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然居吧 关注:36贴子:6,884
  • 4回复贴,共1

眼中无小人心中无君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世上没有纯粹的君子,也没有纯粹的小人。同一个人,在某件事上,可能很君子;在另一件事上,却可能很小人。同一个人,对一部分人可能很君子,对另一部分人,则可能很小人。伟大人物有时也有小人的言行,平凡百姓有时也有君子的圣举。一贯的君子,免不了也时有小人之思。一贯的小人,也可能忽然有君子之为。

  2、
    用一件事来判断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显然有失公允。用十件事来判定一个人一生的变化和发展,也未必就能符合实际。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即便一个恶魔,只要放下屠刀,心向善念,在佛眼里魔即立地为佛。
    因此,对人不要,也不能,轻易下结论。
    人最善变,人最复杂。坊间流传的“苦难的童年、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悲惨的晚年”,既是对一些贪官生平的形象描述,也反映人一生修养的艰难与复杂,更是说明了对任何一个人的结论,都应该要慎之又慎。

  3、
    说穿了,对君子与小人的辨别,不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而且对辨别对象也没有强制性的执行。它是以道德为标准,以自我之眼界来衡量。不是国家的行为,不是组织的鉴定,而是主观性很浓的个体评判,有时甚至是一种自发的民间舆论评价。这种辨别,因此也更容易出现不负责任。
    说到底,用来辨别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其实也就是一种工具,一种规范社会行为和秩序的精神工具。道德的内容,包括整个社会道德评价体系,随时代发展而迁变,也是一种必然规律。
    夸自己,在过去被老百姓称为“自夸自,没甚事”,而遭到人们的侧目;在当今则被作为个性彰显自我推销而备受推倡。
    嫁鸡随鸡、夫唱妇随在封建社会是美德,是天经地义,然而这些道德观念如今早已烟消云散。
    社会道德体系的迁变和个人道德观念的滑移,在每一个个体内心中所发生的程度,是不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自己的道德观念去照量另一个人的道德观念,不是提倡道德者应该的道德作为。
    因此,对君子与小人的辨别,就更加显得不符合道德的本意。

  4、
    尽管,一切秩序都是有底线的,一切道德也都是有底线的。然而一个时代的道德包容度与一个时代的道德底线始终共存共生。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渗透,人们精神世界的自由度,都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变化,人们的道德包容度在逐步增大。这也反映了人性的解放和以人为本的社会民主的进步。
    君子与小人辨别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道德的包容度到底能扩大多少,也不在于道德底线的抬升或降低,而在于每个辨别者内心对自己的道德自律度能达到多少。
    君子与小人的分辨自古并非难事。识人辨德,虽难以入人心,然人之言行作为,必露其心描其魂。然而,君子与小人的分辨于个体来说也并非始终的确定。因为我们往往看到的只是某一件事,而没有看到其他相关的事。
    管仲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管仲少出资而多分利,鲍叔牙除了看到管仲的贪婪,还看到了管仲家里的相对贫寒。因此并未把管仲的贪婪作为爱占便宜的失德,而是看到了管仲孝母顾家的美德,并心甘情愿地多分给管仲利润。
    这件事情,反映出的不仅仅是鲍叔牙道德宽容度的增大,更重要的是鲍叔牙道德自律度的提高。不把贪利的管仲作为小人,那是因为鲍叔牙的眼中无小人。眼中无小人,心中无君子,才会在心下认可管仲贪利是孝母顾家。对管仲的道德宽容,是因为鲍叔牙的道德自律――不以小人之举而视管仲为小人。眼中无小人,心中无君子,我以为是道德自律的最高表现。
    因此,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而无资格对另一个人作出道德评价。尽管我们有权利也有资格对他(或者她)所做的事,请注意,是作出的事,进行道德评价;然而我们依然无资格对这个人,请注意,是人,进行道德评价。
    我们所能做的道德评价,通常只应该是对看到的事做出,而不应该是对做事的人做出。除非你看到了这个人的全部生活内容,看尽了这个人一生当中的所作所为。



1楼2007-04-14 15:33回复

      5、
        尽管我们自己的道德观并不一定就完全适用于别人,但是我们依然完全有理由,对我们认为不道德的事,进行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对当事人进行猛烈的攻击和批判。因为我们无法判定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是否产生了不道德感。假如当事人并没有不道德的感觉,我们的批判就毫无理由。比如孩子第一次到公共场所随地乱扔杂物,不是孩子不道德,而是孩子还不知此道德。再举个不恰当的极端例子,小狗在大街上撒尿,你的道德批判就毫无意义。
        再深入一步:当一个妻子,举起菜刀,疯狂地砍向整日暴揍她的丈夫时,她的内心并没有犯罪感,更不用说道德感。充斥她内心的可能是: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再也不受了。如果只对她进行道德评判,那么当她丈夫暴揍她的时候,谁又站在旁边对他丈夫做道德评判?谁又对她缺乏心理调节和疏导,乃至接受教育不足自强意识不足等社会资源的缺失接受道德评判?例子虽然极端且已涉及到法律,然而对个体人进行道德评判,这种评判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受到质疑,道德评判的局限性就会显示和暴露。

      6、
        我们经常看到电视访谈节目用马赛克对犯罪嫌疑人的影像作处理,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保护人的隐私,即便是对罪犯,也是如此。我们不是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对任何人作道德评判,而是我们不选择对人作道德评判,只选择对人做的事作道德评判。
        支持对事件作出道德评判,并不意味着就支持对人作出道德评判。
        尊严是每个人的权利。当我们用道德评判来为别人作出小人或者君子的结论时,我们就是在剥夺别人的尊严,我们自己就陷入了不道德的陷阱。
        一旦到此地步,道德评判者和被评判者,很快就会卷入漫骂和互相攻击互相剥夺尊严的战斗中。那将是双方都失去道德的时刻。

      7、
        茫茫人海中,我们有幸看到了一个人的全部生活内容,看尽了一个人一生的所作所为,甚至完全了解了这个人的所有想法和理由。这个在我们眼里近乎透明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自己最明白自己的想法,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自己的作为,瞒不过一丝,逃不过一眼。
       苍天有眼,我们并没有丧失对人进行道德评价的资格。尽管这有资格被评价的对象,只有一个人,而且还是我们每个人自己。但我们确实应该感谢我们拥有的这份资格。这份资格伴随我们自己一生,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和修养自己的道德,就谁也剥夺不了。让我们珍惜这资格吧。

      8、
        这个世界若能人人只评判自己的道德,便会少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便会充满道德。
        对别人所做的事进行的道德评判,如果用于对照自己的内心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只有自己对自己的道德评判,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道德评判。
        君子与小人的分辨,于自己看自己而言,我们内心更愿意是可以辨别不要分类。君子与小人的分辨,于自己看别人而言,也应该是可以分辨不要分类。
        眼中无小人,心中无君子。或许这就是我应该追求的境界吧。


    2楼2007-04-14 15:33
    回复
      说的好!!!


      3楼2007-04-16 16:18
      回复
        好贴


        4楼2007-04-19 23:39
        回复
          叔叔说的是世外桃源吧,
          心中的世外桃源~~~~~


          IP属地:山东5楼2007-04-23 2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