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华吧 关注:14贴子:911

【风华绝代】《论语》精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10-10 10:10回复
    二楼没人要吗?


    2楼2012-10-10 10:26
    收起回复
      2025-05-21 13:03:11
      广告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3楼2012-10-10 11:13
      收起回复
          有人认为论语已经死了,或者必须死去,我认为论语从没有真正活过,或者说应该活过来!
          有人认为论语只有历史价值了,我认为论语很有现实意义!
          我同意对论语的考据,因为考据才能告诉我们真正的孔子。但反对仅限于考据!我同意对论语的发明,但反对无限的发挥!甚或改经,何必借了孔子的名,行自己的实?无耻啊。
          我反对儒家,但尊敬孔子,我反对儒教,但敬仰孔子,我反对“孔孟之道”,但葱白孔子和孟子!
          我反对儒家,但不妨碍我向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儒者致敬!
          对于孔子,历史上的帝王们大致两种态度,一种是独裁者的态度,一种是独裁者的态度。
          独裁者害怕孔子,就要打到孔子,于是乎焚书坑儒,于是乎把孟子移出孔庙,于是乎……
          独裁者要利用孔子拉拢人,要给自己的无耻遮羞,于是独尊儒术,于是篡改论语,于是……
          你尽可打倒早就成了帝王愚民杂货店的孔家店,但你应该认真的读一下论语,认识一下真正的孔子—那个在两千多年前找不到合伙人的思想者!
          孔子只是默默的躺在那里。不再思想。他们害怕什么?
          我觉得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符号,这不是传不传统的问题。如果能让国人生活更幸福,没  有什么传统是值得留恋的;如果传统里就有让我们幸福的养分,又何苦他求?


        4楼2012-10-12 16:11
        回复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到的东西随时在实践中印证,不也会会心一笑?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与你共同学习参详),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寂寞的学者为世所不容,却不挂怀烦恼,这不就是“君子”吗?
          【注】学:《说文》,斅省。斅,觉悟也。如果按照这个意思去译第一句话,就应该是:明白了的道理能够不时地去践习它,这不是令人很愉快吗?但终觉不妥。
          《书•说命》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正字通》惟斆学半。学与斆别。诸家泥经传,斆或作学,合学斆为一,非。
          个人以为还是这个学更准确,特别符合孔子思想-------信而好古
          时: 随时。一般认为时作经常义当在唐以后。我看不尽然。
          《尚书 太甲》无时豫怠。 蔡沈:不可顷刻而逸豫怠惰也。时,顷刻。当然,《正义》:无为是逸豫怠惰,公正地说,两说皆通。同时要承认副词的经常义已初露端倪。
          《家语 王言解》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礼记》而作如。古“而、如”通用,所以时日互文,就应该是随时,经常的意思。
          《礼记 学记》:《记》曰,蛾子时术之。 《正义》疏:蛾子时术之者,谓旧人之《记》,先有此语,记礼者引旧《记》之言,故云“蛾子时术之”。蚁子小虫,蚍蜉之子,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矣。分明就是经常,随时的意思嘛。
          另一个问题是,有一种学问能够在各种实践中经常地应用到吗?对,就是伦理道德。道德律不仅会在一般生活实践中时时规范我们,也会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规范我们的言行。打开大门,抬眼望去;微闭双目,审视内心。道德的光辉,人性的光芒,就是人类进步的康庄大道!-----这就是论语要讲述的。
          习:践习
          《说文》,鸟数飞也
          《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逸周书•常训》,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
          《易•坎卦》, 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说:喜悦
          《说文》,说译也,即悦怿也;
          朋:朋友。
          孔颖达、郑玄、包咸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同门曰朋。《正义》也这么注。那么这句话就得译如:有个老同学从远方回来,不也是很高兴吗?艹,原来论语讲的是梁祝的故事!您说不是?是《朝阳沟》?
          穿越剧看多了吧。
          《易•坤卦》西南得朋。《注》与坤同道者也。《疏》凡言朋者,非惟人为其党,性行相同,亦为其党。
          这才是正解。因为从文义上讲,乃言来既朋也。然未来之际何曾同门?我不是说他们前面的注不对,只是他们的注太拧巴,何苦呢?这个不挺好?小学的功夫到这种程度,基本就走火入魔鸟。
          远方:未知者,皆远也。不特空间远耳。知则来矣,夫复何远?如不知,咫尺亦天涯!
          知:知有很多引申义,选哪一个?我选的是理解。
          知道?不知道你的人多了,还不得把你愠死?
          了解?了解现代语境中的意思就是“潦草地知道一下”的意思,这问题好解决,你可以把你的简历递上去,或者干脆挂网上,甚或弄成百度词条什么的。了解的本意倒是可以用。不过产生歧义的概率接近100%
          所以我选理解。别人不知道你,你会愠吗?气性太大鸟。别人不了解你,很正常嘛。要不还开神马招聘会。直接签约或拒签好鸟。不用试用期的。应该是只有类似情况下,一个人愠才是合理的,正常的:你做的事情明明于人有利,别人还不领情。郁闷吧。
          愠:《说文》,怒也。《仓颉篇》,恨也。最近有人提出新论说:愠是郁闷的意思,大概根据现代人的表现-----抑郁的太多。总之是不高兴的意思
          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根据出现的场合不同大约有两个意思,一个指具有某种社会地位的人(有时夫子用它作为对别人的尊称),另一个就是和我们现代一般的理解比较相近的意思,指有相当道德修养的人。另外lz以为《论语》第一章即言君子者,暗示《论语》是君子之学。
          【解】按照一般的解释,孔子作为至圣先师说了三句话,谁也不挨着谁,着实不着调;而他的弟子还把这么不着调的言论放在《论语》之首,更是拎不清。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真的这么不靠谱吗?不,这三句话是在讲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学-----学的乐趣和苦恼。乐趣是学到的东西指导实践时所带来的愉悦和与朋友共同参详学问带来的快乐。烦恼是怀才不遇时的坚持和动摇。
          其实在儒家文化遭受最沉重打击的时期,也有一位文化的巨人谈论过学------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余遽以此意解释《论语》,亦恐观堂先生不许也。
          观堂一言学之苦,夫子一言学之乐。孔子如果玩穿越,看了王国维这段论述,一定会说:与我心有戚戚焉。
          


