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之邦吧 关注:25贴子:161
  • 2回复贴,共1

登江阴花山有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然而,二00二年五月二十三日我夫人甘秀珍老师因胃癌而病故,告别了我俩四十年的夫妻之情,在花山殡仪馆火化,而其骨灰便永久性地安息在花山西山麓朝阳二区二排八穴的公墓地上,由此,这里也将成为我一生的最后安息归宿之地了。因此,我每年清明节总要携子孙们前来瞻仰,焚香烧纸告亡灵,我每年还总要用我旅游之地带回的水浇灌墓前的二棵柏树,并埋上旅游之地带回的岩石丶贝壳丶溶洞钟乳石,与夫人共同分享旅游之乐趣。从此,我与花山结下不解之缘,每当我上江阴老年大学之时,总要在五楼临窗南眺花山,恋甘夫人……但愿此山与天地共存之!
由此我更迷恋花山的人文史来,据说姜太公钓鱼所坐的那块巨石,被人们称之为“钓鱼墩”,又名“钓鱼台”,附近的那个村庄被叫做“钓台村,即今霞客镇峭岐社区钓台村。而鲤鱼石浪源于嘉靖《江阴县志》的记载:“……或以砺石似游鲤,讹为游鲤。”曾有鲤鱼石浪的传说,但这块酷似游鲤的砺石在哪里,谁也没有见过,即使有,也早被采石者们的火药炸飞了。有的景点确有其地,如邱墓清风,冷光涵月。邱墓即邱崇墓,在花山东坡,嘉靖《江阴县志》:“宋邱文定公崇墓在由里山东,弘治元年有诏重修。”
丘崇(1135年—1209年),字宗卿,江阴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取一甲第三名(探花),任建康府推官。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升宝文阁学士,刑部尚书、江淮宣抚使。时宋师草草北伐,遭到失败。金兵自涡口进犯淮南,有人劝邱崇放弃庐州、和州,退守长江。邱说:“弃淮则与敌共长江之险,吾当与淮南俱存亡!”遂增兵加强防守。有韩元靖自北面来,告知两国交兵,皆因韩侂胄挑起。邱经派人核实,奏请暂免韩侂胄太师之职,韩大怒削去邱崇职务。后韩侂胄被诛,宁宗起用邱为江淮制置使兼建康府知府、淮南运使,遂招集边民2万,号“雄淮军”,淮西之地得以保持。邱崇仪状魁杰,机神英悟,尝慷慨对人说:“生无以报国,死愿为猛将以灭敌。”其忠义如此。因病乞归故里,死后谥“忠定”。《宋史》有他的传。
如冷光涵月,清顺治五年(1649)在增地扩建九莲禅寺时,因其泉水冷竣异常,且水常宛流,于是构一木亭系于泉上,曰:“冷光院。”此景现在尚存遗迹,自九莲禅寺拾级而上半里许,于普同塔下,葛母坟西面石桥下的深沟中,有水一泓,清澈见底,终年不涸,即当年之“冷光涵月”也。有些景点则由当年命名景点的人,依据自己当时的想象而定,今天看看象,明天看看就不象了,如佛手长舒、石壁留云、牛眠石梦,原来就很抽象,历经风月流逝,现在这些景址也不知在何处了,所以对于后人而言,只能在文字上引发一些遐想了。
据传清朝康熙22年(1683),江阴有位诗人来花山拜访李寄,花山八景激发了诗人的诗情,给每个景点都写了一首诗。 由于诗人在给每个景点写诗时,有的景点早已消失,有的景点将要消失,所以诗人也只是凭着以往的传说和自己的感情及想象在写。这位诗人姓陈名粹,字子纯,生于明崇祯16年(1644),17岁游庠,康熙二年(1663)21岁时中武举人,能文善诗,《江上诗钞》收录其54首诗,《花山八景诗》就是54首中的一组诗,题目为《花山八景诗步石林卓师韵》,看来在他之前有人写过,现将陈粹所写花山八景诗附录如次,以供读者欣赏。
冷 光 泉 至于江天绝眺,因花山不老,长江永存,则将与天地同存。 佛手长舒 望山深处白云中,接引招提锁翠丝。 总是如来法力大,轻轻托出梵王宫。 钓台烟雨 何代持竿山下台,沧桑不见水潆洄。 夜深风雨烟波合,疑有仙翁把钓来。 鲤鱼石浪 自跃山颠不记年,星移物换总依然。岂难风雨成龙去,留弄云烟接九天。 邱墓清风 涧际桃花落更江,石麟芳草忆东风。江淮事业今何在?杜宇声声怨不穷。 石壁留云 岩壑天开数仞墙,清风引出白云长。老僧带月除残草,手拂藤萝石发香。 江天绝眺 摄衣独上最高颠,滚滚长江水接天。极目不知身欲堕,行行踏破岭头烟。 冷光涵月 一泓清境可通仙,活水源头好引年。天际银蟾如有约,夜深高照石池圆。 牛眠石梦 空山一卧古今分,芳草青青未有群。 无限藤萝牵不转,终朝吞吐北溪云。 因本人文采欠隹,故借故人之诗来表达敝人对花山的向往丶崇敬和赞美之情! 2012年9月28日


