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色吧 关注:36贴子:267
  • 11回复贴,共1

○●小知识●○......关于和服......○●小知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做衣服及本来就喜欢和服的关系~
所以之前努力的收集了一些资料~

不知道有没有同样喜欢和服的朋友呢??


1楼2005-06-12 19:55回复
    日本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它在日本也称“着物”。和服是仿照我国隋唐服式改制的。公元八至九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我国古代服装的某些特色。妇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别是区别年龄和结婚与否的标志。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紧袖外服,已婚妇女穿宽袖外服;梳“岛田”式发型(日本式发型之一,呈钵状),穿红领衬衣的是姑娘,梳圆发髻,穿素色衬衣的是主妇。和服不用钮扣,只用一条打结的腰带。腰带的种类很多,其打结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比较广泛使用的一种打结方法叫“太鼓结”,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有一个纸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个方盒。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和服背后的装饰品。由于打结很费事,战后又出现了备有现成结的“改良带”和“文化带”。虽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装早已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礼、庆典、传统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场合,和服仍是公认的必穿礼服。


    2楼2005-06-12 19:55
    回复
      2025-05-12 17:49:37
      广告
      日本几乎所有传统习俗,如茶道、花道、书道、祭祀、陶瓷、织锦、古诗、古词、甚至文字等等,多少都受到古代中国的影响,和服也不例外。综观日本上古时代的粗布服装,窄袖斜襟与古代中国穿著十分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记载,将中国服饰引进日本,并将之制度化,应该是从奈良时代开始。 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规定了礼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职等级区分。制服是无官职的公务人员服装,按行业分类。奈良时代服装色彩较简单。


      3楼2005-06-12 19:56
      回复
        到了平安时代(九世纪以后),由于受到当时国风影响,衣服色彩开始多样化,衣袖也向宽大方向发展。镰仓时代,元朝统一中国,恐怕受元的影响,元朝曾连续十次浸犯曰本,为了便于战斗,服装又回复素朴,宽袖又变回窄袖。在衣服上印上家纹,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纹,估计家纹数目超过二万种(本网站稍后将专题介绍家纹),便服设计开始礼服化,是进入室町时代的特征。桃山时代(十六世纪中叶),人们开始讲究不同场所穿著不同服式,于是出现了参加婚宴、茶会时穿的「访问装」和参加各种庆典、成人节、宴会、相亲时穿的「留袖装」。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时期,现今所看到的和 礼时喜爱的服装,和服及其饰物还成了布置室内的装饰品。


        4楼2005-06-12 19:56
        回复
            和服不同于西式服装,西装以男式、女式划分,和服却不分男女、上下,它的各个部分有相对独立的名字。如按组合样式,可以有长着、上衣、羽织等。   和服的种类繁多,略书一二。   未婚妇女的和服类型(以下一律指现代)包括:   1、 振袖。她是和服中最美丽、最富有风情的一种。是姑娘们出席重要场合的正式服装。她以黑色为最高贵色,也叫长袖,袖长到脚踝。  2、 浴衣。通常夏季祭祀、纳凉等活动时穿着,系浴衣带。  3、访问服。是一种简式礼服,纹样可以自选,但如不能穿着风格高雅得体的访问服出席茶会、聚会,还是会被嘲笑。   已婚妇女的和服类型包括:   1、黑留袖。因为现代以黑为贵,所以留袖中,黑留袖是最正式的礼服,通常上印五纹(纹是指纹章,又称纹所)下摆图样华丽非凡,面料考究。  2、色留袖。除了黑色外的有色留袖都是。也是重要的礼服,仅次于振袖和黑留袖。其他还有色无地、付下、小纹等等。   男子的和服类型包括:   1、 礼服。经过明治时期的统一,现代男子的礼服没什么区别。不论参加喜丧还是已婚未婚,都穿的差不多。系织锦和服带,穿五纹羽织和袴,袴和袜是白的。  2、 日常服。如字面理解,平时穿的和服,比较随便。日常服是大约明治时期出现的服装。  3、 浴衣。是参加夏季祭祀等活动时穿着的轻便和服。   和服历史久长,经历许多次的变化,但是,明治以后,和服的变化极少,所以被视为“活动的传统”。   最近,够叛逆的日本青年纷纷穿起被称为“和物”的怪异服装,这种服装讲究细节,以此为美。也是一种新潮流。