          5楼2012-10-12 16:15
          回复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好义。令,善义。务求巧言令色以说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鲜矣仁”。鲜,少义,难得义。不曰“仁鲜矣”,而曰“鲜矣仁”,语涵慨叹。或本作“鲜矣有仁”,义亦同。
            先生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8楼2012-11-19 15:33
            回复
              (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千乘之国:道,领导义,犹言治。乘,兵车。能出兵车千乘,为当时一大国。
              敬事而信:敬,谨慎专一意。于事能谨慎专一,又能有信,即不欺诈。
              节用而爱人:损节财用,以爱人为念。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使民当于农隙,不妨其作业。
              本章孔子论政,就在上者之心地言。敬于事,不骄肆,不欺诈,自守以信。不奢侈,节财用,存心爱人。遇有使于民,亦求不妨其生业。所言虽浅近,然政治不外于仁道,故惟具此仁心,乃可在上位,领导群伦。此亦通义,古今不殊。若昧忽于此,而专言法理权术,则非治道。
              先生说:“领导一个能出千乘兵车的大国,临事该谨慎专一,又要能守信。该节省财用,以爱人为念。使用民力,要顾及他们的生产时间。”


              10楼2012-11-19 15:33
              回复
                (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谨而信:谨,谨慎。信,信实。弟子敦行,存心当如此。
                泛爱众:泛,广泛义。如物泛水上,无所系著。于众皆当泛爱,但当特亲其众中之仁者。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亦称文章,即以读书为学也。有余力始学文,乃谓以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为本,以余力学文也。
                本章言弟子为学,当重德行。若一意于书籍文字,则有文灭其质之弊。但专重德行,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仅一乡里自好之士,无以达深大之境。
                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


                11楼2012-11-19 15:34
                回复
                  2025-05-21 12:57:11
                  广告
                  (七)子于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卜商字子夏、亦孔子晚年弟子。
                  贤贤易色:下贤字指贤人有才德者。上贤字作动词用,尊敬义。易字有两读:一读改易、谓以尊贤心改好色心。一读平易,谓尊贤心平于好色心。今从前读。或说此四字专指夫妇一伦言,谓为夫者能敬妻之贤德而略其色貌。
                  致其身:致,送达义、致其身,如致命致禀气,谓纳身于职守、事父母能竭其力为孝,事君能致其身为忠。四句分言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回伦。
                  虽曰未学:其人或自谦未学,我必谓之既学矣。
                  上章孔子言学,先德行,次及文,故《论语》编者次以子夏此章。或谓此章语气轻重太过,其弊将至于废学。然孔门论学,本以成德为重,后人分德行与学问而二之,则失此二章之义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好人之贤德胜过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尽力,事君上能奉身尽职,交朋友能有信,这样的人,纵使他自谦说未经学问,我必说他已有学问了。”


