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z20001吧 关注:5贴子:280
  • 8回复贴,共1

关于六十二种知见 白话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9-29 18:58回复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陀在摩竭陀国游化,与一千二百五十余位比丘一同行脚
    至迦兰陀竹园,住宿在国王供养的精舍里。当时,有一位名叫须卑的婆罗门和他的弟子
    梵达摩,常跟随佛陀而行。须卑婆罗门千方百计地毁谤佛、法、僧,而他的弟子梵达
    摩则时常赞叹佛、法、僧。师徒二人的言行,竟然背道而驰。这是甚么缘故呢?乃是
    因这两个人不论是受持的法义、所得的知见与过去曾亲近的师承,均不相同。
      当时,比丘们乞食归来,聚集在讲堂里,对此事议论纷纷.(略)
      那时,世尊在静室中以清净无上而超越一切世间的天耳,听到比丘们的谈话,就离开
    静室,走到讲堂,在僧众前端坐后,问道:‘比丘们!你们为了何事而在讲堂聚集?在
    谈论些甚么?’
      当时,比丘们回答说:‘我们乞食归来,大伙聚集在讲堂里,谈论须卑婆罗门和他的
    弟子梵达摩的事。世尊!您有无量神通,威仪具足,德行圆满,了知一切众生的心意志向。
    如今,这须卑婆罗门不断毁谤佛、法、僧,而他的弟子梵达摩则时常赞叹佛、法、僧。
    我们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师徒二人不论是受持的法义、所得的知见与过去曾亲近的师承
    均不相同所致。我们聚集在讲堂里,正是在谈论此事。’
    


    2楼2012-09-29 18:59
    回复
      当时,世尊就向比丘们开示说:‘如果有人诽谤佛、法、僧,你们切不可生起嗔心,
      不可因此怀恨于他(她)。为甚么呢?若有人诽谤如来、正法律及比丘僧,你们因此就
      怀恨在心,想要与他(她)对抗争胜,那就是自己从修行的正道上退堕下来;所以说,
      不可因别人诽谤佛、法、僧而怀恨在心。反之,如果有人赞叹佛、法、僧,也不应
      沾沾自喜,感到庆幸。为甚么呢?因为出家人若受到赞誉,就欣喜自满,那就是落入
      名闻利养的陷阱中。何况凡夫孤陋寡闻,未能通达正法律的奥义,他们只不过看见僧侣
      在日常生活中奉持的种种律仪而心生景仰,因一些浅显易见的琐事而发出赞叹罢了。’
        (此处略.佛祖说了一些他人赞叹他的原因.他认为只是一些浅显易见的琐事而发出
      赞叹罢了)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在我的教法中,有精微深奥的义理,唯有已得法眼净的弟子
      能因通达深义而发出赞叹。这能使贤圣弟子油然发出赞叹的奥义,其内涵是甚么呢?世上
      的宗教师与学者们,探讨生命的真谛,对于其本际与末际,或源于实际体验或基于学理论
      证,而提出各种主张,建立诸多信仰,都可以归纳于六十二种知见中。不论他们的理论
      如何高妙,流布得多么广泛,都不出六十二种知见。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们为何会针对
      宇宙人生的本际与末际,提倡各种教义?它们所无法出离的六十二种知见又是甚么呢?
      宗教师与学者们对生命的真谛穷本溯源,所提出的主张,都可以归纳为十八种知见,无
      有超越者。是哪十八种知见呢?第一种理论是“常论”,他们主张灵魂不灭,而自言:
      “我与众生都是恒常存在的。”这种理论来自四种知见,概莫能外。’
        ‘那些提倡“常论”,主张灵魂不灭的宗教师与学者们,其立论所据的四种知见
      是怎么来的呢?他们之中有些人修习禅定,在高深的定境中忆持许多前世的事,他们就
      论断说:“我与众生都是恒常存在的,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为甚么呢?
