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吧 关注:166贴子:5,283
  • 26回复贴,共1

全面介绍霍去病(不含历代人的评价及相关诗歌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给百度,并三句话
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之也!”
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
(中孺扶报叩头,曰:“老臣得托命将军,此天力也。”)


IP属地:上海1楼2012-10-08 17:30回复
    三句话:
    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之也!”
    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
    (中孺扶报叩头,曰:“老臣得托命将军,此天力也。”)
    霍去病的成就和他小时候有什么关系
    霍去病小时候的军事及其它学习和实践活动几乎没有记载。 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孙吴兵法,霍去病回以应从战场实际而不是兵法条文决定怎样打仗。有人解释此事发生在霍去病未上战场时,但更可能是在霍去病已在战场上初建功勋之后(第二次河西之战前)。
    霍去病能取得辉煌战果一个原因是有效的远距离打击,很大程度是因为霍去病坚决地谋求匈奴百姓对(霍去病军队会带来)和平的信任,坚决地重用前匈奴人和边地汉人。这种政策非常特别,当时的汉儒多排斥异族,而权贵也往往不能平视百姓。霍去病是否少小时曾远赴匈奴或者受了什么人的影响,考虑到张骞从军是在漠南之战,恐怕更可能霍去病对匈奴的宽大和接纳是成年后军旅实践中形成的。
    另一个重要特点,特别勇猛锐利的作战风格。这个几乎可以肯定是少年时形成的。在河西第一战皋兰山下奇迹的胜利就是明证。杀得对手完全失去勇气!这种风格应该是当时汉军特别推崇的。李广正因为被视为这种风格的代表人物而特别被人高看。史记描写霍去病常常带着特别精锐的部下在大部队之前行军作战,(然后就说在这种风格之下又常能获胜是天幸,呵呵)。应该指出的是,作为刀锋的特别特别的锐利,万人敌,这种情况虽然已无法从霍去病小时候找到记载,但肯定是无数的汗水努力的结果。
    再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是给能做事的人机会。注意,这是指能识人,能调动军队的热情。这个有可能与前一个特点是同时形成的,即霍去病很有可能从小就和一群少年军人(或者准军人)混在一起,并且是其中最强和最有号召力的一个,但是,史记中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霍去病的精神是什么?
    是豪气,是担当,
    是对目标的准确出击,是速度,
    是永不后退,是领袖群伦,是太阳一样的光辉和希望。
    这一切不止是性格。
    有人说过,不可能人人都是霍去病,那样的社会就可怕了。
    一个有无穷能量,沉着随时可能发起致命一击的人,只可以卓然不群。


    IP属地:上海2楼2012-10-08 17:31
    收起回复
      另外,传说霍去病创骑兵车悬阵,本人读书少并未见史料,据说曹操的判断是这车悬阵尤其该 阵的威力无敌是不存在的。这里要提一个特别基本的军械——马镫,马镫在欧洲人看来是蒙古带到欧洲的重大发明,而在中国的骑兵历史上,项羽,李广,霍去病等 人所统率的骑兵有没有实用的甚至完善的马镫用?考古发现的马镫实物最早是晋,而壁画疑似物可早至西汉。比较理想化的YY是霍去病少年经历中形成的军队雏形 达到有好马镫,有车悬阵(为什么叫车悬,或者这两字,这一个双字的词,什么意思呢??不解)


