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transcendental)作为哲学范畴是一个引进的概念,在西方哲学中,对这一慨念从未有过一个约定俗成的界定。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在禅学研究中对它的喜好,人们常常使用这个概念来描述禅,佛家也有超越的提法,比如讲“超越三昧”。那是对超入三昧的又一种提法,指在对于禅定的修习中,一般人是渐进的,但是佛与菩萨不必依四禅八定的次序而渐进,可以直入最高阶段。这对理解祖师禅的超越论也很有启迪意义。禅家也曾有超越之说,那是“超佛越祖”,超越诸佛与诸祖师的权威,显露自己的心性,这也是祖师禅的超越论的一种含义。一般意义上讲,超越必须是和感性具体相对的,和有限相对的,且是逻辑上在先。祖师禅的超越,被称作为“内在的超越”,这是和所谓“外在的超越”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可以用“分离的超越”和“不分离的超越”来区分这两者,前者是指超越者脱离被超越的对象的,而后者则表现为超越者和被超者的内在关联。我们说无限是对有限的超越,外在的超越观则主张无限是脱离有限的超越,而内在的超越则强调无限不能脱离有限而独立存在。祖师禅的内在的超越,正有这种“不分离”的特征。除此之外,还有独自的特点,它不是以外在的理想境界为超越的目标,而是在自心之内所实现的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品质的自我提升。从方法论上来讲,它是以般若空观的不二法门为基础的对妄执的否定,对边见的否定。不过,祖师禅的否定方法又与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离四绝百之法表现得不尽相同,中观方法讲相非,祖师禅是讲相即。相非之法体现出的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相即之法可以说体现出的是现实主义,这也是祖师禅入世精神的反映。
超越自我
这里的自我,是现实社会中生活着的每一个众生,他们的内心充满烦恼,被无明妄执所缠而心不知,自家本有宝藏而不识,陷于生死轮回之中而不觉苦。所谓超越,就是要让众生认识到这种状况对解脱的障碍,而有自我否定的自觉和勇气,能自己实现对自心真性的觉悟,实现祖师禅的顿悟。至于佛地,成就菩提,入涅盘境。而所谓佛境界,所谓菩提,所谓涅盘,其实都是众生自性中本来具备的,都是自心的本质。所谓超越,乃是超越自心的现象而达至本性,因而称其为“内在的”。内在的超越,非离凡夫众生而成佛,乃是即凡夫而成佛,即众生而成佛;非离烦恼而得菩提智慧,乃是即无明而成智慧;非离生死而入涅盘,乃是不舍生死而入涅盘,这是祖师禅的超越论的一大特色。与顿悟论相应,这种超越也是顿超,瞬间完成的。这种超越的基本精神,是立足于现世解脱,在现实的人生中成就解脱,而不是彻底否定现世,否定人生,这也是祖师禅的宗教理性的体现。
超越作为众生的自我:即众生而成佛
佛教常把没有实现觉悟的人称为众生,中国的俗语中也有“芸芸众生”之说,这是个中印合璧的用语。“芸芸”,众多貌,形容众生充满尘世。在《坛经》中常常可以看到惠能使用这个概念,诸如“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本性般若之知,亦复如是”等等,但惠能更喜爱使用“世人”的提法:
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
世人离见,不起于念。
世人性本自净。
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元不有。
这“世人”,即是世俗之人,凡夫、迷人、愚人、少根之人,用带点政治色彩的话来说,是平民,社会上很普通、平凡而又没有“身份”的人。他们要么没有文化,或者是文化程度很低,没有可以炫耀,可资清傲的学问;要么没有财富,需要为维持基本的生存而劳碌;要么没有权势,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完全没有一点可以使自己产生自信的资本。而惠能却把同情和关怀投向他们,指出他们完全可以成为大智上根者,觉悟者,解脱者,完全可以实现超越。所谓佛,并不是远离众生,远离平常的人而另有什么纯粹的佛,佛只是众生,只是世俗之人,是觉悟了的众生,要说高贵的话,这些卑贱者最高贵。
超越自我
这里的自我,是现实社会中生活着的每一个众生,他们的内心充满烦恼,被无明妄执所缠而心不知,自家本有宝藏而不识,陷于生死轮回之中而不觉苦。所谓超越,就是要让众生认识到这种状况对解脱的障碍,而有自我否定的自觉和勇气,能自己实现对自心真性的觉悟,实现祖师禅的顿悟。至于佛地,成就菩提,入涅盘境。而所谓佛境界,所谓菩提,所谓涅盘,其实都是众生自性中本来具备的,都是自心的本质。所谓超越,乃是超越自心的现象而达至本性,因而称其为“内在的”。内在的超越,非离凡夫众生而成佛,乃是即凡夫而成佛,即众生而成佛;非离烦恼而得菩提智慧,乃是即无明而成智慧;非离生死而入涅盘,乃是不舍生死而入涅盘,这是祖师禅的超越论的一大特色。与顿悟论相应,这种超越也是顿超,瞬间完成的。这种超越的基本精神,是立足于现世解脱,在现实的人生中成就解脱,而不是彻底否定现世,否定人生,这也是祖师禅的宗教理性的体现。
超越作为众生的自我:即众生而成佛
佛教常把没有实现觉悟的人称为众生,中国的俗语中也有“芸芸众生”之说,这是个中印合璧的用语。“芸芸”,众多貌,形容众生充满尘世。在《坛经》中常常可以看到惠能使用这个概念,诸如“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本性般若之知,亦复如是”等等,但惠能更喜爱使用“世人”的提法:
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
世人离见,不起于念。
世人性本自净。
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元不有。
这“世人”,即是世俗之人,凡夫、迷人、愚人、少根之人,用带点政治色彩的话来说,是平民,社会上很普通、平凡而又没有“身份”的人。他们要么没有文化,或者是文化程度很低,没有可以炫耀,可资清傲的学问;要么没有财富,需要为维持基本的生存而劳碌;要么没有权势,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完全没有一点可以使自己产生自信的资本。而惠能却把同情和关怀投向他们,指出他们完全可以成为大智上根者,觉悟者,解脱者,完全可以实现超越。所谓佛,并不是远离众生,远离平常的人而另有什么纯粹的佛,佛只是众生,只是世俗之人,是觉悟了的众生,要说高贵的话,这些卑贱者最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