      因为我证得甚深禅定,以定心忆持过去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
      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我曾经住过的地方、曾有过的姓名、
      曾出生在某个种族与国家、曾操持的职业、种种悲欢离合的往事、.....乃至享年
      若干,我都能清楚地回忆起来,历历在目;我转念又见众生虽死此生彼,轮回不休,也是
      不增不减,常聚不散。由此可知:我与众生都是恒常存在的。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
      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冥思所得,主张灵魂
      不灭。’
       (注:此处略佛祖说的另两种由于更高深禅定定中回忆到许多劫以前的事而得灵魂不灭
      的知见)
      


      3楼2012-09-29 18:59
      回复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博学多闻,有敏锐的才智;他们观察生命现象,经过学理
        上的思辨,就推论说:“我与众生都是恒常存在的。”这是第四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
        与学者基于论证说理,主张灵魂不灭。他们冥思过去或观察既有事实,而主张自我与有情
        世间常存,都不出前述四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
        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们,
        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盘寂静;如来知道
        六根所受之苦、乐及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
        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得贤圣弟子能以平实
        的态度赞叹如来。’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穷本溯源的结果,提出“半常半无常论”,认为有情世间的
        一部分是永恒的,而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也是出自四种知见。劫初之时,有一余蕴未尽
        的有情,因为福报享尽,在光音天命终,转生于空梵天中,便对新投生处起了贪爱心,又
        希望其他的众生也能投生于梵天胜境。这个有情生起如此的贪爱与愿望后,其余的光音天众
        也因福报享尽,陆续转生于空梵天中;于是,那最先于空梵天受生的天众就起了这样的邪见
        :“在这里我就是大梵,我是自己存在的,不是受创造的。我无所不知,是宇宙的主宰,
        最为尊贵;神通变化,无所不能。我是众生之父,我是自有永有的,其余的众生都是我以
        神力化生的。”而那些后诞生的天众也这么认为,说:“他是大梵,他创造自己而不受创造
        ;他无所不知,是宇宙的主宰,最为尊贵;神通变化,无所不能。他是众生之父,他先于
        一切而有,然后才有我们;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他创造的。”后来,有一些梵天的天众命尽,
        转生在人间,长大成人,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出家修道,证得禅定,回忆起前世,知道
        自己曾在梵天为天众,于是,就论断说:“大梵创造了他自己,他是自有永有的;他无所
        不知,是宇宙的主宰,最为尊贵;神通变化,无所不能。他是众生之父,永恒存在。他
        创造了我们,我们是无常变易的,生命不能久住,由此可知:有情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
        ,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
        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冥思所得,主张有情世间半常半无常。’
          (注:观着一段梵天的论述很象是在说基督教的"上帝".)
        ‘另有一类天众,毕生都沈缅于嬉戏娱乐,终因旧业枯竭而在笑闹中身殁命终,转生
        在人间;长大成人后,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出家修道。由于证得甚深禅定,遂以定心回忆
        起前世,便起了这样的邪见,说:“那些不戏笑娱乐的天众,不会退失定境,得以永生不死
        ;我因为沈缅于嬉戏娱乐而受生死,堕入无常,由此可知:有情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
        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二种知见。因此有
        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冥思所得,主张有情世间半常半无常。’
          ‘尚有一类天众,由于无明未断,业力的作用,因爱欲或嫉妒而互相憎恨敌视,致退失
        定境而命终,转生在人间;长大成人后,即舍家出家,精进于苦行;证得禅定而回忆起自己
        的前世,但尚未能忆持过去多生的经历,便起了这样的邪见,说:“那些不怀嫉妒心而互相
        敌视的天众,就不会退失定境,得以永生不死;我因为心怀怨恨,敌视其他天众,致退失定
        境而受生死,堕入无常,由此可知:有情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
        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三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
        冥思所得,主张有情世间半常半无常。’(赞语略)
           (注:观此段可知没有慧,光有定.很可能会退失.)