                  12楼2012-11-19 15:34
                  回复
                    (八)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不重则不威:重,厚重。威,威严。人不厚重,则失威严,不为人敬。
                    学则不固:此句有两解。一,固者坚固义,人不厚重,则所学不能固守勿失,承上文言。一,固者因陋义,人能向学,斯不因陋,四字自成一句。今按本章五句分指五事,似当从后解。若依前解,当云学而不固,或虽学不固,始是。
                    主忠信:此亦有两解。一,行事以忠信为主。一,主,亲义。如人作客,以其所投遇之家为主。与下文友字对照,谓当亲忠信之人。今按:当从前解。后解乃偶然事,分量与其他四事不相称。
                    无友不如己者:无,通毋,禁止辞。与不如己者为友,无益有损。或说:人若各求胜己者为友,则胜于我者亦将不与我为友,是不然。师友皆所以辅仁进德,故择友如择师,必择其胜我者。能具此心,自知见贤思齐,择善固执,虚己向学,谦恭自守,贤者亦必乐与我友矣。或说:此如字,当作似字解。胜己者上于己,不如己者下于己,如己者似己,与己相齐。窃谓此章决非教人计量所友之高下优劣,而定择交之条件。孔子之教,多直指人心。苟我心常能见人之胜己而友之,即易得友,又能获友道之益。人有喜与不如己者为友之心,此则大可戒。说《论语》者多异解,学者当自知审择,从异解中善求胜义,则见识自可日进。
                    过则勿惮改:惮,畏难义。过则当勇改,不可畏难苟安。
                    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厚重,便不威严。能向学,可不因陋。行事当以忠信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


                    13楼2012-11-19 15:35
                    回复
                      (九)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镇终:终,指丧礼言。死者去不复返,抑且益去益远。若送死之礼有所不尽,将无可追悔,故当慎。
                      追远:远,指祭礼言。死者去**远,能时时追思之不忘,而后始有祭礼。生人相处,易杂功利计较心,而人与人间所应有之深情厚意,常掩抑不易见。惟对死者,始是仅有情意,更无报酬,乃益见其情意之深厚。故丧祭之礼能尽其哀与诚,可以激发人心,使人道民德日趋于敦厚。
                      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张死后有灵魂之存在,然极重葬祭之礼,因此乃生死之间一种纯真情之表现 即孔子所谓之仁心与仁道。孔门常以教孝导达人类之仁心。葬祭之礼,乃孝道之最后表现。对死者能尽我之真情,在死者似无实利可得,在生者亦无酬报可期,其事超于功利计较之外,乃更见其情意之真。明知其人已死而不忍以死人待之,此即孟子所谓不忍之心。于死者尚所不忍,其于生人可知。故儒者就理智言,虽不肯定人死有鬼,而从人类心情深处立教,则慎终追远,确有其不可已。曾子此章,亦孔门重仁道之一端也。
                      曾子说:“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礼能谨慎,对死亡已久者能不断追思,这样能使社会风俗道德日趋于笃厚。


                      14楼2012-11-19 15:35
                      回复
                        (一O)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于禽:陈亢字子禽,即原亢。
                        子贡:端木赐字子贡。二人皆孔子弟子。
                        闻其政:预闻其国之政事。
                        抑与之:抑,反语辞。与之,谓人君与之,自愿求与为治也。
                        温、良、恭、俭、让、温,柔和义。良,易善义。恭,庄顺义。俭,节制义。让,谦逊义。五者就其表露在外之态度,可以想见其蕴蓄在心之德养。孔子因此德养,光辉接人,能不言而饮人以和,故所至获人敬信,乃自以其政就而问之。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诸,语辞。诸,许多义亦一切义。孔子闻政之所异于人者,不只一端,故连用其诸为问辞。孔子之所至而获闻其政,直是自然得之。因承子禽问,若谓即是孔子求之,亦异乎他人之求之。
                        子贡善言圣人,此章揭出温、良、恭、俭、让五字,而孔子之心气态度,活跃如见。学者细玩之,可不觉其暴戾骄慢之潜消。亦知人间自有不求自得之道。此与巧言令色之所为相去远矣。然孔子亦固未尝真获时君之信用而大行其道于世,则孔子之温、良、恭、俭、让,亦己心自修当然,而非有愿于其外。
                        子禽问子贡道:“我们夫子每到一国,必预闻其国之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子贡说:“我们夫子是把温和、良善、恭庄、节制、谦让五者之心得来的。我们夫子之求,总该是异乎别人家的求法吧!”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现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月谓孝矣。”


