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水情怀吧 关注:6贴子:186
  • 2回复贴,共1

宋金交兵时的盐川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漳县“因盐立县”,亦可说“因盐川立县”,这是由来已久的说法:
(《重修漳县志》)……
秦为盐川寨(见《广舆记》),属陇西郡。汉为襄武地,属陇西郡(郡治在今狄道)。后汉章帝时(公元76-88)析襄武地,初置漳县属陇西郡。三国属魏,名因之。晋永嘉后荒废。永昌元年,为前凉张茂所取。永宁元年,夺于前赵刘曜。咸和四年,并于后赵石虎。永和六年,附于前秦苻健。太元八年,为乞伏国仁所据,属广宁郡。隆安四年,夺于秦(当为“后秦”——点者注)姚兴。义熙六年,为西秦乞伏乾归所取;十四年,侵于夏(赫)连勃勃。
南北朝宋元嘉七年,元魏克夏入于魏。景明三年,改广宁郡为广安郡名障县。梁太平二年、魏恭帝四年,宇文觉受魏禅地归周,废广安郡属略阳郡(郡治在今秦安)。隋复名漳县,属陇西郡。大业十三年,为薛举据,次年秦王破薛仁杲归唐。唐初因之。属渭川郡(郡治在陇西,武德初改名渭川,天宝时复名陇西)。天授二年更名武阳。神龙元年复名漳县。广德元年(公元763年)陷于吐番。五代荒废,为吐番所据。
……
漳县故城《甘肃通志》:在县南,后汉置,晋永嘉(公元307-313)时没于水。《西秦寰宇记》:后魏景明三年复置障县,今无遗址可考。
盐川旧城 《九域志》:熙宁六年置盐川砦,在通远军西三十里,后改为镇(案城在盐井镇,旧有城隍庙,东西城门楼,西南城濠遗址犹在。清光绪间,居民掘土得铜印二,上有大德年号)。
古城峪故城 《甘肃通志》:元至元中(1271-1294)改置县后,圮(注:毁坏,坍塌。)于水。明正统中(1436-1449),移置三台山麓(即今县城)。
今天能够看到的诸版本漳县县志中都提到漳县建县于东汉时期,最早的县城就在盐川古镇,这个县城从东汉章帝时算起,约莫经过了1300多年。当然,这1300年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漳县区域也还是处在两个或多个封建政权所分割的状况,盐川镇大多时候是作为边陲兵镇,而没有设县。史料记载,这一段时间有“五胡内迁”,有魏武帝组织氐人迁徙,也有王韶戍边,更有金宋交兵等等。这里,我们主要着意于南宋时期宋金交兵于盐川镇一带的历史,这一段历史在史书上有着一定篇幅,结合乡土文化的研究很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让我们看看今天能够看到的几个版本的漳县县志,这些县志中关于宋朝时期盐川古镇的一段历史又是怎样介绍的:
宋为盐川寨。金为盐川镇,属巩州。(1908年的《武阳志》)
宋熙宁六年(宋神宗在位第六年,公元1073年),开复置盐川寨,属巩州。绍兴初,陕西五路俱陷,遂并于金,为盐川镇,属定西州。(1929年的《漳县志》)
宋熙宁六年开复置盐川砦,属巩州。绍兴初,陕西五路俱陷。遂并于金,为盐川镇,属定西州。(1935年的《重修漳县志》)
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复置盐川寨,属巩州。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并于金,改设盐井镇,属巩昌府。(2005年的《漳县志》)
四种说法中前三种在含义上没有什么大的冲突,而后面的一种增加了一些内容,虽然是只言片语,但意思大不一样。首先,熙宁六年变成了熙宁元年,这个差异估计是笔误。然后,有个“复置”盐川寨的提法,不知道和“开复置”有什么区别没有?其三,老县志中把金国开始统治的时候说得比较模糊,称之为“绍兴初”,而新县志中准确到“绍兴元年”,也不知道根据又是什么?其四,关于当时盐川镇究竟归属哪个行政单元管辖呢?老县志说法不一,《武阳志》说“属巩州”,1929年《漳县志》和《重修漳县志》说“属定西州”,而2005年的《漳县志》则是“属巩昌府”。孰是孰非呢?