        


        4楼2012-09-29 18:59
        回复
            ‘此外,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博学多闻,有敏锐的才智;他们观察芸芸众生,经过学理
          上的思辨,就推论说:“有情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才是真理,
          其他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就是第四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论证说理,主张
          有情世间半常半无常。各家的“半常半无常论”均不出前述四种知见。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探讨宇宙的实相与生命的真谛,穷本溯源而主张“有边无边论”
          ,这也是出自四种知见。他们之中有人证得禅定,以定心观察众生界,以为有情众生是有限
          量的,就论断说:“有情世间是有边际的。这才是真理,其他的说法都是谬误的,因为我
          证得甚深禅定,观察众生界,看到了边际,由此可知有情世间是有边际的。这才是真理,
          其他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实际体验,主张有情
          世间有边。’
           (注:此处略.佛祖又说了两种因宗教师与学者证得禅定,以定心观察众生界,而推论的[有情
          世间没有边]和[有情世间半有边半无边]知见.)
          ‘还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博学多闻,有敏锐的才智;他们观察芸芸众生,经过学理上
          的思辨,就推论说:“这有情世间既非有边际,也非无边际。这才是真理,其他的说法都
          是谬误的。”这是第四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论证说理,主张有情世间非有边
          非无边。’各家的“有边无边论”均不出前述四种知见。(赞语略)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对于宇宙的实相与生命的真谛,主张“不可知论”;
          遇有议论,就答非所问,以游移不定的态度回避诘问,这也是来自四种知见。他们之中有
          一些人说:“我看不见也不知道善恶是否有报应,因为我看不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其他博学多闻,才智敏锐的宗教师与学者,颇能以智慧分辨各种知见;若是向我提问而我
          回答不出来,将堕于负处,惭愧不安,故应以【不可知论】作为我的依靠、洲屿、安身
          立命之处与究竟的真理。对于他人的诘问,都应该以【肯定、不肯定、既肯定亦不肯定、
          非肯定亦非不肯定】这种四句论法来应对。”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答非
          所问,专以诡辩闪避问题。’
            ‘尚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我看不出也不知道是否有前世来生。其他宗教师或
          学者或因证得天眼通与他心通,而能观察诸世界与有情的心念。他们或许能知道是否有
          前世来生;而我却看不见也不知道是否有前世来生。若我去论断这样的议题,就是犯了
          妄语。我害怕犯妄语,故应以【不可知论】作为我的依靠、洲屿、安身立命之处与究竟
          的真理。对于他人的诘问,都应该以【肯定、不肯定、既肯定亦不肯定、既非肯定亦非
          不肯定】这种四句论法来应对。”这是第二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答非所问,专以
          诡辩闪避问题。’
          


          5楼2012-09-29 19:00
          回复
              ‘也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我不知道也看不见善恶的分际何在。我若是辨别善
            与恶,就是于诸法起分别心,进而生贪爱嗔恚,堕入生死轮回。我修行是为了断除执着,
            解脱生死。我害怕陷于执着,故应以【不可知论】作为我的依靠、洲屿、安身立命之处
            与究竟的真理。对于他人的诘问,都应该以【肯定、不肯定、既肯定亦不肯定、既非肯定
            亦非不肯定】这种四句论法来应对。”这是第三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答非所问,
            专以诡辩闪避问题。’
              ‘还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愚痴无智,既非博学多闻,也无实际修证,就盲从附会,
            跟着别人说不知道也看不见是否有善恶业报与三世因果。这是第四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
            与学者答非所问,专以诡辩闪避问题。各家的“不可知论”均不出前述四种知见.(赞语略)
              ‘此外,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探讨生命的真谛,穷本溯源而主张“无因论”,认为
            芸芸众生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这是来自二种知见。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因为何种缘故而
            获得二种知见,使他们主张“无因论”呢?有一类众生无想无知,在浑然无觉中忽然起
            心动念,即退失禅定而命终,投生在人间。长大成人后,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出家修道,
            证得禅定。在定境中回忆起前世命尽受生的经历,就论断说:“我本来是不存在的,忽然
            间就有了我;世间本来是不存在的,忽然间就有了世间。”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
            与学者主张芸芸众生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注:象是"无想天"坠落的众生)
              ‘还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博学多闻,有敏锐的才智;他们观察芸芸众生,经过学理上
            的思辨,就推论说:“生命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这才是真理,其他的说法都是谬误的。”
            这是第二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主张芸芸众生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各家的“无因
            论”均不出前述二种知见。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对宇宙人生穷本溯源而提出的各种论断,
            都不出前述的十八种知见,概莫能外。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
            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赞语略)
              ‘此外,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探讨宇宙人生的末际,穷究生命的归宿,也提出各种学说
            ,随意传述流布;他们提出的学说,都可以归纳于四十四种知见中,概莫能外。宗教师与
            学者们为何会针对生命的归宿,提出各种学说?他们所无法超越的四十四种知见是甚么呢?
