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吧 关注:1,465贴子:9,642
  • 2回复贴,共1

象声词“札札”考(萧旭)(《学灯》第二十三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文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1]札札,《初学记》卷4、《白帖》卷8、《御览》卷31引作“轧轧”,《类聚》卷4、《御览》卷825、826引作“扎扎”[2]。张铣注:“札札,机杼声。”《白帖》卷82有注:“札札,弄机杼之声。”吴兆宜、闻人倓、余冠英并从张铣注[3]。《汉语大词典》解“札札”为“象声词”,并引唐·柳宗元《田家》诗“札札耒耜声,飞飞来乌鸢”为证[4]。
2.旧解“札札”为机杼声,是对的。方以智《通雅》卷9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兹钞录于下。方氏曰:“乙乙,思欲出而屈郁也,通作'轧轧'。[陆]士衡《文赋》:'思乙乙其若抽。'注:'乙音轧。'李善本竟作'轧轧'。元结《补乐章(歌)叙》曰:'[犹]乙乙冥冥,有纯古之声。'乙,亿姞切。燕乙作乙,其形举首下曲,厄戛切。隶文既通为乙,而音亦同矣。轧,乙黠切。《律书》:'乙者,轧轧也。'盖古皆转假,后因分之。甲乙,鱼肠乙,玄鸟乙,子才分三形,臆也。子美《南郊赋》:'顿层城之轧轧,轶万户之荧荧。'伯思曰:'轧轧难句。'《纪事》载齐己诗:'金梭札札文离离。'即用'札札弄机杼'。'札札'声义,亦从'轧轧'来。”[5]
方氏谓“'札札'声义,亦从'轧轧'来”甚确。《初学记》卷4、《白帖》卷8、《御览》卷31引《古诗》正作“轧轧”。唐·王损之《曙观秋河赋》:“远想牵牛,渐失迢迢之状;遥思弄杼,无闻轧轧之声。”显然化自《古诗》,亦作“轧轧” 。《御览》卷825、826引《古诗》作“扎扎”者,古字通借。又古书“木”旁“扌”旁每混用不分[6]。上引柳宗元《田家》诗“札札”,《白帖》卷80引作“扎扎”。唐·白居易《缭绫》:“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上引齐己《还人》诗“札札”,《白莲集》卷10作“轧轧”。
3.《说文》:“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又“轧,苚也。”《广韵》:“轧,车辗。”李善本《文选·文赋》:“思乙乙其若抽。”五臣本作“轧轧”,《书钞》卷100、《类聚》卷56、《海录碎事》卷18引亦作“轧轧”。隋·智顗《摩诃止观》卷5:“轧轧若抽。”显然化自《文选》,亦作“轧轧”。方氏谓李善本作“轧轧”,失检。李善注:“乙,难出之貌。《说文》曰:'阴气尚强,其出乙乙然。'乙音轧。”吕延济注:“轧轧,难进也。”《史记·律书》:“甲者,万物剖孚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汉书·律历志》:“出甲于甲,奋轧于乙。”《礼记·月令》:“其日甲乙。”郑注:“乙之言轧也。日之行,春东从青道,发生万物,月为之佐时,万物皆解孚甲,自抽轧而出,因以为日名焉。”孔疏:“乙、轧声相近,故云乙之言轧也。”