          6楼2005-06-12 19:57
          回复
              织造:制造有手织和机织之分,现在的和服面料主要采用机织生产。机织是指借助于织机,将纤维类纱线按一定的组织规律制成织物的工艺过程。通常包括织前准备、织造、织坯整理三个部分:织前准备一般包括络纱、整经、浆纱、穿经、卷纬和定拈;织坯整理过程通常包括检验、清刷、烘布、折叠、分等和成包等。   织造的方法与材料有密切的关系,和服的面料从材料上可以分为纯纺织物、混纺织物、和交织织物。纯纺织物可依据不同的纤维分为棉织物、麻织物、丝织物、毛织物、人造纤维织物、合成纤维织物等。其中棉织物是一种常见的和服面料,像新仙铭、条纹丝光棉布、新八瑞等都是属于色牢度较好的和服面料;麻织物可分为亚麻织物和苎麻织物,日本著名的麻质和服材料有友禅麻、小纹麻等;丝织物主要是指天然蚕丝。用蚕丝纺织成的织物光泽好、穿着舒适、手感滑爽丰满而且吸湿透气,是和服的高档原料;毛织物除了男式外套较多地采用外,其他的应用很有限;人造纤维织物可分为人造织物、醋纤织物等;合成纤维织物可分为锦纶织物、涤纶织物、腈纶织物、丙纶织物等;混纺交织物则由上述不同纤维混纺交织而成。和服的面料从制造方式上可分为梭织物、针织物、编织物、三类。其中梭织物有提花织物、印染织物、色织物、素织物等;针织物又可分为经编织物、纬编织物、成形针织物和针织坯布;变质物通常是指一些借用简单的工具,或由手工结合织机共同完成的一种织物形式。在和服中变质技术主要是用于生产一些和服的包、带等附属品。另外,无纺布通常也被作为现代织物中的一个特殊门类。无纺织布是指不经传统的纺织工艺,由纤维铺网加工处理形成薄片状的 纺织品。无纺布起源于古老的毡,先导无纺布按其制造方法又可以分为粘合法、机械法、纺粘法、湿法等四种不同工艺特点的无纺织布。   不同的量度和组织结构也是区分和服织造品种的一个标准。织物具有长、宽、厚和重量等几项量度指标。可按幅宽分为宽幅织物(幅宽75-90厘米)、窄幅织物(幅宽40厘米左右)、双幅织物(幅宽150厘米);按长度分为匹布和定尺布(件料或根据一定用途裁成一定尺寸);按厚度和重量分为轻薄型之外、中型织物和厚重型织物。根据组织结构,可将织物分成大提花织物、小提花织物和素织物,并进一步细分为平纹织物、斜纹织物、缎纹织物、起绒织物和纱罗织物等。   不同原料的织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一些有生命力的传统产品,而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又有新的产品被不断开发出来,这一点在丝织物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现仍然通行将众多的丝织物根据其采用的原料、组织结构、制织工艺、织物的质地、外观形态等进行划分。   平纹织物,是经纱和纬纱以一上一下的规律交织而成的织物。如棉平布、铭仙绸、纺绸、甲斐绢等。   绉织物,是指以组织为织物结构,在外观上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绉纹,光泽柔和、手感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织物。   缎织物,是指采用缎纹组织的丝织物。这种织物由于经纬丝中只有一种显现于织物表面,所以外观光亮平滑。缎的品种很多,根据经纬十的提升情况,可分为5枚缎、7枚缎、8枚缎;根据提花与否可以分为花缎和素缎。   锦,多指高级多彩提花丝织物,有采用重经组织的经锦、重纬组织的纬锦、双层组织的双面锦等不同品种。日本和服面料有缀织、唐织、锦织三种不同的形式,翻译成汉语都叫织锦,但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日语中的锦是指采用金银丝线和多种色彩织造而成锦织物;唐织是指斜纹地上起多彩纬花的织物;缀织则是专指经锦而言。   绫织物,有花绫、素绫之分。素绫是指采用单一的斜纹或变化斜纹组织的织物;花绫一般是指在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单层暗花织物。   绒织物,是指采用桑蚕或柞蚕丝与化学纤维的长丝交织成的起绒丝织物。丝绒品种繁多,根据织造工艺可以分为双层经起绒织物,如乔其绒;双层纬起绒织物,如鸳鸯绒;用起绒杆使绒经形成绒圈或绒毛的绒织物,如漳绒;将缎面的浮经线或浮纬线割断的绒织物,如金丝绒。   罗织物,是指全部或部分采用条形绞经罗组织的丝织物。罗有横罗和直罗、花罗和素罗之分。   纱织物,是指全部或部分采用由经纱扭绞形成的均匀分布孔眼的纱组织的丝织物。但是中国古代也有将均匀分布方孔的、经纬拈度很底的平纹薄型丝织物称为纱的。   双层织物,指双面异色提花织物。如袋织物、凹凸织物等。   提花织物,也称大花纹织物,织物组织循环大,花纹复杂,如织锦、织锦缎等。   此外,像御召、上布、紬、博多织等都是和服有代表性的面料。御召是绉织物的简称,属于熟织物的绉织物;上布是麻纤维织物,也是熟织物,上布就是上等的麻布;博多织是指粗纬丝和细经丝交织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织物。这些织物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与较长的生产历史,所以它的制织方法也是补丁地保留着传统的方