            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执想蕴为灵魂,认为有情众生身坏命终后,其意念仍继续存在;于是
            ,他们主张“有想论”。这种主张来自十六种知见,无有超越者。是哪十六种知见呢?’
            


            6楼2012-09-29 19:00
            回复
                ‘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色有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
              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主张“有想论”,
              认为想蕴是有情众生的灵魂。
                (注:此处略.佛祖又说了主张命终后生存状态或投生境界为【无色有想】【有色无色有想】
              【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有边有想】【无边有想】【有边无边有想】【非有边非无边有想】
              【有乐有想】【有苦有想】【有乐有苦有想】【不苦不乐有想】【一想】(一心不乱)
              【若干想】(心意各异而象纷纭)【少想】(心意稀少而宁静安祥)【无量想】(心意无量无边
              而任运自在的)的几种知见.)
                 以上所说的,就是宗教师与学者们穷究生命的归宿,提倡“有想论”
              所主张的十六种知见。各家的“有想论”均不出前述十六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
              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赞语略)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认为生命的本体无念无想;这种理论来自八种知见,无有超越
              者。是哪八种知见呢?有宗教师与学者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色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
              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
                (此处略.佛祖又说了几种死后以【无色无想】【有色无色无想】【非有色非无色无想】
              【有边无想】【无边无想】【有边无边无想】【非有边非无边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的知见。)
                  以上所说的,就是宗教师与学者们穷究生命的归宿,提倡“无想论”
              所主张的八种知见。各家的“无想论”均不出前述八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
              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赞语略)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认为,那超越有想也超越无想的非想非无想处才是生命最终的
              归宿;因此,他们主张各种“非想非无想处论”,一共有八种知见,概莫能外。是哪八种
              知见呢?有宗教师与学者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色非想非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
              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
               (此处略.佛祖又说了几种死后以【无色非想非无想】【有色无色非想非无想】
              【非有色非无色非想非无想的】【有边非想非无想】【无边非想非无想】【有边无边非想非无想】
              【非有边非无边非想非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的知见。)
                     以上所说的,就是宗教师与学者们
              穷究生命的归宿,主张“非想非无想处论”所提出的八种知见。各家的“非想非无想处论”
              均不出前述八种知见。(赞语略)
                ‘此外,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穷究生命的归宿,认为有情众生身坏命终即归于无有,
              不复存在;因而主张“断灭论”,一共有七种知见。是哪七种知见呢?有宗教师与学者提
              出这样的知见,说:“构成我身体的地、水、火、风四大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都是父母所生,受乳哺养育而成长;然而,它们是无常的,终将随命尽而归于无有,死
              后甚么都不存在;这就称为断灭。”这是第一种知见。也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此生
              的我虽命尽,仍非断灭;我将来生在欲界天后命尽,才是真正的断灭。”这是第二种知见
              。还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这不是断灭,要等将来往生**诸天,命尽后才会断灭。
              ”有说:“这不是断灭,要等将来往生无**的空无边处,命尽后才会断灭。”有说:“
              这不是断灭,要等将来往生无**的识无边处,命尽后才会断灭。”有说:“这不是断灭
              ,要等将来往生无**的无所有处,命尽后才会断灭。”有说:“这不是断灭,要等将来
              往生无**的非想非无想处,命尽后才会断灭。”一共有这七种断灭见。各家的“断灭论
              ”均不出前述七种知见。(赞语略)
                ‘此外,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穷究生命的归宿,提出“现世涅盘论”,认为世间即
              涅盘,一共有五种知见。是哪五种知见呢?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
              


              7楼2012-09-29 19:01
              回复
                提出这样的论点,说:“我现在恣意享受五欲之乐,这就是我证得的现世涅盘。”这
                是第一种知见。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则说:“五欲之乐是现世涅盘虽没错,但别有