《释名》:“甲,孚也,万物解孚甲而生也。乙,轧也,自抽轧而出也。”《广雅》:“乙,轧也。”皆以声为训。段玉裁曰:“轧轧皆乙乙之叚借。”[7]朱珔曰:“轧皆为乙之假借。”[8]轧言车辗乙乙之声,因又为动词辗压之义。段玉裁曰:“轧从乙者,言其难乙乙也。”[9]似未得之。“甲乙”之乙,本当音轧,后人分为二音,误也。《六书故》卷33即指出:“孙氏强分二音,非也。”黄生曰:“益悉、乙黠二切,本一声之转。《律历志》云:'奋轧于乙。'郑玄注《月令》云:'​​乙之言轧。'则是甲乙之乙,亦可音轧也。”[10] “轧轧”即“乙乙”,形容其长出之声轧轧然,故为“难出之貌”。梁·江革《赠何记室联句不成》:“畴昔似翩翩,今辰何乙乙。”此例状难飞之貌。皆为方说佐证。字作“札札”、“扎扎”、“札札”者,皆“乙乙”之同音借字。俗字加义符“口”作“ங”,《集韵》:“ங,ஙங,声也。”
吴其昌曰:“'乙'字最初之本义为刀……服虔曰:'轧,刀刻其面也。'”吴说非也,马叙伦、李孝定已驳之[11],然二氏亦未得许义,文繁不录。黄侃曰:“乙即履之初文。”[12]亦非也。
《说文》又有个“É”字,释云:“É,燕燕,玄鸟也,齐鲁谓之É,取其鸣自呼,象形也。鳦,É或从鸟。”《系传》 :“臣锴按:《尔雅》:'燕燕,É。'此与甲乙之乙相类,此音轧,其形举首下曲,与甲乙字异也。”作为鸟名,故俗加“鸟”旁作专字“鳦”以分别之。“燕É”之“É”,许氏云“取其鸣自呼”,即取其鸟鸣声乙乙然而命名之也,与“艸木出乙乙”之“乙”正同一字,而许氏二分之。《说文》:“干,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倝声。”“干”盖谓湿气上出乙乙然,乙乙正状其难出之声,故为干燥义。治《说文》诸家皆未得厥谊。



1楼2012-10-08 22:02回复

    4.《说文》:“䦪,门声也。”《玉篇》、《集韵》同。《广韵》:“䦪,乙鎋切,门扇声。”胡吉宣《校释》引《切韵》:“䦪,门扉声。”[13]唐·韩愈《征蜀联句》:“爇堞熇歊熺,抉门呀拗䦪。”韩氏注:“拗䦪,门声。”[14]敦煌写卷S.5437《汉将王陵变》:“马门䦪地开来,放出大军。 ”“䦪”即“轧”[15]。王重民校作“霍地”,潘重规从之[16],非也。敦煌写卷P.2976《温泉赋》:“天门䦪开,路(露)神仙之(辐)塞。”[17]今本唐·郑綮《开天传信记》作“干开”, 《说郛》卷52引同,《太平广记》卷250引《开天传信记》、《类说》卷6引《幸温泉赋》作“轧开”。“干”为“乹(轧)”​​形误[18]。
    《玉篇》:“㔠,勤力也。”又“䯇,用力也。”《广韵》:“㔠,力作㔠㔠。”《集韵》:“㔠,㔠㔠,用力声。”胡吉宣《玉篇校释》曰:“本书'ࢆ,用力也。'害、​​曷声符相通,㔠、ࢆ当为一字。本书'䯇,勤也。'重言'㔠㔠',与'矻矻'、'仡仡'、'搰搰'注同。”[19]唐·寒山《蹭蹬诸贫士》:“闲居好作诗,札札用心力。”“札札”即​​“㔠㔠”、 “䯇䯇”。项楚曰:“札札,通'轧轧'、'乙乙',难出之貌,这里形容文思艰涩。”[20]项氏解为“难出貌”,犹隔一间。“札札”形容用心力,就是用力貌。亦音转作“诎诎”、“窟窟”、“榾榾”、“兀兀”、“矹矹”、“࠶࠶”[21]。上博简一《性情论》:“人之[巧]言利(词、辞)者,不又(有)夫诎诎之心则(流)。”[22]《世说新语·品藻》:“伊窟窟成就。”