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因盐立县”,亦可说“因盐川立县”,这是由来已久的说法:
(《重修漳县志》)……
秦为盐川寨(见《广舆记》),属陇西郡。汉为襄武地,属陇西郡(郡治在今狄道)。后汉章帝时(公元76-88)析襄武地,初置漳县属陇西郡。三国属魏,名因之。晋永嘉后荒废。永昌元年,为前凉张茂所取。永宁元年,夺于前赵刘曜。咸和四年,并于后赵石虎。永和六年,附于前秦苻健。太元八年,为乞伏国仁所据,属广宁郡。隆安四年,夺于秦(当为“后秦”——点者注)姚兴。义熙六年,为西秦乞伏乾归所取;十四年,侵于夏(赫)连勃勃。
南北朝宋元嘉七年,元魏克夏入于魏。景明三年,改广宁郡为广安郡名障县。梁太平二年、魏恭帝四年,宇文觉受魏禅地归周,废广安郡属略阳郡(郡治在今秦安)。隋复名漳县,属陇西郡。大业十三年,为薛举据,次年秦王破薛仁杲归唐。唐初因之。属渭川郡(郡治在陇西,武德初改名渭川,天宝时复名陇西)。天授二年更名武阳。神龙元年复名漳县。广德元年(公元763年)陷于吐番。五代荒废,为吐番所据。
……
漳县故城《甘肃通志》:在县南,后汉置,晋永嘉(公元307-313)时没于水。《西秦寰宇记》:后魏景明三年复置障县,今无遗址可考。
盐川旧城 《九域志》:熙宁六年置盐川砦,在通远军西三十里,后改为镇(案城在盐井镇,旧有城隍庙,东西城门楼,西南城濠遗址犹在。清光绪间,居民掘土得铜印二,上有大德年号)。
古城峪故城 《甘肃通志》:元至元中(1271-1294)改置县后,圮(注:毁坏,坍塌。)于水。明正统中(1436-1449),移置三台山麓(即今县城)。
今天能够看到的诸版本漳县县志中都提到漳县建县于东汉时期,最早的县城就在盐川古镇,这个县城从东汉章帝时算起,约莫经过了1300多年。当然,这1300年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漳县区域也还是处在两个或多个封建政权所分割的状况,盐川镇大多时候是作为边陲兵镇,而没有设县。史料记载,这一段时间有“五胡内迁”,有魏武帝组织氐人迁徙,也有王韶戍边,更有金宋交兵等等。这里,我们主要着意于南宋时期宋金交兵于盐川镇一带的历史,这一段历史在史书上有着一定篇幅,结合乡土文化的研究很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让我们看看今天能够看到的几个版本的漳县县志,这些县志中关于宋朝时期盐川古镇的一段历史又是怎样介绍的:
宋为盐川寨。金为盐川镇,属巩州。(1908年的《武阳志》)
宋熙宁六年(宋神宗在位第六年,公元1073年),开复置盐川寨,属巩州。绍兴初,陕西五路俱陷,遂并于金,为盐川镇,属定西州。(1929年的《漳县志》)
宋熙宁六年开复置盐川砦,属巩州。绍兴初,陕西五路俱陷。遂并于金,为盐川镇,属定西州。(1935年的《重修漳县志》)
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复置盐川寨,属巩州。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并于金,改设盐井镇,属巩昌府。(2005年的《漳县志》)
四种说法中前三种在含义上没有什么大的冲突,而后面的一种增加了一些内容,虽然是只言片语,但意思大不一样。首先,熙宁六年变成了熙宁元年,这个差异估计是笔误。然后,有个“复置”盐川寨的提法,不知道和“开复置”有什么区别没有?其三,老县志中把金国开始统治的时候说得比较模糊,称之为“绍兴初”,而新县志中准确到“绍兴元年”,也不知道根据又是什么?其四,关于当时盐川镇究竟归属哪个行政单元管辖呢?老县志说法不一,《武阳志》说“属巩州”,1929年《漳县志》和《重修漳县志》说“属定西州”,而2005年的《漳县志》则是“属巩昌府”。孰是孰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