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上没有纯粹的君子,也没有纯粹的小人。同一个人,在某件事上,可能很君子;在另一件事上,却可能很小人。同一个人,对一部分人可能很君子,对另一部分人,则可能很小人。伟大人物有时也有小人的言行,平凡百姓有时也有君子的圣举。一贯的君子,免不了也时有小人之思。一贯的小人,也可能忽然有君子之为。
2、
用一件事来判断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显然有失公允。用十件事来判定一个人一生的变化和发展,也未必就能符合实际。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即便一个恶魔,只要放下屠刀,心向善念,在佛眼里魔即立地为佛。
因此,对人不要,也不能,轻易下结论。
人最善变,人最复杂。坊间流传的“苦难的童年、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悲惨的晚年”,既是对一些贪官生平的形象描述,也反映人一生修养的艰难与复杂,更是说明了对任何一个人的结论,都应该要慎之又慎。
3、
说穿了,对君子与小人的辨别,不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而且对辨别对象也没有强制性的执行。它是以道德为标准,以自我之眼界来衡量。不是国家的行为,不是组织的鉴定,而是主观性很浓的个体评判,有时甚至是一种自发的民间舆论评价。这种辨别,因此也更容易出现不负责任。
说到底,用来辨别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其实也就是一种工具,一种规范社会行为和秩序的精神工具。道德的内容,包括整个社会道德评价体系,随时代发展而迁变,也是一种必然规律。
夸自己,在过去被老百姓称为“自夸自,没甚事”,而遭到人们的侧目;在当今则被作为个性彰显自我推销而备受推倡。
嫁鸡随鸡、夫唱妇随在封建社会是美德,是天经地义,然而这些道德观念如今早已烟消云散。
社会道德体系的迁变和个人道德观念的滑移,在每一个个体内心中所发生的程度,是不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自己的道德观念去照量另一个人的道德观念,不是提倡道德者应该的道德作为。
因此,对君子与小人的辨别,就更加显得不符合道德的本意。
4、
尽管,一切秩序都是有底线的,一切道德也都是有底线的。然而一个时代的道德包容度与一个时代的道德底线始终共存共生。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渗透,人们精神世界的自由度,都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变化,人们的道德包容度在逐步增大。这也反映了人性的解放和以人为本的社会民主的进步。
君子与小人辨别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道德的包容度到底能扩大多少,也不在于道德底线的抬升或降低,而在于每个辨别者内心对自己的道德自律度能达到多少。
君子与小人的分辨自古并非难事。识人辨德,虽难以入人心,然人之言行作为,必露其心描其魂。然而,君子与小人的分辨于个体来说也并非始终的确定。因为我们往往看到的只是某一件事,而没有看到其他相关的事。
管仲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管仲少出资而多分利,鲍叔牙除了看到管仲的贪婪,还看到了管仲家里的相对贫寒。因此并未把管仲的贪婪作为爱占便宜的失德,而是看到了管仲孝母顾家的美德,并心甘情愿地多分给管仲利润。
这件事情,反映出的不仅仅是鲍叔牙道德宽容度的增大,更重要的是鲍叔牙道德自律度的提高。不把贪利的管仲作为小人,那是因为鲍叔牙的眼中无小人。眼中无小人,心中无君子,才会在心下认可管仲贪利是孝母顾家。对管仲的道德宽容,是因为鲍叔牙的道德自律――不以小人之举而视管仲为小人。眼中无小人,心中无君子,我以为是道德自律的最高表现。
因此,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而无资格对另一个人作出道德评价。尽管我们有权利也有资格对他(或者她)所做的事,请注意,是作出的事,进行道德评价;然而我们依然无资格对这个人,请注意,是人,进行道德评价。
我们所能做的道德评价,通常只应该是对看到的事做出,而不应该是对做事的人做出。除非你看到了这个人的全部生活内容,看尽了这个人一生当中的所作所为。
