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鱼类细菌性疾病
3.5. Red spot diseases (赤点病)
本病正如其病名,以体表的点状出血为其特徵。70年代初期首次被报告的,比较新的鳗鱼细菌性疾病。本病不仅在台湾、日本经常发生,80年代初期在英国也有此病的发生报告。
(1)病 因
此病的病原菌乃由Wakabayashi和Egusa所报告的Pseudomonas anduilliseptica。此菌属Gram阴性的短杆菌(0.5×1~3μm)。具有单鞭毛,有运动性。倍培养温度超过25度以上时,运动性变弱或消失。使用普通培养基培养时,细菌增长速度缓慢,20度培养2~3天后,方产生直径1mm左右的透明,具光泽且黏稠性的菌落。培养温度范围是5~30度,至适温度15~20度。培养pH值范围是5.3~9.7,至适pH值7~9。培养食盐浓度范围是0.1~0.4%,至适食盐浓度是0.5~1%。本菌在淡水中生存日数不超过一天以内就死亡,但在海水或稀释海水中可生存200天以上而不死亡。
(2)症 状
病鳗皮肤,特别在下颚、腹部及**内周围的皮肤有显着的点状出血。因病原菌侵入表皮基底膜或在真皮繁殖,使分布在表皮基底膜及真皮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充血,发生渗出性出血或破绽(裂)性块状出血病变。此外,尚可见鳍的出血,肝脏郁血,脾脏褪色萎缩,肾脏萎缩,肠管、胃变赤,腹膜点状出血。有的病例可见各内脏贫血现象。
(3)诊 断
根据病鳗典型的体表点状出血之病理特徵,大概可以诊断为本病。但有些病鱼的症状和其他细菌性疾病的症状类似,因此尚需进行细菌学诊断。
将疑似本病的鳗鱼的肝、脾、肾脏或血液,用普通培养基培养进行细菌分离。20度2天培养后,如有透明感的菌落出现,则可进一步鉴定是否为本病原菌。用凝集反应和直接免疫营光法可以同定本病原菌。
(4)对 策
饲养水温保持在26~27度,池水尽可能使用淡水等是有效的对策手段。但保持水温必增加燃料投资。理想的预防措施是使用疫苗,但实用性的疫苗尚待开产。
Chloramphenical等抗生素对本菌虽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但在养鳗场使用抗生素治疗是有实际困难的。因为本病潜伏期较长,当发病时,病鱼大都已失去食欲,经口投药效果甚差。另外,本病常发生於刚刚过冬时,此时,鳗鱼尚未开始摄食,也是经口投药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因此,设备完善的养殖池,可将水温提高到26度,同时投药治疗,一般都会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6. Pasteureliosis (巴斯德杆菌症)
本病1969年6月在日本西部 鱼养殖场首次流行发生过,以脾脏出现多数,明显的小白点为特徵,隔年,日本全国都流行发生本病,而且每年均有反复发生,被害甚大。
(1)病 因
病原菌首次由本村和北尾两位专家所分离,在美国大西洋岸也分离出同一性状的病原菌。本病原菌Pasteurella piscide属Gram阴性短杆菌(0.6~1.2×0.8~2.6μm)。但随着培养条件的变化,有的呈球状,有的呈长杆状。此菌无运动性,无芽胞。
在普通培养基上,本病生长不良。在血液培养基(含1.5~2.0%食盐)上,则繁殖良好。BHI培养基上的菌落呈圆形、无色、半透明、露滴状,且有黏稠性,在MaConky培养基上增殖良好,但在SS、BTB培养基上不繁殖。培养温度范围是17~32度,至适温度25~30度。培养pH值范围6.8~8.8,至适pH值7.5~8.0。培养食盐浓度范围0.5~5.0%,至适食盐浓度2~3%。
(2)症 状
病况进行急速,病鱼先失去食欲,然后离开鱼群,游入水池底部静止不动而死亡。体表稍变黑,除了鱼鳞脱落的体表有显着的变色外,无其他可见的变化。剖解时,可见脾、肾脏上有多数的小白点,其他如心脏、肝脏、肠间膜、腹膜、鳔、鳃有时也会出现较少数的小白点。白点大小自针头大至直径数厘米大,但大多数在1厘米左右。白点为一个大菌落或几个小菌落所组成,多被纤维组织包围形成结节样构造,内部细菌则已死亡。这些菌落乃由於细菌耐过白血球,内皮网状细胞之吞食后,在病变部位繁殖起来的。在毛细血管及间质组织内,细菌虽然增殖快,但因不产生菌素,故对实质组织没有太大的影响。
