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唱时喜欢间歇性的闭起双眼
我知道这一点非常不利于舞台表现 是成功的一大障碍
但是我总认为只有这样才会更加投入
人在没有视力之后身体其他感觉器官会变得比常人更加敏感
听觉长期的黑暗生活 让他们不得不运用其它的感觉器官来感受一切
我们欣赏音乐的时候闭上眼睛 停止做其他事 这时精力会集中在每一个细微的音符响动上 感受每一个点状的音符在时间上流动成线 多条线编织出一个面
最后获取一种仿佛完全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的感觉 音乐就是一种听觉感受 没有任何视觉呈现 但我们都喜欢说音乐具有画面感 我想主要就是源于你在认真欣赏音乐的时候在大脑中所想象构思出来的吧 现在很常见的“Animusic”和各个音乐播放器中的Visualizer 就是音乐进行视觉化呈现的典型方式...
生活中 音乐都是背景 所谓的BGM 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来说 最重要的当然是“前景”
在地铁中 排队时 锻炼时 耳朵被耳塞塞起来 给人的感觉此人是一个音乐爱好者 也许称为爱好者并没错 但这和真正意义上的“听音乐”还是不同的
音乐在相关的情景下扮演的还是BGM的成分 我们留意的音乐不见了 因为它只是陪衬 并不是说非要从音乐当中听到什么深层含义或者多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才是音乐欣赏者 众所周知 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即使和作者的本意再接近 我们也不是他们
不可能体会到原模原样的作者的感情 所以才会有审美距离 才会有审美差异
对我们而言 欣赏音乐最重要的还是听音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们自己的理解都是独特的个性的 我们从不同的音乐中感受到不同的美 体验到不同的感觉 都是对自己的熏陶和洗礼 但前提是我们真的是在欣赏 而不是把音乐仅仅作为生活的BGM 音乐要是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去听 那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我演唱一首自己的歌时 就像睡觉的时候一样 间歇性的闭上双眼
一瞬间世界变成了黑的 只有我和音乐 当唱起《我们一直走》当中男女晨跑的画面 画面感直接就从耳膜流进了心里 不论这时脑海中产生什么样的画面——也许是剧情本身 也许是演出现场 也许是和自己有关的一些画面 也许是纯粹空想的世界 不论是什么 音乐所呼唤的东西已经完全脱离此时此刻的现实 成为我自己的一部分 音乐当中的很多细节都一点一点显现出来,没有了现实的干扰 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所能体会到的东西 也会远远大于音乐和自我本身所以自己喜欢的音乐 请找一个安静的地方 放下其他一切事情
很多朋友老问我 怎么样才能做好歌 其实我现在都在研究阶段 这里面有太多东西要学
想弄好一首歌曲我觉得就要多练扒带 想做好后期就要多看电影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自己实战的时候一定要摆一个风格内容相似的影片在旁边随手参考 想做菜那得要自己有料 只有自己被带入门了做东西熟练了才有资格去讲创新我近期的作品:《汉尼拔的神秘基地》就一直在参考《恐怖蜡像馆》
觉得它们有很多相通之处《恐怖蜡像馆》当中的音乐总体而言非常少