世上没有纯粹的君子,也没有纯粹的小人。同一个人,在某件事上,可能很君子;在另一件事上,却可能很小人。同一个人,对一部分人可能很君子,对另一部分人,则可能很小人。伟大人物有时也有小人的言行,平凡百姓有时也有君子的圣举。一贯的君子,免不了也时有小人之思。一贯的小人,也可能忽然有君子之为。
2、
用一件事来判断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显然有失公允。用十件事来判定一个人一生的变化和发展,也未必就能符合实际。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即便一个恶魔,只要放下屠刀,心向善念,在佛眼里魔即立地为佛。
因此,对人不要,也不能,轻易下结论。
人最善变,人最复杂。坊间流传的“苦难的童年、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悲惨的晚年”,既是对一些贪官生平的形象描述,也反映人一生修养的艰难与复杂,更是说明了对任何一个人的结论,都应该要慎之又慎。
3、
说穿了,对君子与小人的辨别,不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而且对辨别对象也没有强制性的执行。它是以道德为标准,以自我之眼界来衡量。不是国家的行为,不是组织的鉴定,而是主观性很浓的个体评判,有时甚至是一种自发的民间舆论评价。这种辨别,因此也更容易出现不负责任。
说到底,用来辨别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其实也就是一种工具,一种规范社会行为和秩序的精神工具。道德的内容,包括整个社会道德评价体系,随时代发展而迁变,也是一种必然规律。
夸自己,在过去被老百姓称为“自夸自,没甚事”,而遭到人们的侧目;在当今则被作为个性彰显自我推销而备受推倡。
嫁鸡随鸡、夫唱妇随在封建社会是美德,是天经地义,然而这些道德观念如今早已烟消云散。
社会道德体系的迁变和个人道德观念的滑移,在每一个个体内心中所发生的程度,是不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自己的道德观念去照量另一个人的道德观念,不是提倡道德者应该的道德作为。
因此,对君子与小人的辨别,就更加显得不符合道德的本意。
4、
尽管,一切秩序都是有底线的,一切道德也都是有底线的。然而一个时代的道德包容度与一个时代的道德底线始终共存共生。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渗透,人们精神世界的自由度,都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变化,人们的道德包容度在逐步增大。这也反映了人性的解放和以人为本的社会民主的进步。
君子与小人辨别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道德的包容度到底能扩大多少,也不在于道德底线的抬升或降低,而在于每个辨别者内心对自己的道德自律度能达到多少。
君子与小人的分辨自古并非难事。识人辨德,虽难以入人心,然人之言行作为,必露其心描其魂。然而,君子与小人的分辨于个体来说也并非始终的确定。因为我们往往看到的只是某一件事,而没有看到其他相关的事。
管仲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管仲少出资而多分利,鲍叔牙除了看到管仲的贪婪,还看到了管仲家里的相对贫寒。因此并未把管仲的贪婪作为爱占便宜的失德,而是看到了管仲孝母顾家的美德,并心甘情愿地多分给管仲利润。
这件事情,反映出的不仅仅是鲍叔牙道德宽容度的增大,更重要的是鲍叔牙道德自律度的提高。不把贪利的管仲作为小人,那是因为鲍叔牙的眼中无小人。眼中无小人,心中无君子,才会在心下认可管仲贪利是孝母顾家。对管仲的道德宽容,是因为鲍叔牙的道德自律――不以小人之举而视管仲为小人。眼中无小人,心中无君子,我以为是道德自律的最高表现。
因此,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而无资格对另一个人作出道德评价。尽管我们有权利也有资格对他(或者她)所做的事,请注意,是作出的事,进行道德评价;然而我们依然无资格对这个人,请注意,是人,进行道德评价。
我们所能做的道德评价,通常只应该是对看到的事做出,而不应该是对做事的人做出。除非你看到了这个人的全部生活内容,看尽了这个人一生当中的所作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