为不是,二者一拍即合。这年头管后勤的可以指挥前线,手里有钱便能大肆泊来主义,只要先进,就一定要学。这样的盲目引进没有考虑本地老师的学习动机,或者没有考虑到是不是本地的需要。如此教师便没有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对自己认为没用的东西反感。
先进的东西固然是好的,但是支教的一方有没有考虑被支教的以方能不能学会?能不能依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把这些好东西继承和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