      IP属地:上海7楼2012-11-18 22:52
      回复
        补充一句
        何以家为这个话,历史上,赵云(三国)和岳飞都用过来推辞房子,而且,这两位在用这句话的当时,都是明确有好几个儿子了,其中岳飞当时的老婆姓李,而赵云没记录。
        可见,这句何以家为,是指有家,指对家的物质建设,而不是不成家。
        刘备刚刚拿下益州的时候,刘备想犒赏三军,但是赵云举出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例子,想让刘备和同僚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表面看,刘备是听了他的话,但是实际上效果甚微,如狼似虎的手下基本上都是冲着钱去的,对于这种匪徒行为,刘备也是睁一眼闭一眼,结果导致了一场不小的经济危机(最后为蜀汉第一理财家刘巴化解)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①,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②。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③,饰④名姝遗⑤之。飞曰:“主上宵旰⑥,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⑦,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⑧,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
        注释
          ①求访:寻找。
          ②药饵必亲:一定亲自给母亲喂药。
          ③交欢:结友。
          ④饰:打扮。
          ⑤遗(wei):送给、
          ⑥宵旰;即宵衣旰食,天不亮起床,天黑才吃饭,形容终日操劳国事。
          ⑦河朔:(汉武帝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位于阴山贺兰山脚下的肥沃黄河草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就是今日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大草原。
          ⑧营第;建造住宅。
          ⑨益:更加。
        译文
          岳飞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母亲滞留在黄河北的时候,派人去寻找,把她接到家中来住。母亲有积久难治的病,他一定要亲自为母亲喂药。母亲去世后,岳飞悲痛得三天不吃不喝。家里没有侍妾服侍,吴玠一向很佩服岳飞,希望和他结交朋友,送美女给他。岳飞说:“皇帝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天晚了才进食,辛勤操劳,大将怎能享受安乐呢?”于是不接受,吴玠更加佩服他。他年轻时喜欢喝酒,皇帝告诫他说:“你到达河朔的时候才可以饮酒。”岳飞于是不再饮酒。皇帝开始要为岳飞建造府第的时候,岳飞推辞说:“敌人没有剿灭,要家干什么呢?”


        IP属地:上海10楼2012-12-02 22:38
        回复
          陈去病(1874—1933),原名**,又名佩忍,字伯儒,号及楼,别号巢南。1903年他写信给友人“警警警,白祸燃眉鹿走铤。醒醒醒,庞然巨狮勿高枕。奋奋奋,伟大国民莫长病。兴兴兴,舍身救国为牺牲。”说学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要改名字,而当时他早已结婚有子,无论是他本人或是他的友人,都没有认为匈奴未灭是不能成家的,从汉代的霍去病到现代的陈去病都没听说过不消灭威胁国家生存的敌人就不能生孩子,恐怕相反吧,老子杀敌,儿子长大了也杀敌才对。
          这样奇怪的不杀光敌人不成家的说法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又想到一句难听的俗话,叫头发长见识短,中国男人不留长发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事???现代的中国,真正是没有根,不知传统还滥造些不知所谓的说法。


          IP属地:上海11楼2012-12-21 09:56
          回复
            汉代霍去病是唯一一个可能建立农耕民族与游牧/掠抢部落和平共处的人物。在全世界范围中唯一的一个同时具备文明发展上巨大的领先优势,战斗力上彻底的无敌和政策上的包容以及观念上或者说信仰方面的亲善等特质的一个人物。
            卫青是不是抢掠,不该算在别人的头上。匈奴人也是抢掠成性。抢对抢,就不会有和平。在这样的强权世界中有一个人要亲亲百年各延长,要与天相保永无疆,是十万分的可贵,神迹一样的恩赐。
            霍去病第一次河西之战就是只打不肯与汉友善要攻击汉军的,而在河西受降之时,汉军是完全没有动武,相反,匈奴人内部矛盾剧烈,杀死的人达到八九千,但这种统计其实也说明汉对匈奴的内部矛盾完全不了解也不想了解,这八九千人肯定是分为亲汉与不愿降汉两种,而亲汉的这一种里,他们的首领受封了一个万户侯,四个较小的侯。这些人,曾经被认为是抢掠凶残的,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非要与汉为敌,而霍去病的出现,让这些愿意过和平日子的匈奴人与其它人区分出来。并不是说其它人都是非要用抢掠和杀戮来与汉为敌,而是还没有被分化开来。
            而漠北之战,是霍去病唯一的一次取食于敌。可是从战后受封的情况:二个出自北方诸郡的地方官,二个匈奴归义立下战功的,三个匈奴降侯(无战功的),以及卫青春季归来时马匹不足三万来看,这取食于敌的关键还是用霍部本身的辎重换来的——不与汉为敌的匈奴人在汉军弃辎重之时拿走了大部分,而之后支援了汉军的物资,是他们受益之后的回馈。
            霍去病的成功不在于他的战功,可是他成功的地方,和平与宽容,不被人懂,不为人知,不被重视也没能延续。留下的只是匈奴人中的一部分习惯了与汉人相处罢了。


