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1]札札,《初学记》卷4、《白帖》卷8、《御览》卷31引作“轧轧”,《类聚》卷4、《御览》卷825、826引作“扎扎”[2]。张铣注:“札札,机杼声。”《白帖》卷82有注:“札札,弄机杼之声。”吴兆宜、闻人倓、余冠英并从张铣注[3]。《汉语大词典》解“札札”为“象声词”,并引唐·柳宗元《田家》诗“札札耒耜声,飞飞来乌鸢”为证[4]。
2.旧解“札札”为机杼声,是对的。方以智《通雅》卷9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兹钞录于下。方氏曰:“乙乙,思欲出而屈郁也,通作'轧轧'。[陆]士衡《文赋》:'思乙乙其若抽。'注:'乙音轧。'李善本竟作'轧轧'。元结《补乐章(歌)叙》曰:'[犹]乙乙冥冥,有纯古之声。'乙,亿姞切。燕乙作乙,其形举首下曲,厄戛切。隶文既通为乙,而音亦同矣。轧,乙黠切。《律书》:'乙者,轧轧也。'盖古皆转假,后因分之。甲乙,鱼肠乙,玄鸟乙,子才分三形,臆也。子美《南郊赋》:'顿层城之轧轧,轶万户之荧荧。'伯思曰:'轧轧难句。'《纪事》载齐己诗:'金梭札札文离离。'即用'札札弄机杼'。'札札'声义,亦从'轧轧'来。”[5]
方氏谓“'札札'声义,亦从'轧轧'来”甚确。《初学记》卷4、《白帖》卷8、《御览》卷31引《古诗》正作“轧轧”。唐·王损之《曙观秋河赋》:“远想牵牛,渐失迢迢之状;遥思弄杼,无闻轧轧之声。”显然化自《古诗》,亦作“轧轧” 。《御览》卷825、826引《古诗》作“扎扎”者,古字通借。又古书“木”旁“扌”旁每混用不分[6]。上引柳宗元《田家》诗“札札”,《白帖》卷80引作“扎扎”。唐·白居易《缭绫》:“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上引齐己《还人》诗“札札”,《白莲集》卷10作“轧轧”。
3.《说文》:“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又“轧,苚也。”《广韵》:“轧,车辗。”李善本《文选·文赋》:“思乙乙其若抽。”五臣本作“轧轧”,《书钞》卷100、《类聚》卷56、《海录碎事》卷18引亦作“轧轧”。隋·智顗《摩诃止观》卷5:“轧轧若抽。”显然化自《文选》,亦作“轧轧”。方氏谓李善本作“轧轧”,失检。李善注:“乙,难出之貌。《说文》曰:'阴气尚强,其出乙乙然。'乙音轧。”吕延济注:“轧轧,难进也。”《史记·律书》:“甲者,万物剖孚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汉书·律历志》:“出甲于甲,奋轧于乙。”《礼记·月令》:“其日甲乙。”郑注:“乙之言轧也。日之行,春东从青道,发生万物,月为之佐时,万物皆解孚甲,自抽轧而出,因以为日名焉。”孔疏:“乙、轧声相近,故云乙之言轧也。”《释名》:“甲,孚也,万物解孚甲而生也。乙,轧也,自抽轧而出也。”《广雅》:“乙,轧也。”皆以声为训。段玉裁曰:“轧轧皆乙乙之叚借。”[7]朱珔曰:“轧皆为乙之假借。”[8]轧言车辗乙乙之声,因又为动词辗压之义。段玉裁曰:“轧从乙者,言其难乙乙也。”[9]似未得之。“甲乙”之乙,本当音轧,后人分为二音,误也。《六书故》卷33即指出:“孙氏强分二音,非也。”黄生曰:“益悉、乙黠二切,本一声之转。《律历志》云:'奋轧于乙。'郑玄注《月令》云:'乙之言轧。'则是甲乙之乙,亦可音轧也。”[10] “轧轧”即“乙乙”,形容其长出之声轧轧然,故为“难出之貌”。梁·江革《赠何记室联句不成》:“畴昔似翩翩,今辰何乙乙。”此例状难飞之貌。皆为方说佐证。字作“札札”、“扎扎”、“札札”者,皆“乙乙”之同音借字。俗字加义符“口”作“ங”,《集韵》:“ங,ஙங,声也。”
吴其昌曰:“'乙'字最初之本义为刀……服虔曰:'轧,刀刻其面也。'”吴说非也,马叙伦、李孝定已驳之[11],然二氏亦未得许义,文繁不录。黄侃曰:“乙即履之初文。”[12]亦非也。
《说文》又有个“É”字,释云:“É,燕燕,玄鸟也,齐鲁谓之É,取其鸣自呼,象形也。鳦,É或从鸟。”《系传》 :“臣锴按:《尔雅》:'燕燕,É。'此与甲乙之乙相类,此音轧,其形举首下曲,与甲乙字异也。”作为鸟名,故俗加“鸟”旁作专字“鳦”以分别之。“燕É”之“É”,许氏云“取其鸣自呼”,即取其鸟鸣声乙乙然而命名之也,与“艸木出乙乙”之“乙”正同一字,而许氏二分之。《说文》:“干,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倝声。”“干”盖谓湿气上出乙乙然,乙乙正状其难出之声,故为干燥义。治《说文》诸家皆未得厥谊。