敦煌写卷P.2717《碎金》:“人矻矻碌碌:音窟窟禄〔禄〕。”“窟窟”即“诎诎”也。《叠雅》卷8:“䯇䯇,勤劳也。”《大方等大集经》卷43:“如是一相在于前心,䯇䯇专念不起乱想。”王念孙曰:“《众经音义》卷1引《埤仓》云:'䯇,力作也。'《庄子·天地篇》云:'搰搰然用力甚多。'《晏子春秋·杂篇》云:'仡仡然不知厌。'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云:'劳筋苦骨,终日矻矻。'并字异而义同。”[23]《集韵》:“࠶,࠶࠶,劳极貌,通作矻。”唐·韩愈《进学解》:“恒兀兀以穷年。”一本作“矻矻”。
    《广韵》:“ᇼ,骆驼鸣也。”《集韵》:“ᇼ,馲駞声。”《埤雅》卷4引《义训》:“牛之声曰牟,驼之声曰ᇼ。 ”段玉裁曰:“骆驼鸣声ᇼ字当作䦪。”[24]段说是,从囗无理据。唐·韩愈《征蜀联句》:“椎肥牛呼牟,载实驼鸣ᇼ。”宋·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槖垂铃栈驼鸣ᇼ,节拥棠郊虎视耽”
    《广韵》:“輵,车声。”《文选·羽猎赋》:“皇车幽輵。”李善注:“幽輵,车声也。”[25]“輵”即“轧”俗字。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声音一何宏,轰輵车万两。”唐·卢同《月蚀》:“御辔执索相爬钩,推荡轰渇入汝喉。”一本“渇”作“訇”,皆“輵”字之譌。《唐诗纪事》卷35作“轕”。“轕”同“輵”,见《集韵》。唐·曹邺《筑城》:“呜呜啄人鸦,轧轧上城车。”《止观辅行传弘决》卷5:“点笔题简,岂同众圣结集?轧轧若抽,岂同圆音梵响?”自注:“轧轧,车声,迟貌也。”“轧轧”形容难进,故解为迟貌也。
    《广韵》:“㳐,㳐㳐,水流也。”《集韵》:“㳐,㳐㳐,水流貌。”《篇海类编》:“㳐,㳐㳐,水声。”俗字亦作“㲞”,《字汇补》:“㲞,㳐字之譌。”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过滩贸然,㲞㲞活活,水乃疾行。”“活活”亦水声。
    《集韵》:“虬,虫声。”又“ஜ,鸟声。”《类篇》:“爝,虫声。”“爝”同“虬”。“虬”俗字亦作“蚻”,《诗·硕人》孔疏:“《释虫》云:'蚻,蜻蜻。'某氏曰:'鸣蚻蚻者。'”[26]郑樵注:“其鸣无韵,但札札然,蚻音札。”是“蚻蚻”即“札札”之加旁俗字。《六书故》卷20:“蚻,寒蝉也,亦因其声以命之。”此与“鳦”因其声以命之正同一例。虫鸣札札,故命名其虫为蚻;鸟鸣札札,故命名其鸟为鳦,其义一也。
    㳐(㲞),水声,故从水;虬(爝、蚻),虫声,故从虫;ஜ,鸟声,故从口;䦪,门声,故从门;㔠(ࢆ),用力声,故从力;轧(輵),车声,故从车。诸字从“乚”,即“乙”之变体,并同源,各制义符以分别之也。“轧”虽是车声之专字,《温泉赋》则指门声,亦用于他物之拟声。《六书故》卷27:“轧,乙辖切,载重蹍轧有声也。”《正字通》:“轧,凡物声交戛皆曰轧。”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上:“忽大风怒作,急下钉铁猫,折其三四柁干,铁棱轧轧有声,欲折。”


    2楼2012-10-08 22:03
    回复