            IP属地:上海13楼2014-03-12 13:39
            收起回复
              关于敢深入力战之士,我的猜测是,规模不大,可能是700-800人或者这个数字的两倍或三倍,而李敢当副将,得旗鼓,他的具体职位就是这敢深入力战之士的统领。这批人,没给卫青,但并不是把所有可靠的猛人都编入敢深入力战之士的行列了。这样一支队伍,至少有三处记录,其一,2000级封冠军侯,其二,由班固补记的皋兰山,其三,赵破奴七百轻骑破楼兰,赵破奴当时的地位,领万骑是有资格,而且,在历次交战看,够资格的人还是愿意领万骑在匈奴地面上晃,这样,够强力。但楼兰太远,只能用真正极精的兵力,这样的兵力万骑是没有的,所以才七百轻骑直下楼兰,那真正是万里取敌上将如囊中取物。


              IP属地:上海14楼2014-08-08 19:11
              收起回复
                霍去病河西迎降,深入敌阵,是因为那万骑,是随时有能力接应敌阵中的战友的。当然,这样的军队,气势必然惊人。可能,装束也不同呢。真把匈奴人给吓着了。当然,主要是心怀去意,甚至敌意歹意的匈奴人吓坏了。另外有一些本来就相信汉军的匈奴人甚至急忙忙奔过去吃人家的军粮了。
                霍去病直入匈奴人阵中见浑邪王,容我瞎说,他是不是有热气球之类在高处给信号的办法,他能随时知道目标在哪里。而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军队在这一次并没有见血,真想不通,大概是叫掠阵吧。
                霍去病抢的金人多大个头呢?也许所谓六畜不繁衍,就是失去这个金人吧。也许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不是以一个领袖的身份,而是一个汉人祝祷亲亲百年各延长。


                IP属地:上海15楼2015-03-19 23:59
                回复

                  1、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李敢数透敌阵,霍去病的常选,赵破奴的七百轻骑是同一个超强的战术体系。
                  2、封狼居胥、四夷既护、五属国、迁乌桓等政策,有老大招小弟的意思在。其后变质为汉贵族向南匈奴买北匈奴首级。这个政策与之前匈奴的权力结构和之后突厥、蒙古迅速扩张时的权力结构有相通的地方。
                  http://tieba.baidu.com/p/4978458122
                  重要猜测


                  IP属地:上海18楼2017-02-13 11:39
                  回复
                    个人特质
                    首先,霍去病是一个有担当,勇于冒险,而且能带领同样勇武的人去冒险的人。票姚,骠骑,他的反应速度,直取目标的准头能震撼久经战事的老将,而且,他有办法训练他选中的兵士达到接近于他的水准。而为这一切打下基础之时,霍去病还不到十八岁。他的所为所想超出兵书的记载,直逼匈奴人的天性打法。这非常奇怪,但事实如此,因为某种我们猜不到的安排,少年霍去病谙熟骑射,而且有一群和他类似的同伴,更关键的是,他不只是一个被驯练的预备役,还天才地做到了总结和发扬战术。也许我们可以假设,这是汉武办的武校招到的天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这种武校。在霍去病过世多年之后,汉武倒是弄了个羽林孤儿出来,这些孤儿之中并没有冒出什么天才战将。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得到的物质条件,霍去病在18岁之前,已经是一员成熟勇猛的骑兵将领。
                    第二或第二和第三,霍去病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不太在意他们感受的成功者。很少一部分人注意到霍去病对匈奴人宽大的一面,应该说,这一点很怪异,在当时并没有多少持同样观点的人。或者可以假设少年霍去病曾经向某个很有头脑的匈奴人学骑射从而产生匈奴人很可以做朋友的想法?我并不知道霍去病不听汉武教兵书时不服气的是哪一段论述,但这个不服气,很有些不在意。但一个做成大事的人,对他在意的事必然是坚持和固执的。他的坚持是在战场吗:书本不是战场,安乐乡也不是战场,而在战场上,霍去病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虽然脚下血流成河。
                    第四条,霍去病是一个成长迅速的人。或者说英年早逝的霍去病一生都处于快速成长的上升期。一方面是恍若天生的将军,另一方面却是仍然不成熟却绝不稚嫩的处事手段。这里我要说的是杀李敢,这也可以放在上面一段里说。首先我要提一下我对漠北之战的理解。卫青撤离漠北,李广失望或绝望地自杀之时,霍 去病部远远没有展开战斗,更加没有取得辉煌的战果,甚至不得不舍弃辎重,空前绝后地取食于敌。这件事所有参战兵将心明如镜,但后世人读史,很少会认识到。在李广自杀之时,很有可能的是舆论悲观地认为独撑漠北战局的霍去病部大败。李广自杀的原因,很可能有一条就是,卫青要李广为漠北大败负责,在霍部仍在战斗之时,卫青在搞这些算帐的动作都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未必没有催促退兵的命令,未必没有各种争权夺利斗智斗勇,在最艰难之时,霍去病撑了下来;再揪住往事不过的李敢背后,又是什么呢。也许是多少兵将对这些事情的不满和放不下。霍去病以最直接的不合法的手段压下了这些无用的情绪。直接,粗暴,控制大局。
                    第五条,霍去病对生命和天地人的存在有实实在在的敬畏。孔老二说敬鬼神而远之。霍去病敬的未必是鬼神,却是比鬼神更神圣的一种存在,而且,他绝不远之。与天相保,永无疆兮,亲亲百年,各延长兮。霍去病绝没有想过自己会早逝。他所坚持和执行的,后继无人。他所要做的,嘎然而止。