3.5. Red spot diseases (赤点病)
本病正如其病名,以体表的点状出血为其特徵。70年代初期首次被报告的,比较新的鳗鱼细菌性疾病。本病不仅在台湾、日本经常发生,80年代初期在英国也有此病的发生报告。
(1)病 因
此病的病原菌乃由Wakabayashi和Egusa所报告的Pseudomonas anduilliseptica。此菌属Gram阴性的短杆菌(0.5×1~3μm)。具有单鞭毛,有运动性。倍培养温度超过25度以上时,运动性变弱或消失。使用普通培养基培养时,细菌增长速度缓慢,20度培养2~3天后,方产生直径1mm左右的透明,具光泽且黏稠性的菌落。培养温度范围是5~30度,至适温度15~20度。培养pH值范围是5.3~9.7,至适pH值7~9。培养食盐浓度范围是0.1~0.4%,至适食盐浓度是0.5~1%。本菌在淡水中生存日数不超过一天以内就死亡,但在海水或稀释海水中可生存200天以上而不死亡。
(2)症 状
病鳗皮肤,特别在下颚、腹部及**内周围的皮肤有显着的点状出血。因病原菌侵入表皮基底膜或在真皮繁殖,使分布在表皮基底膜及真皮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充血,发生渗出性出血或破绽(裂)性块状出血病变。此外,尚可见鳍的出血,肝脏郁血,脾脏褪色萎缩,肾脏萎缩,肠管、胃变赤,腹膜点状出血。有的病例可见各内脏贫血现象。
(3)诊 断
根据病鳗典型的体表点状出血之病理特徵,大概可以诊断为本病。但有些病鱼的症状和其他细菌性疾病的症状类似,因此尚需进行细菌学诊断。
将疑似本病的鳗鱼的肝、脾、肾脏或血液,用普通培养基培养进行细菌分离。20度2天培养后,如有透明感的菌落出现,则可进一步鉴定是否为本病原菌。用凝集反应和直接免疫营光法可以同定本病原菌。
(4)对 策
饲养水温保持在26~27度,池水尽可能使用淡水等是有效的对策手段。但保持水温必增加燃料投资。理想的预防措施是使用疫苗,但实用性的疫苗尚待开产。
Chloramphenical等抗生素对本菌虽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但在养鳗场使用抗生素治疗是有实际困难的。因为本病潜伏期较长,当发病时,病鱼大都已失去食欲,经口投药效果甚差。另外,本病常发生於刚刚过冬时,此时,鳗鱼尚未开始摄食,也是经口投药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因此,设备完善的养殖池,可将水温提高到26度,同时投药治疗,一般都会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6. Pasteureliosis (巴斯德杆菌症)
本病1969年6月在日本西部 鱼养殖场首次流行发生过,以脾脏出现多数,明显的小白点为特徵,隔年,日本全国都流行发生本病,而且每年均有反复发生,被害甚大。
(1)病 因
病原菌首次由本村和北尾两位专家所分离,在美国大西洋岸也分离出同一性状的病原菌。本病原菌Pasteurella piscide属Gram阴性短杆菌(0.6~1.2×0.8~2.6μm)。但随着培养条件的变化,有的呈球状,有的呈长杆状。此菌无运动性,无芽胞。
在普通培养基上,本病生长不良。在血液培养基(含1.5~2.0%食盐)上,则繁殖良好。BHI培养基上的菌落呈圆形、无色、半透明、露滴状,且有黏稠性,在MaConky培养基上增殖良好,但在SS、BTB培养基上不繁殖。培养温度范围是17~32度,至适温度25~30度。培养pH值范围6.8~8.8,至适pH值7.5~8.0。培养食盐浓度范围0.5~5.0%,至适食盐浓度2~3%。
(2)症 状
病况进行急速,病鱼先失去食欲,然后离开鱼群,游入水池底部静止不动而死亡。体表稍变黑,除了鱼鳞脱落的体表有显着的变色外,无其他可见的变化。剖解时,可见脾、肾脏上有多数的小白点,其他如心脏、肝脏、肠间膜、腹膜、鳔、鳃有时也会出现较少数的小白点。白点大小自针头大至直径数厘米大,但大多数在1厘米左右。白点为一个大菌落或几个小菌落所组成,多被纤维组织包围形成结节样构造,内部细菌则已死亡。这些菌落乃由於细菌耐过白血球,内皮网状细胞之吞食后,在病变部位繁殖起来的。在毛细血管及间质组织内,细菌虽然增殖快,但因不产生菌素,故对实质组织没有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