IP属地:江苏2楼2012-10-15 16:45
回复


    


    IP属地:江苏3楼2012-10-15 16:47
    回复
      【转载非原创】 花山又名华山,亦名游鲤山和妯娌山。位于江阴城南五公里,海拔241·5米,为江阴第二高峰。地处要塞丶南闸丶云亭丶峭岐四镇交界处,峰峦叠嶂,黛色空蒙,林木葱翠,名胜古迹众多。各山湾处建有古寺名刹:劝忠寺丶山居庵、九莲庵丶双峰寺丶松静庵丶弥陀寺等。
      此山我从孩童时代就对它产生了十分神密、向往和崇拜之情。因为父辈一讲花山便会讲到:“姜公在此,百无禁忌”和周代姜太公曾在花山垂钓的故事,说他钓鱼只用直针钓鱼,从不用弯钩钓鱼,由此有“愿者上钓”之说。据说,当年姜太公曾隐居花山,那时,花山之麓还是一片芦苇荡。周文王为了要讨伐纣王,特地赶到江南来,请姜太公出山当军师。姜太公想试试周文王诚不诚,便提出要周文王先背他上花山顶看景致,周文王答应了。他向上走一步,姜太公就在他背上数一步。周文王一口气背着姜太公走了808步,实在背不动了,只得让姜太公下来,歇歇气。
      姜太公告诉周文王,他在背上数脚步,就是替姬姓周朝数江山的年数。周文王一听,心里想,你怎么不早说呢,这可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连忙表示要继续背下去,一直背满1000步。姜太公摇摇手说:“晚了晚了,再背就不算数了。”周文王再一想,姬姓能坐808年江山也不错了,于是,便请姜太公下山相助。姜太公对周文王说:“别急,别急,你先回去,我还要在这里钓钓鱼、散散心,今后到了你那里,就再也不会有这份闲情逸致了。”周文王不便再催,只得先回去了。
      姜太公在花山脚下一块巨石上坐了下来,脚搁毘山,面朝水荡,举起了钓竿。姜太公是个奇人,他钓鱼也与众不同,人家钓鱼都是弯钩子带扎钩,惟独姜太公用的是直钩。他的钓鱼竿可长可短,据说最长可以一伸伸到太湖。
      还说那花山还有八处令游人留连忘返的景点。其名为:佛手长舒、钓台烟雨、鲤鱼石浪、邱墓清风、石壁留云、江天绝眺、冷光涵月、牛眠石梦。 而这八个景点,有的根据神话传说而名,如钓台烟雨。传说花山南麓,有钓鱼台一座,据清光绪《江阴县志》载,钓台在由里山南,高阜隆起,前临清溪、濒溪。巨石一方,广一丈三尺。《风土记》云:“太公望曾钓于此,上有姜公祠。今其为钓台村。”
      这天,姜太公钓到两条大鱼,一条是鲤鱼,一条是青鱼。只见他将钓鱼竿往身后一甩,“哗喇喇”,水花四溅,两条大鱼先后出水,全甩在了花山脚上。由于姜太公用力大,鱼也大,冲击力大,花山山坡上被两条大鱼甩出两道鱼印子,就是现在花山上的“鲤鱼塘”和“青鱼塘”。姜太公那年已快80岁了,他把周文王支走,自己留下来钓鱼,是想试试自己的力气,一看连甩两条大鱼,自己这般年纪,力气还不小,于是就离开花山,前往周文王那里担任军师去了。
      当我听到这些神话故事便对这花山的神密莫测而更增长了我对它的向往和崇敬之情,心中总希望有一天到花山一游,看一看“庐山真面貌”。可惜从孩童时代为了勤奋学习,长大后有岀息;到青壮年为了扎实工作,为创幸福美满家园,总未实现此一宿愿,为之遗憾。


      IP属地:江苏4楼2012-10-15 16: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