                    IP属地:上海19楼2018-07-20 21:21
                    回复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再冠军
                      从字面看,十八岁,因为汉武帝赏识,成为天子侍中。十八岁之前?从字面不好确定,那一年,霍去病十八岁,因为天子赏识,成为天子侍中,当时是侍中,当时受赏识,什么时候开始的,没说。
                      两次或第二次出征时,因为汉武帝直接下诏书,成为剽姚校尉,
                      这里说与轻勇骑八百和受诏与壮士,可以认为壮士就是轻勇骑八百。
                      其后封冠军侯的诏书描述功绩说:“再冠军”,即第一次出征军功为全军第一,第二次又是第一。
                      从史记的记载看:霍去病成为校尉,而且是有名号的剽姚校尉,
                      1 天子赏识,成为近臣。
                      2 十八岁首战冠军。
                      3 十八岁第二次出征,天子直接下诏封校尉给壮士。
                      霍去病真正崛起是河西第二战,即第一战闯关后第二战大兵团作战胜利。而这里面一个重要的政策是不(先)攻击“不与汉为敌的部落”,(潜在的如果是侵害汉朝的根子,就一定斩草除根)。这需要两点,至少两点,第一,认得清,对匈奴的内部势力的关系和对汉态度有相当程度的掌握,这包括在匈奴内部有可能争取一批人;第二,对选定的打击目标有能力给予毁灭性打击甚至直接斩首。这个才真正是霍去病的本事所在。换句话,从霍去病身故,汉久不击胡看,在选择性打击匈奴这一点上,霍去病是独一无二的,或者是与当时的兵书不符合的。【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为什么他起点高,升得快?从史书中,我们能知道他拿出了什么样的成绩,但我们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也不知道当他没有这些成绩作证的时候,是怎样向汉武帝要出战的机会的。
                      一个合理的猜测是,霍去病个人的勇武十分出众,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匈奴内部矛盾已部分被汉朝掌握,比如赵信这样的,会给汉带来一些信息。
                      汉武帝本身愿意赌。
                      这几条之外很重要的一条是霍去病的首战,他一定不是老老实实听令行事,他一定找出一件事,有难度,有代价,也有很好的回报,但最重要的是为后续的军事行动铺路——大胆猜测,
                      救人或抓俘,救的是被裹胁(有一定势力但无奈屈从)的匈奴小头目,并因为这次行动的成功才有后续的八百骑斩杀二千级的行动,以及后续对河西的作战,那么这个匈奴小头目来自河西,与河西第一战中霍去病想捉没捉到的单于子可能有某种关系,是匈奴单于对河西统治的行动中某些重要人员的亲属。
                      归纳一下,汉武帝对霍去病说的未必信,但对霍去病的作战计划的可行性,成功几率和投入回报,认可和接受,对霍去病要求的条件,愿意提供。现在职场,其实也类似,拿出可行性报告,整合资源;能不能用人,能不能与人合作,能不能抓住机会,有时候比表面看这个人有多大本事更实在。