但只要是出现的地方 必是起到点睛的作用
给画面增加成倍的表现力 就是所谓“该有的地方都有,不该有的地方一点都没有” 当然我自己做不到那么优秀 只是简单的设计上的模仿 包括结尾处我自己的怪叫 但我想这次做完之后 对其中几个段落做一次声音拉片 把能听到的都记录下来进一步学习研究一下 其次好的作品要学习 差的也一样 差的作品只要有自己能看到的亮点 那就不能丢下 反正放在那里又不会烂 见识都是积累起来的 正反面无所谓
扒带是练习的最好方式之一 这词也不晓得是哪个发明的 实在太妙了
非常形象生动的告诉大家 扒带就是把音符一层一层削下来 听来比较邪恶哈 说难听点叫照抄 总之这玩意就是艺术家即使成不了大师级别也至少照著大师的东西做 返璞归真的讲就是我们从娘胎出来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模仿
为什么扒带 扒带就是要学习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核 同样的情绪 用怎样的配器 旋律表现的最深彻 然后是对耳朵的高度锻炼和折磨
人是活的 机械是死的 有时候就体现在各种不协调不对称的活性上 扒《入殓师》的时候 我发现在节奏行进的时候最难对准的就是速度《入殓师》的原声带速度几乎无时不刻的在变化 如果用绝对标准的拍位匀速演奏下来 那这首曲子瞬间会变得像工厂里不停运转的机器 单调乏味的很

相比之下 钢琴采样已经是相当容易接近真实演奏的虚拟乐器了但凡是“点状”音色都要容易做一些 吹奏乐 弦乐这些带有延长音的音色 距离真实则要更遥远 延音的活性更大 拿弦乐来讲 你可以揉也可以不揉;你可以跳也可以不跳;你可以震也可以不震......弦乐不仅每次演奏出来的音头是不一样的 拖长的音尾更是变化无穷当我苦逼的一遍又一遍修改大提琴的表情控制的时候 会发现这演奏技巧还是不及原声的万分之一

在网上也见过很多MIDI达人 能够用MIDI现有的条件发挥出最大的活性 那个弦乐技巧我很久参透不能 很轻巧很活泼 一点都不死板 制作水平的差距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 弦乐的控制器就那么几个 怎么人家就能玩的这么精? 去听一听那些音色厂家的Demo 真会觉得电脑音乐又神起来了 雇一个交响乐团录音和用电脑音乐做 成本差距昭然若揭 人家用同样的东西可以做出大气的歌曲 我用同样的东西却在小打小闹 所以说MIDI假是假 那要看谁来做 在Youtube上看到的一个对比把我雷到了 MIDI大师手里不到300M的“Orchestral”做出来的交响和大于300G的“Hollywood Strings”只有仅存于音色质量上的差别
扯远了 夜也很深了 关于音乐的一些见解 只是想和一些对音乐有相同爱好的人分享
暂且到这里 算是类似学习记录的一篇 关於近期研究的东西另外整理再写吧 好吧这一段纯粹算吐槽 good night....
张提
2012 10 15
我知道这一点非常不利于舞台表现 是成功的一大障碍
但是我总认为只有这样才会更加投入
人在没有视力之后身体其他感觉器官会变得比常人更加敏感
听觉长期的黑暗生活 让他们不得不运用其它的感觉器官来感受一切
我们欣赏音乐的时候闭上眼睛 停止做其他事 这时精力会集中在每一个细微的音符响动上 感受每一个点状的音符在时间上流动成线 多条线编织出一个面
最后获取一种仿佛完全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的感觉 音乐就是一种听觉感受 没有任何视觉呈现 但我们都喜欢说音乐具有画面感 我想主要就是源于你在认真欣赏音乐的时候在大脑中所想象构思出来的吧 现在很常见的“Animusic”和各个音乐播放器中的Visualizer 就是音乐进行视觉化呈现的典型方式...