            9楼2005-06-12 19:59
            回复
              日本的和服,在穿法上比较复杂,讲究。以妇女为例,穿和服时,最里面是贴身衬裙,其次是贴身汗衫,再其次是长衬衫,最后才是和服。然后系上“细带”与“兜包”。穿和服时,下面多赤足或穿布袜,出门时穿草履或木履。日本妇女着和服时,要梳上相应的头饰。  日本和服,千姿百态,浓淡相宜,很有民族特色,是日本服饰文化的精典


              10楼2005-06-12 19:59
              回复
                婚丧服 日本婚服以纯白色为基本色调。白色是纯洁无暇的处女象征,因此,古来称新娘和式嫁衣为“白无垢”;三天后的阳式仪式,则改换花枝招展的艳装。为此,时至今日,出席婚礼的女性,也忌着纯白色的和服或裙装,以便突出嫁娘的风采。   嫁娘装衣的讲究,身着裙装婚纱时,一般佩上一见从娘家带来的饰物,如发卡等,流传年代愈久愈显珍贵,作为吉祥的象征。着传统和服时,婚礼场合,忌着羽织(外套),这是因为羽织是男性和式礼服的代名词,江户时代禁止女性着羽织,此后只允许深川地区的女艺人着用,因此,与新婚喜庆气氛是很难般配的。   古代日本皇族和贵族的丧服亦有规定,也称丧服为凶服。天皇及其父或母辞世时,称“谅暗”,在此期间,天皇(或下届天皇)以下的宫内所有人员,一律着接近于黑色的“钝色”丧服。《荣华物语》中写道:“世间皆呈谅暗,殿上人都为黑一色,犹如万物不毛的春日夜晚。”一般的丧事用丧服,丧服以素服为主,古时由藤蔓纤维纺制,后来由麻布制作。其颜色亦为黑灰色,依与死者血缘的远近,色调浓淡有别。宫中的服丧,不只限于衣裳,其束带、冠等也均换成黑灰色。   殓衣,亦称寿衣,是死者临咽气时或咽气不久所着的衣服。其衣料多以绸料居多,而忌缎料,这是出于“绸子”与“稠子”音同,可庇佑子孙兴旺;“缎子”则音同“断子”,有断子绝孙之嫌。殓衣一般用白绵布,由亲近的女性缝制,缝时不回针,绵线不系扣打结。穿着时,左向掩襟。死者北枕,以“头北面西”,颜面覆盖白布 衣服色调的配合 平安时代中期以后,人们在穿着衣服时,考虑色调的配合。  面料颜色白、里子颜色绿的叫做卯花;把面料经线颜色绿、纬线颜色黄,里子绿的叫做女郎花;如此颜色组合而产生的印象,如同看到自然界的草木花,反过来,可以把草木花的颜色加以分解,再把这些颜色用到衣服上面去。名称表示季节,又规定穿着时间,这反映了日本特有的丰富的色彩感。  大关增业所著《止才枢要》中的“色调抄”里有许多色调配方,现举例如下: (色调名称) (面) (里) 春 梅重 浓红 红梅 红梅 红 紫或苏枋 樱 白 青红色、紫、浅色 柳 白 绿 早蕨 紫 绿 棣棠 朽叶 绿、黄、红 夏 藤 浅紫(经青纬黄) 绿 卯花 白 绿 菖蒲 青、红梅 红梅、绿 花橘 黄(经红纬黄) 葱绿 抚子 红梅、苏枋 青(面、里均为红梅) 杜若 青、红色 绿 秋 萩 紫、苏枋 浅紫、绿 女郎花 黄(经绿纬黄) 绿 花薄 白 浅花田 龙胆 苏枋 绿 白菊 白 绿、苏枋 红叶 红、赤色 深苏枋、深红 冬 松雪 白 绿 枯野 黄、浅香 绿 雪下、雪下红梅 白 红、中倍红 椿 苏枋 赤 乌子重 白 苏枋 杂 松重 葱绿 紫、苏枋 苏枋 苏枋 苏枋 青木贼 浅绿 白


                11楼2005-06-12 20:01
                回复
                  2025-05-12 17:43:37
                  广告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因为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在日语中,它又叫做"着物"。和服除了保暖、护体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女性和服色彩艳丽,式样美观,腰部还配有漂亮的宽幅带子,简直就是一种艺术品。 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带回大批汉织,吴织以及擅长纺织、缝纫技术的工匠,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移民中也大多是文人和手工艺者,他们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 奈良时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到唐王的接见,获赠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 到了14世纪的室町时代,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带有隋唐服装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在其后600多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至于腰包则是日本妇女受到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开始腰包在前面,后来移到了后面。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称的"洋服"。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由于当时的妇女仍穿和服,故因行动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留残伤。此后,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或其它服装。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