2.旧解“札札”为机杼声,是对的。方以智《通雅》卷9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兹钞录于下。方氏曰:“乙乙,思欲出而屈郁也,通作'轧轧'。[陆]士衡《文赋》:'思乙乙其若抽。'注:'乙音轧。'李善本竟作'轧轧'。元结《补乐章(歌)叙》曰:'[犹]乙乙冥冥,有纯古之声。'乙,亿姞切。燕乙作乙,其形举首下曲,厄戛切。隶文既通为乙,而音亦同矣。轧,乙黠切。《律书》:'乙者,轧轧也。'盖古皆转假,后因分之。甲乙,鱼肠乙,玄鸟乙,子才分三形,臆也。子美《南郊赋》:'顿层城之轧轧,轶万户之荧荧。'伯思曰:'轧轧难句。'《纪事》载齐己诗:'金梭札札文离离。'即用'札札弄机杼'。'札札'声义,亦从'轧轧'来。”[5]
方氏谓“'札札'声义,亦从'轧轧'来”甚确。《初学记》卷4、《白帖》卷8、《御览》卷31引《古诗》正作“轧轧”。唐·王损之《曙观秋河赋》:“远想牵牛,渐失迢迢之状;遥思弄杼,无闻轧轧之声。”显然化自《古诗》,亦作“轧轧” 。《御览》卷825、826引《古诗》作“扎扎”者,古字通借。又古书“木”旁“扌”旁每混用不分[6]。上引柳宗元《田家》诗“札札”,《白帖》卷80引作“扎扎”。唐·白居易《缭绫》:“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上引齐己《还人》诗“札札”,《白莲集》卷10作“轧轧”。
3.《说文》:“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又“轧,苚也。”《广韵》:“轧,车辗。”李善本《文选·文赋》:“思乙乙其若抽。”五臣本作“轧轧”,《书钞》卷100、《类聚》卷56、《海录碎事》卷18引亦作“轧轧”。隋·智顗《摩诃止观》卷5:“轧轧若抽。”显然化自《文选》,亦作“轧轧”。方氏谓李善本作“轧轧”,失检。李善注:“乙,难出之貌。《说文》曰:'阴气尚强,其出乙乙然。'乙音轧。”吕延济注:“轧轧,难进也。”《史记·律书》:“甲者,万物剖孚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汉书·律历志》:“出甲于甲,奋轧于乙。”《礼记·月令》:“其日甲乙。”郑注:“乙之言轧也。日之行,春东从青道,发生万物,月为之佐时,万物皆解孚甲,自抽轧而出,因以为日名焉。”孔疏:“乙、轧声相近,故云乙之言轧也。”《释名》:“甲,孚也,万物解孚甲而生也。乙,轧也,自抽轧而出也。”《广雅》:“乙,轧也。”皆以声为训。段玉裁曰:“轧轧皆乙乙之叚借。”[7]朱珔曰:“轧皆为乙之假借。”[8]轧言车辗乙乙之声,因又为动词辗压之义。段玉裁曰:“轧从乙者,言其难乙乙也。”[9]似未得之。“甲乙”之乙,本当音轧,后人分为二音,误也。《六书故》卷33即指出:“孙氏强分二音,非也。”黄生曰:“益悉、乙黠二切,本一声之转。《律历志》云:'奋轧于乙。'郑玄注《月令》云:'乙之言轧。'则是甲乙之乙,亦可音轧也。”[10] “轧轧”即“乙乙”,形容其长出之声轧轧然,故为“难出之貌”。梁·江革《赠何记室联句不成》:“畴昔似翩翩,今辰何乙乙。”此例状难飞之貌。皆为方说佐证。字作“札札”、“扎扎”、“札札”者,皆“乙乙”之同音借字。俗字加义符“口”作“ங”,《集韵》:“ங,ஙங,声也。”
吴其昌曰:“'乙'字最初之本义为刀……服虔曰:'轧,刀刻其面也。'”吴说非也,马叙伦、李孝定已驳之[11],然二氏亦未得许义,文繁不录。黄侃曰:“乙即履之初文。”[12]亦非也。
《说文》又有个“É”字,释云:“É,燕燕,玄鸟也,齐鲁谓之É,取其鸣自呼,象形也。鳦,É或从鸟。”《系传》 :“臣锴按:《尔雅》:'燕燕,É。'此与甲乙之乙相类,此音轧,其形举首下曲,与甲乙字异也。”作为鸟名,故俗加“鸟”旁作专字“鳦”以分别之。“燕É”之“É”,许氏云“取其鸣自呼”,即取其鸟鸣声乙乙然而命名之也,与“艸木出乙乙”之“乙”正同一字,而许氏二分之。《说文》:“干,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倝声。”“干”盖谓湿气上出乙乙然,乙乙正状其难出之声,故为干燥义。治《说文》诸家皆未得厥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