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
在我国诗人中,陶渊明是词语表现得最为间净,而含蕴却最为丰美的一位诗人。关于他的诗之为绮为质,为枯为腴,他的思想之为周孔之儒术,为老庄之道家,抑或更兼有释家之佛法,历代来,早就引过不少争执和讨论。而赏爱陶诗的读者,更是包括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其所引起如此多方面的问题,与如此多兴趣的缘故,正因为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的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质朴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富丰美的大可研究的深意。元遗山《论诗绝句》评渊明诗,有“豪华落尽见真淳”之言这七个字确实道出了渊明之化繁复为单纯的一种独到的境界。我现在就想试将渊明达至此种境界之因素,作一简单之分析,我以为渊明最可贵的修养,乃在于他有着一种“知止”的智慧与德操。在精神上,他掌握了“任真”的自得;在生活上,他掌握了“固穷”的持守,因此他终于脱出了人生的种种困惑与矛盾,而在精神与生活两方面都找到了足可以托身不移的止泊之所。这正是渊明之所以能化繁复为单纯,变豪华为真朴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先就其诗歌所表现之真淳而言,一般诗人的作品,其所以成功的原因,,往往都有可以依持的凭藉,或者持天才而自高,或者逞功力而求胜,或者施藻绘为炫惑,或者鼓气势而为震慑。虽然这种种因素,也都可以使以为诗人获致成果,然而如果更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这种种持天才。逞功力,施藻绘,鼓气势的结果,在其一张一弛的着力之间,都曾使一首诗歌在本质上,或多或少地蒙受了虚实出入的损失,甚或竟不免有着将虚作实的弥补和夸张。而唯有渊明的诗,乃是极为“任真”的,完全以其本色毫无点染地与世人相见。在这一点上,即使大诗人李白,杜甫,与渊明相形之下,也会不有着夸饰和渣滓,所以宋朝的诗人黄山谷就曾经说过:“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诗人玉屑》)这正是渊明的诗显得如此真淳的缘故。然而渊明的诗虽真淳,却并非简单,而其并非简单的缘故,则又同处于“任真”之一因,这真是一件极可玩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