IP属地:甘肃1楼2012-10-02 19:37回复

    翻开《金史》,关于“盐川”的记载有11处之多,一个边陲军镇在一个王朝历史中有这样的分量也是不多的。关于盐川的记载除了前面提到的《地理志》中的两次外,还有9次都是与战争有关,进而可以说与两次战争有关,一次是发生于公元1206同一年的宋王朝所谓“开禧北伐”和金国所谓的“泰和伐宋”,另一次是金国末年宋金之间的战争。历史上宋金之间,前后共发生过五次战争,即公元1125年(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太宗天会三年)至1138年(宋高宗绍兴八年,金熙宗天眷元年)的第一次宋金战争、公元1139年(宋高宗绍兴九年,金熙宗天眷二年)至1141年(宋高宗绍兴十一年,金熙宗皇统元年)的第二次宋金战争、公元1161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海陵王正隆六年)至1164年(宋孝宗隆兴二年,金世宗大定四年)的宋金第三次战争、公元1206年(宋宁宗开禧二年,金章宗泰和六年)至1208年(宋宁宗嘉定元年,金章宗泰和八年)的宋金第四次战争、公元1217年(宋宁宗嘉定十年,金宣宗贞佑五年)至1234年(宋理宗端平元年,金末帝天兴三年)的第五次宋金战争。在五次战争中,宋方主动发起的只有一次,即 “开禧北伐”。开禧北伐,固然有权臣韩侂胄企图“立盖世功名以自固”的因素,但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宋金对峙的格局因蒙古在漠北的崛起而出现了一些变化。自北方蒙古势力崛起后,金王朝便与蒙古各部之间战事不断,因此,它尽力避免与南宋发生冲突。韩侂胄集团看到了金王朝的衰落,但却没有看到南宋王朝也是风雨飘摇,错误地认为北伐中原的时机业已成熟,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北伐的全面准备。这时,金王朝也注意到了南宋方面的异动,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它也在暗中调兵遣将,以对付南宋军队的进攻。公元1025年4月,宋王朝不宣而战,5月7日,正式下诏伐金,这次北伐的重点放在两淮和川陕,特别是战争进行一段时间后,两淮一带受挫,川陕成了双方关注的焦点。在川陕一线中,宋军兵分两路,程松在东,吴曦在西,程松统兵3万,吴曦统兵6万。面对来势不小的宋军,金国立即积极组织应战,据史书记载,在陇右一带动员了也将近6万的兵力和吴曦所部相对垒。那么这次战争情况如何呢,《金史》中是这样介绍的:
    (泰和六年,即公元1206年)乙亥,宋吴曦攻盐川,戍将完颜王喜败之。(《金史-本纪第十二》)
    (泰和六年冬十月,即公元1206年10月)庚戌,揆以行省兵三万出颍、寿,河南路统军使纥石烈子仁以兵三万出涡口,元帅匡以兵二万五千出唐、邓,左监军纥石烈执中以山东兵二万出清口,右监军充以关中兵一万出陈仓,右都监蒲察贞以岐、陇兵一万出成纪,蜀汉路安抚使完颜纲以汉、蕃步骑一万出临潭,临洮路兵马都总管石抹仲温以陇右步骑五千出盐川,陇州防御使完颜璘以本部兵五千出来远。(《金史-本纪第十二》)
    (泰和六年,即公元1206年)宋吴曦以兵六千攻盐川,巩州戍将完颜王善、队校仆散六斤、猛安龙延常击走之,斩首二百级。七月,吴曦兵五万由保坌、姑苏等路寇秦州,承裕、璘以骑千余击之,曦兵大败,追奔四十里。曦别兵万人入来远镇,术虎高琪破之。(《金史-列传第三十六》)
    (泰和六年,即公元1206年)宋吴曦将冯兴、杨雄、李珪以步骑八千人入赤谷,将寇秦州。承裕、完颜璘、河州防御使蒲察秉铉逆击,破之。宋步兵趋西山,骑兵走赤谷。承裕分兵蹑宋步兵,宋步兵据山搏战,部将唐括按答海率二百骑驰击之,甲士蒙葛挺身先入其阵,众乘之,宋步兵大溃,杀数百人,追者至皂郊城,斩首二千级。猛安把添奴追宋骑兵,杀千余人,冯兴仅以身免,杨雄、李珪皆为金军所杀。十月,纲以蕃、汉步骑一万出临潭,充以关中兵一万出陈仓,蒲察贞以岐、陇兵一万出成纪,石抹仲温以陇右步骑五千出盐川,完颜璘以本部兵五千出来远。(《金史-列传第三十六》)
    石抹仲温,本名老斡,懿州胡土虎猛安人。充护卫十人长、太子仆正,除同知武宁军节度使事、宿直将军、器物局使。坐前在武宁造马鞍亏直,章宗原之,改左卫将军,迁左副点检。坐征契丹逗遛,降蔡州防御使。复召为左副点检,迁知临洮府事。泰和伐宋,青宜可内附,进爵二级,赐银二百五十两、重币十端。诏曰:“青宜可之来,乃汝管内,与有劳焉。比与青宜可相合,其间诸事量宜而行。”顷之,诸道进兵,仲温以陇右步骑五千出盐川。八年,罢兵,改知河中府。崇庆初,迁陕西统军使。贞佑二年,宋人攻秦州,促温率兵败之。寻充本路安抚使,改镇南军节度使。致仕。兴定三年,卒。(《金史-列传第四十一》)
    


    IP属地:甘肃3楼2012-10-02 1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