                        15楼2012-11-19 15:36
                        回复
                          (一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观其志:其,指子言。父在,子不主事,故推当观其志。
                          观其行:父没,子可亲事,则当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道,犹事也,言道,尊父之辞。本章就父子言则其道其事,皆家事也。如冠、婚、丧、祭之经费,婚姻戚故之馈问,饮食衣服之丰俭。岁时伏腊之常式,子学不忍遽改其父生时之素风。或说:古制。父死,子不遽亲政,授政于冢宰,三年不言政事,此所谓三年之丧。新君在丧礼中,悲戚方殷,无心问政,又因骤承大位,未有经验,故默尔不言,自不轻改父道、此亦一说。然本章通言父子,似不专指为君者言。
                          《论语》文辞简约,异解遂遂。如此章或调乃专对当时贵族在位者言,非对一切人言。无改父道,乃指政治措施,不指日常行为。否则父在时,其子岂无日常行为,而仅云观其志?或通指父子,重此道字。谓若父行是道,子当终身守之。若非道,何待三年?战则从三年上寻求,谓三年不改,即是终身不改。疑辨纷纭。然《论语》所言,固当考之于古,亦当通之于今。固当求之于大义,亦当协之于常情。如据三年之丧为说,是专务考古之失。如云父行非道,何待三年,是专论大义之失。其实孔了此章,即求之今日之中国家庭,能遭此道者,尚固有之。既非不近人情,亦非有乖大义。孝子之心,自然有此。孔子即本人心以立教,好高骛远以求之,乃转失其真义。学者其细阐之。
                          先生说:“父亲在,做儿子的只看他志向。父死了,该看他行为。在三日内能不改他父亲生时所为,这也算是学了。


                          16楼2012-11-19 15:37
                          回复
                            (一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和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为贵:礼主敬,若在人群间加以种种分别。实则礼贵和。乃在人群间与以种种调融。
                            斯为美:斯指礼,亦指和。先王之道,以礼为美。和在礼中,亦即以和为美。
                            小大由之:更大大小,皆由礼,亦即皆由和。
                            有所不行:此四字连下读,谓亦有不能行处,如下所云。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节,限别义。如竹节,虽一气相通,而上下有别。父子夫妇,至为亲密,然双方亦必有别,有节限,始得相与成和。专一月和,而无礼以为之节,则亦不可行。言外见有礼无和之不可行,故下一亦字。
                            本章大义,言和必和顺于人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若强立一礼,终不能和,又何得行?故礼非严束以强人,必于礼得和。此最孔门言礼之精义,学者不可不深求。
                            有子说:“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处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处。只知道要和,一意用和,不把礼来作节限,也就行不通了。


                            17楼2012-11-19 15:37
                            回复
                              2025-05-21 12:51:11
                              广告
                              (一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言可复也:与人有约而求能信,当求所约之近于义,俾可践守。复,反复,即践守所言义。
                              远耻辱也:恭敬亦须合礼,否则易近于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犹依。宗,犹主。谓所依不失为可亲之人,则缓急可待,亦可亲为宗主。或说:因,姻之省文。宗者,亲之若同宗。外亲无异于一本之亲。今按前解通说.后解专指,今从前解。
                              本章言与人交际,当慎始,而后可以善终。亦见道有先后高下之别。信与恭皆美德,然当近义合礼。有所因依亦不可非,然必择其可亲。
                              有子说:“与人约而来信,必先求近义,始可践守。向人恭敬,必先求合礼,始可远于耻辱。遇有所因依时,必先择其可亲者,亦可依若宗主了。”


                              18楼2012-11-19 15: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