      5.“轧轧”音转则为“嘊嘊”、“啀啀”,《管子·戒》:“东郭有狗嘊嘊,旦暮欲啮,我猳(枷)而不使也。”《玄应音义》卷12:“啀喍:犬见齿也,啀啀然也。”
      又音转为“哑哑”,《淮南子·原道篇》:“乌之哑哑,鹊之唶唶。”《御览》卷736引《风俗通论》:“乌鸣哑哑,引弓射,洞右腋。”[27]古人为鸟命名,多取其鸣叫声,故《山海经》中常云“其名自咬”、“其名自呼”。唐·于鹄《古词》:“新长青丝发,哑哑言语黠。”唐·刘言史《买花谣》:“浇红湿绿千万家,青丝玉轳声哑哑。”《瑜伽论记》卷4:“开口而笑名现齿,喉中出声名哑哑。”
      又音转为“牙牙”,唐·司空图《障车文》:“二女则牙牙学语,五男则㕍㕍成行。”“学语牙牙”即“哑哑言语”也。
      又音转为“呀呀”,唐·柳宗元《与杨诲之书》:“是无异卢狗之遇嗾,呀呀而走。”此例“呀呀”即“嘊嘊”。《水浒传》第37回:“(武松)又呀呀地推门。”此例“呀呀”即“轧轧”、“䦪䦪”。
      又音转为“鵶鵶”、“鸦鸦”,唐·柳宗元《跂鸟词》:“城上日出群乌飞,鵶鵶争赴朝阳枝。”唐·李贺《有所思》:“鸦鸦向晓鸣森木,风过池塘响丛玉。”
      方以智曰:“'嘊嘊'即'牙牙',音义皆同。《曹爽传》台中三狗谣:'二狗崖柴不可当。'崖柴,音牙义(叉)。司空图文:'女则牙牙学语,男则㕍㕍成行。'此'牙牙'犹'鸦鸦',言其声也。”[28]方氏谓“'嘊嘊'即'牙牙'、'鸦鸦',言其声也”,皆是也;而引《三国志·曹爽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崖柴”,则未允。“崖柴”亦作“啀喍”、“嘊柴”、“嘊喍”、“啀龇”、“嘊龇”、“睚刐”、“劅刐”、“啀龇”、“ ꘿”、 “ 龇”、“꘬龇”、“崖柴”等形,瞋目张口露齿貌[29]。“嘊嘊”状其声,“崖柴”状其貌,固有不同也。王念孙曰:“嘊,当作啀。《玉篇》:'啀,狗欲啮。'《广韵》:'啀,犬鬭。'《集韵》:'啀或作嘊。'则所见《管子》本已误。”[30]“嘊”即“啀”俗字,不必以​​为误[31]。《白帖》卷98引已作“嘊嘊”,非《集韵》独然也。啀训狗欲啮、犬鬭者,言其啀啀然吠叫欲相咬也。
      又音转为“雅雅”,元·袁桷《酬周南翁子》:“健羡云窗无限好,慈乌雅雅鹊槎槎。”“乌雅雅鹊槎槎”即《淮南子》之“乌之哑哑,鹊之唶唶”也。
      又音转为“鵶轧”、“鸦轧”,唐·元稹《表夏》:“童儿拂巾箱,鵶轧深林井。”唐·陆龟蒙《门》:“日暮鸟归宫树绿,不闻鸦轧闭春风。”
      “轧”与“鵶”、“鸦”、“哑”古声通。宋·陈与义《夙兴》:“国事无功端未去,竹舆伊轧犹昨日。”宋·陆游《天竺晓行》:“笋舆咿轧水云间,惭愧忙身得暂闲。”元·马祖常《缫丝行》:“缫车轧伊茧抽丝,桑薪煮水急莫迟。”唐·李贺《美人梳头歌》:“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宋·魏了翁《寄龙鹤坟庐》:“浮骖遍八极,日暮犹伊鵶。”宋·陈与义《入城》:“竹舆声咿哑,路转登古原。”又音转为“伊吾”,吾、牙古亦声通。宋·黄庭坚《戏作竹枝歌》:“南窗读书声伊吾,北窗见月歌竹枝。”
      


      3楼2012-10-08 22: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