生活中 音乐都是背景 所谓的BGM 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来说 最重要的当然是“前景”
在地铁中 排队时 锻炼时 耳朵被耳塞塞起来 给人的感觉此人是一个音乐爱好者 也许称为爱好者并没错 但这和真正意义上的“听音乐”还是不同的
音乐在相关的情景下扮演的还是BGM的成分 我们留意的音乐不见了 因为它只是陪衬 并不是说非要从音乐当中听到什么深层含义或者多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才是音乐欣赏者 众所周知 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即使和作者的本意再接近 我们也不是他们
不可能体会到原模原样的作者的感情 所以才会有审美距离 才会有审美差异
对我们而言 欣赏音乐最重要的还是听音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们自己的理解都是独特的个性的 我们从不同的音乐中感受到不同的美 体验到不同的感觉 都是对自己的熏陶和洗礼 但前提是我们真的是在欣赏 而不是把音乐仅仅作为生活的BGM 音乐要是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去听 那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我演唱一首自己的歌时 就像睡觉的时候一样 间歇性的闭上双眼
一瞬间世界变成了黑的 只有我和音乐 当唱起《我们一直走》当中男女晨跑的画面 画面感直接就从耳膜流进了心里 不论这时脑海中产生什么样的画面——也许是剧情本身 也许是演出现场 也许是和自己有关的一些画面 也许是纯粹空想的世界 不论是什么 音乐所呼唤的东西已经完全脱离此时此刻的现实 成为我自己的一部分 音乐当中的很多细节都一点一点显现出来,没有了现实的干扰 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所能体会到的东西 也会远远大于音乐和自我本身所以自己喜欢的音乐 请找一个安静的地方 放下其他一切事情
很多朋友老问我 怎么样才能做好歌 其实我现在都在研究阶段 这里面有太多东西要学
想弄好一首歌曲我觉得就要多练扒带 想做好后期就要多看电影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自己实战的时候一定要摆一个风格内容相似的影片在旁边随手参考 想做菜那得要自己有料 只有自己被带入门了做东西熟练了才有资格去讲创新我近期的作品:《汉尼拔的神秘基地》就一直在参考《恐怖蜡像馆》
觉得它们有很多相通之处《恐怖蜡像馆》当中的音乐总体而言非常少
但只要是出现的地方 必是起到点睛的作用
给画面增加成倍的表现力 就是所谓“该有的地方都有,不该有的地方一点都没有” 当然我自己做不到那么优秀 只是简单的设计上的模仿 包括结尾处我自己的怪叫 但我想这次做完之后 对其中几个段落做一次声音拉片 把能听到的都记录下来进一步学习研究一下 其次好的作品要学习 差的也一样 差的作品只要有自己能看到的亮点 那就不能丢下 反正放在那里又不会烂 见识都是积累起来的 正反面无所谓
扒带是练习的最好方式之一 这词也不晓得是哪个发明的 实在太妙了
非常形象生动的告诉大家 扒带就是把音符一层一层削下来 听来比较邪恶哈 说难听点叫照抄 总之这玩意就是艺术家即使成不了大师级别也至少照著大师的东西做 返璞归真的讲就是我们从娘胎出来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模仿
为什么扒带 扒带就是要学习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核 同样的情绪 用怎样的配器 旋律表现的最深彻 然后是对耳朵的高度锻炼和折磨
人是活的 机械是死的 有时候就体现在各种不协调不对称的活性上 扒《入殓师》的时候 我发现在节奏行进的时候最难对准的就是速度《入殓师》的原声带速度几乎无时不刻的在变化 如果用绝对标准的拍位匀速演奏下来 那这首曲子瞬间会变得像工厂里不停运转的机器 单调乏味的很

相比之下 钢琴采样已经是相当容易接近真实演奏的虚拟乐器了但凡是“点状”音色都要容易做一些 吹奏乐 弦乐这些带有延长音的音色 距离真实则要更遥远 延音的活性更大 拿弦乐来讲 你可以揉也可以不揉;你可以跳也可以不跳;你可以震也可以不震......弦乐不仅每次演奏出来的音头是不一样的 拖长的音尾更是变化无穷当我苦逼的一遍又一遍修改大提琴的表情控制的时候 会发现这演奏技巧还是不及原声的万分之一

在网上也见过很多MIDI达人 能够用MIDI现有的条件发挥出最大的活性 那个弦乐技巧我很久参透不能 很轻巧很活泼 一点都不死板 制作水平的差距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 弦乐的控制器就那么几个 怎么人家就能玩的这么精? 去听一听那些音色厂家的Demo 真会觉得电脑音乐又神起来了 雇一个交响乐团录音和用电脑音乐做 成本差距昭然若揭 人家用同样的东西可以做出大气的歌曲 我用同样的东西却在小打小闹 所以说MIDI假是假 那要看谁来做 在Youtube上看到的一个对比把我雷到了 MIDI大师手里不到300M的“Orchestral”做出来的交响和大于300G的“Hollywood Strings”只有仅存于音色质量上的差别
扯远了 夜也很深了 关于音乐的一些见解 只是想和一些对音乐有相同爱好的人分享
暂且到这里 算是类似学习记录的一篇 关於近期研究的东西另外整理再写吧 好吧这一段纯粹算吐槽 good night....
张提
2012 10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