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的一篇日志,刚才看到朗月清风盛世歌童鞋说“新派武侠作为通俗文学可以红上20年已经是奇迹了。一个时代的产物必然会随着时代的结束而退出历史的舞台 ”又有些感想,于是将这篇日志发来吧里。
所谓的“大陆新武侠”其实是《今古传奇·武侠版》和研究武侠的学者搞出来的一个概念,现在似乎也销声匿迹了。
========================正文分割线==========================
买了新一期《武侠版》,迫不及待翻看《相忘师·鲸吞》大结局,谁知一翻翻到前面中篇,沈璎璎《天雨花》!杂志上说“历时七年精心巨献”,我心里笑着想:就是拖了七年才填坑嘛!编辑惯会唬人,还巨献!囧里个囧。
《鲸吞》看完,翻着《天雨花》页边小字介绍同一个背景下的《木兰花树》《药》《青崖白鹿记》,惆怅的感觉突然一下上来了。《武侠版》的作者,小椴、沈璎璎、江南、红猪侠、萧如瑟、李古、李亮、盛颜、夏洛、楚惜刀,我都是喜欢过的,高中的时候只能看杂志(阿魂买的),大学了一面自己买杂志,一面上网吧去下载他们更多的文,我记得那时有清韵的专栏,沈璎璎放上去的所有文我都看了,小椴和江南也看了大部分,我的阅读工具是一个黑白屏的MP3,每次显示两行字,可以关掉背光,不费电,能看很久。沈璎璎刊在《武侠版》上的,《琉璃变》《骷髅坊》《雪融香》《血娃娃》《屏上暗红蕉》我都不怎么喜欢,喜欢的是《逝雪》(杂志上叫《揽月妖姬》)《金缕曲》《木兰花树》《百年孤寂》,清韵上放的《零陵》《药》《屠龙》《天孙》《紫钗记》也很喜欢,还有一些散文也不错。清韵已经关了,她那些中短篇也没有结集出版,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出,我很想在纸质书上再读一遍那些文字。
大学时买的《武侠版》以及邮购补买的高中时的《武侠版》,很大一摞,毕业都邮回家了。以前整理旧书,翻着翻着就会看入了迷,忘了整理,那种时光真是美好。大概在大四吧,我就停买《武侠版》了,那时以一个读者的立场来看,老作者不怎么写武侠了,新作者很多文都难以入眼,杂志也越来越花哨,原本朴实低调的风格也变得追求青春流行元素,而且我也越来越讨厌杂志对作者过分的吹捧,扣大帽子,“才子”“才女”还算正常范围内,“大师”“宗师”就太过了,还有“天王”“天后”简直就是向娱乐圈看齐,受不了。
这一停就是五年,虽然期间我在学校或者家那边地摊上看到甩卖的一元一本或五角一本的《武侠版》还是会忍不住买回来——有种对故人的怜惜不忍的感情在,五角一本啊!一大堆甩卖啊!靠,当初我们每月是多么期盼兴奋地从报亭买回来,从月刊到半月刊再到旬刊,作者七零为主,读者八零为主,无数的年轻人在那个时候仿佛盛开燃烧一般地倾泻着才华和感情,办杂志的人一开始都并没有想到这本杂志会火到这种程度,那时的编辑也确实用心,副刊做得很有容量,还有学者参与进来,“大陆新武侠”的概念提出,沧月、步非烟“女子武侠”很是火了一段时间,连地方性的都市报上面也刊载了她们的介绍——当时我们老三给我看《半岛都市报》的报道,说沧月长得好漂亮啊,我还激动了半天,你能理解追了很多年的一样东西突然也被更多的人知晓了的感觉么?就像你喜欢的一个乐队突然上了春晚——呵呵。但是与这个例子同样相似的是,大众只会关心炒得最高、最有噱头的部分,接着就有女子写的武侠是言情、步非烟要革金庸的命等等引发口水战的东西。
所谓的“大陆新武侠”其实是《今古传奇·武侠版》和研究武侠的学者搞出来的一个概念,现在似乎也销声匿迹了。
========================正文分割线==========================
买了新一期《武侠版》,迫不及待翻看《相忘师·鲸吞》大结局,谁知一翻翻到前面中篇,沈璎璎《天雨花》!杂志上说“历时七年精心巨献”,我心里笑着想:就是拖了七年才填坑嘛!编辑惯会唬人,还巨献!囧里个囧。
《鲸吞》看完,翻着《天雨花》页边小字介绍同一个背景下的《木兰花树》《药》《青崖白鹿记》,惆怅的感觉突然一下上来了。《武侠版》的作者,小椴、沈璎璎、江南、红猪侠、萧如瑟、李古、李亮、盛颜、夏洛、楚惜刀,我都是喜欢过的,高中的时候只能看杂志(阿魂买的),大学了一面自己买杂志,一面上网吧去下载他们更多的文,我记得那时有清韵的专栏,沈璎璎放上去的所有文我都看了,小椴和江南也看了大部分,我的阅读工具是一个黑白屏的MP3,每次显示两行字,可以关掉背光,不费电,能看很久。沈璎璎刊在《武侠版》上的,《琉璃变》《骷髅坊》《雪融香》《血娃娃》《屏上暗红蕉》我都不怎么喜欢,喜欢的是《逝雪》(杂志上叫《揽月妖姬》)《金缕曲》《木兰花树》《百年孤寂》,清韵上放的《零陵》《药》《屠龙》《天孙》《紫钗记》也很喜欢,还有一些散文也不错。清韵已经关了,她那些中短篇也没有结集出版,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出,我很想在纸质书上再读一遍那些文字。
大学时买的《武侠版》以及邮购补买的高中时的《武侠版》,很大一摞,毕业都邮回家了。以前整理旧书,翻着翻着就会看入了迷,忘了整理,那种时光真是美好。大概在大四吧,我就停买《武侠版》了,那时以一个读者的立场来看,老作者不怎么写武侠了,新作者很多文都难以入眼,杂志也越来越花哨,原本朴实低调的风格也变得追求青春流行元素,而且我也越来越讨厌杂志对作者过分的吹捧,扣大帽子,“才子”“才女”还算正常范围内,“大师”“宗师”就太过了,还有“天王”“天后”简直就是向娱乐圈看齐,受不了。
这一停就是五年,虽然期间我在学校或者家那边地摊上看到甩卖的一元一本或五角一本的《武侠版》还是会忍不住买回来——有种对故人的怜惜不忍的感情在,五角一本啊!一大堆甩卖啊!靠,当初我们每月是多么期盼兴奋地从报亭买回来,从月刊到半月刊再到旬刊,作者七零为主,读者八零为主,无数的年轻人在那个时候仿佛盛开燃烧一般地倾泻着才华和感情,办杂志的人一开始都并没有想到这本杂志会火到这种程度,那时的编辑也确实用心,副刊做得很有容量,还有学者参与进来,“大陆新武侠”的概念提出,沧月、步非烟“女子武侠”很是火了一段时间,连地方性的都市报上面也刊载了她们的介绍——当时我们老三给我看《半岛都市报》的报道,说沧月长得好漂亮啊,我还激动了半天,你能理解追了很多年的一样东西突然也被更多的人知晓了的感觉么?就像你喜欢的一个乐队突然上了春晚——呵呵。但是与这个例子同样相似的是,大众只会关心炒得最高、最有噱头的部分,接着就有女子写的武侠是言情、步非烟要革金庸的命等等引发口水战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