                更殊胜的现世涅盘,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已经从贪欲中解脱出来,身心充满喜乐,
                有觉有观,证得初禅;这就是我证得的现世涅盘。”这是第二种知见。还有一些宗教师
                与学者说:“这是现世涅盘没错,但别有更殊胜的现世涅盘,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
                我已灭去寻伺,无觉无观,因定而生喜乐,证得二禅;这就是我证得的现世涅盘。”
                这是第三种知见。尚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这是现世涅盘没错,但别有更殊胜的
                现世涅盘,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不但已灭去寻伺,无觉无观,且亦舍去了喜
                的感受,只有一心不乱与纯然的乐受,证得三禅;这就是我证得的现世涅盘。”这是
                第四种知见。也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这是现世涅盘没错,但别有最殊胜的现世
                涅盘,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不但已灭去寻伺,也舍离了喜与乐,不苦不乐,
                心意清净无比,证得四禅;这才是最殊胜的涅盘妙境。”这是第五种知见。各家的
                “现世涅盘论”均不出前述五种知见。(赞语略)
                  ‘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穷究宇宙人生的末际,提出无数的主张,都不出前述的四十四
                种知见。(赞语略)
                  ‘宗教师与学者们探讨宇宙人生的本际与末际,穷其思辩与经验,提出无数的主张,
                都不出前述六十二种知见,概莫能外。(赞语略)。
                    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探讨宇宙人生的本际而主张“常论”,说:“灵魂不灭,
                生命是恒常存在的”。他们在这个教义上发挥其聪明才智,也就是说由于各种不同的信仰
                、欲愿、见闻、因缘、觉受、知见、禅定与精进,而显露出他们的聪明才智。究其底蕴,
                都源于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所生起之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没有正确的认识
                而生起了邪见,其余“半常半无常论”.....乃至“现世涅盘论”的主张,也是出于
                同样的原因。宗教师与学者们主张“常论”,说:“灵魂不灭,生命是恒常存在的”,是
                因为他们对各种觉受生出贪爱而不自知,染着于爱欲,受制于爱欲,其余“半常半无常论”
                .....乃至“现世涅盘论”的主张,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宗教师与学者们穷究宇宙
                人生的本际而主张“常论”,说:“灵魂不灭,生命是恒常存在的”,乃因他们对【眼触】
                、【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六触没有正知正见。若是离开
                这六种触缘,他们的那些知见就根本找不到立论的依据;其余“半常半无常论”.....
                乃至“现世涅盘论”的主张,无不出自同样的颠倒妄想。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探讨宇宙人生
                的本际与末际,随他们各人所见而立说,都可归入前述六十二种知见中;他们立说的依据
                都在这六十二种知见内,概莫能外。就好像技术精湛的渔夫以细密的网子覆盖小池子,池中
                的水族皆入于网内,没有逃避之处。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也是如此,探讨宇宙人生的本际与
                末际,提出许多学说,建立各种教义,都入于前述的六十二种知见中,无有能出离者。’
                


                8楼2012-09-29 19:01
                回复
                    ‘倘若比丘对于【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
                  六触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实实在在地了解受持,则是最殊胜无比了。他
                  自然能出离那六十二种邪见。如来自知自证生死已尽,留形住世只是为了度化有情,使众生
                  获福;若如来的色身灭去,一切人天再也没有依止庇怙之处。正如同多罗树被砍断树头即
                  不再发芽一样;如来已断生死,永不再受生。’
                    佛陀演说此经时,诸天、魔、梵、大千世界都为之震骇。当时,侍者阿难正在佛陀的
                  背后挥扇替佛驱暑纳凉;听闻此经后,就偏露右臂,长跪叉手,向佛发问说:‘世尊!您开
                  示的法义博大精深,应以何为名?应如何称呼此经?’
                    佛陀告诉阿难说:‘应当称此经为义理的罗网、教法的罗网、知见的罗网、魔道的罗网
                  、梵志的罗网。’
                    那时,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开示,很高兴地信受奉行。
                    (注赞语为: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
                  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
                  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盘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
                  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
                  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9楼2012-09-29 19: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