                      IP属地:上海21楼2018-10-15 00:00
                      回复
                        四夷既护,出手相护的是霍去病和汉军,外加伤害的?被护的四夷?
                        所以,这是匈奴内部分化。匈奴内部有的生产能力更强,有的打仗的能力更强,所以,有的需要被护,有的需要合作更强,汉的强大,在于在一定范围内汉是制定规则,掌控局面的一个,局面是四夷护诸夏康。
                        为一句,肯定不是天下太平,仅仅一个护字,就是双方对恃的武力和平。
                        所谓载戢干戈,弓矢藏兮。是用车来运送干戈武器,弓矢武器不再常见每个携带,但显然,是统一管理啊,不是不用,是管制着用。
                        四夷既护,诸夏康兮。国家安宁,乐无央兮。
                        载戢干戈,弓矢藏兮。麒麟来臻,凤凰翔兮。
                        与天相保,永无疆兮。亲亲百年,各延长兮。
                        重译:
                        大汉军队控制了亲汉匈奴地区,护住了该地区的和平,也护住了战线之后的汉故地和平。
                        和平的国家,安居乐业,宁和平稳,是无尽的快乐之源。
                        为了战事,为了和平,武器在平时不现身,在战时可以快速地准备和输送,保证军队的使用。
                        战争(麒麟主战胜)和和平(凤凰主兴盛)见证各族的发展,
                        天保佑,人知足,代代长存。
                        每个人不过百年之期,愿亲亲相守,愿亲人,也愿天下人,各延其命,各延其族。


                        IP属地:上海22楼2020-02-07 12:49
                        回复

                          发现之前不仔细
                          其实霍去病河西受降未必有万骑,霍去病用万余(不定数)控弦平定叛逃,可控弦细品,那是匈奴人。别是霍去病的匈奴粉丝团吧?


                          IP属地:上海23楼2020-09-23 10:17
                          收起回复
                            以前太太太太不仔细了!!!
                            天子嘉骠骑之功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攻匈奴西域王浑邪,王及厥众萌咸相奔,率以军粮接食,并将控弦万有馀人,诛獟駻,获首虏八千馀级,降异国之王三十二人,战士不离伤,十万之众咸怀集服,仍与之劳,爰及河塞,庶几无患,幸既永绥矣。以千七百户益封骠骑将军。”
                            迎降事
                            1率以军粮接食【降众乱,以粮安其心】
                            2将控弦万有馀人,诛獟駻,获首虏八千馀级,降异国之王三十二人,战士不离伤,十万之众咸怀集服,【战士不离伤,十万众归心,这是匈奴人。控弦万有馀人,不定数,因为没有严格的军伍组织,是临时组成的匈奴军阵,不离伤,很可能是一方逃,一方收人头,逃的原因,诛獟駻。总结点:1 诛獟駻是关键点,2匈奴降众本身分了两部分,甚至当时霍去病并没有振臂一呼王霸之气,而且是非常危险,双方亮刀要互砍了,突然冲上去,把一方的头秒了,带着另一方把失利的一方杀退了,追的时候,逃的人多少?收了八九千人头呢,对方怎么也好几万,好象算下来,浑邪休屠两部号称十万,水分很少啊,至于一半可能逃了,那也是没办法的。以上是我的猜测,感觉比较能够理解,当然,也够神化的。】
                            3 史记汉书都写,立马大军不管了,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猜不到是怎么回事,总觉得是先要让汉武认可放心(感觉汉武是个没事要找麻烦的主)
                            4 十万之众咸怀集服,仍与之劳,爰及河塞,庶几无患,幸既永绥矣。不知道那逃了的还会不会集结?逃的那些人,逃的人和归汉的人他们必然是以血缘关系集结的部落的成员,有天然地相互关联。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
                            之前没看仔细的是第2条,以及第3条。
                            看懂了第2条,第3条仍然没看懂。


                            IP属地:上海24楼2020-09-23 10: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