                  12楼2005-06-12 20:01
                  回复
                      结:和服的带结是和服整装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带结的总类很多,但由于分类方法不同,角度不同,结果也不相同。带结可以从造型、功能和使用对象上进行划分,如孩子结、少女结、婚嫁结、裆下结、太鼓结、半幅宽带结等。这里主要讲从带子的造型上进行划分的太鼓结和变化结。   太鼓结包括用名古屋带打成的轻便明快的一重太鼓和用名古屋带打成的格调高雅的二重太鼓,这两种结在具体应用时,还要根据年龄、提醒和对象调整太鼓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变化结顾名思义是指有各种各样变化的结,特别是年轻人的新式带结非常多,可以是豪华的,也可以是简朴的。和服的造型,通过带结的丰富变化改变着各种不同的形态。以下是和服中最常用的几种变化结、半幅带变化结、细带.蛹带系变化结。   太鼓系变化胀雀结,是年轻的未婚女子用于振袖的变化结。选用有华丽装饰的织锦袋带,造型取展翅的麻雀形,显得小巧又可爱。   太鼓系变化梦路结,造型如同初长的嫩叶与嫩芽,表现出一种充满着梦幻般自由而舒展的样子。梦路结选用袋带作结,用于振袖和访问装。   太鼓系变化深见草结,造型仿鲜为人知的野花深见草的形象化带结。选用袋带,使用于纹付的色无地。   太鼓系变化萤笼结,萤笼结是一种选用夏天穿用的纱、罗、夏布等材料制成的轻薄型的带结,造型取捕萤的竹笼形,表现出了浓浓的盛夏情趣。它和同样材质的访问装、付下等组合能取得相当协调的效果。(这可是阿萤最喜欢的结哦!)   太鼓系变化结还有千代结、地榆结、角础界、蜗牛结等。   文库结,是江户时代武家的尊夫人们喜爱的带结,今天则成了独身女人特定的带结。使用于访问装和色无地。带结主体的基本造型如同信匣。   文库系变化桧扇结,是一种非常豪华的带结,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又可作适当的变化。如在结婚仪式上的桧扇结是选用丸带,而在振袖上所用的则是袋带作结。在一些表示祝贺的场合中,桧扇结的风格要求优雅的古典。桧扇结忌讳用在访问装和色无地上。   文库系列变化香游结,是种表现花香诱人,彩蝶飞舞意境的带结。造型模仿彩蝶,采用两段式袋带制作。   文库系变化宝贵结,采用多层翼翅壮叠带制成,是一种具有动感和高格调的带结。   文库系变化由缘结,是一种和年轻人的和服非常相称的华丽带结。   文库系变化花明结,这种带结的造型像缎带结那样轻松、简单,一般用于小纹。   文库系变化结还有泷田结、弥生结、花文库结、昴结等。   半幅带,是制用普通带子的一半宽度做的和服带。由于带幅较窄,容易打结所以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结。带的材料选用丝、棉、麻等天然纤维。半幅带变化文库结是年轻人浴衣上面用的最受人欢迎的结。   半幅带变化矢字节,用半幅带打成矢字形的带结,是一种寓意平静生活的结。常用于浴衣和居家穿的棉、绸等材质的服装上,给人一种田园式的随意的生活情趣感。   半幅带变化花文库结,是一种表达思念感情的绶带式结,同时也是爱的象征结。   半幅带变化铃音结,又名典雅带结,是用半幅缝制的,典雅带结分为表里两层,两层的花色不同,关键是在打结时要巧妙地将表里两层的花色按照造型的要求,同时表现在结的表层。铃音结采用多层羽根叠合,走起路来抖动的叠带产生轻微的摩擦声,似乎能让人感受到秋日的气氛。   半幅带的变化结还有七夕结、风铃结、香花结、凉结、线香花火结等。   以上这些带结作为和服的配套装饰,使用时都要在旁人的协助下才能完成,而且每一种结都有特定的寓意。另外还有一些带结是纯粹出于美观的需要,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这类结的花样也非常多,常见的有胀雀结、二重太鼓结、乙女太鼓结、变化千鸟结、祝太鼓结、一文字文库结、立矢字节、桃少贵结、万叶结、早乙女结等。


                    13楼2005-06-12 20:02
                    回复
                      汗的说....竟然有这么长~``
                      不知道有几个人会有耐心看完呢~`-v-bb

                      如果想看,但又觉得字小又密的话~
                      就复制下来粘贴在文本里(还可以改大字体~)
                      就方便看多了~`


                      15楼2005-06-12 20:25
                      回复
                        进来了好多次,第一次把这篇文章全部从头看完一遍,真的好长啊...


                        16楼2008-09-03 16: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