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跃吧 关注:14贴子:1,274
  • 8回复贴,共1

【时事】外国教科书里的中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环球>globe 6期中的专题是——外国教科书里的中国

分别是:美国
        俄罗斯 
        德国
        印度
        日本
有些内容不得不让我们沉思……
那我们就开始吧!!


1楼2007-04-08 10:56回复

    中国人对“小”与“大”的理解也为俄罗斯人所称道。教材中介绍说,中国人从不忽视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因为在他们看来,小事物中常蕴含着大道理,所谓“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中国人总是力求洞察事物的本质,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大道”,追求自我完善。

    谈到中国人的智慧,书中这样介绍:在古代中国人眼中,智慧总是隐而不显,没法直接用语言或行为展示出来。智者不显山露水,就是所谓“真人不露相”。智者总是通过沉思而非语言或是行为来参悟事物本质。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作为中华文明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书中称中国人的家庭观是一种“家庭崇拜”。书中这样描述:“中国人在所有亲人包括自己面前很有责任感,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权力做出辱没祖先的事情。所以中华文明的道德观念非常发达。”

    这一节中重点介绍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书中将孔子形容为“中国第一位智者和哲学家”。对孔子倡导的“礼”“仁”思想进行了阐释。书中特别提到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一条“黄金法则”。提到道教时,重点介绍了“无为”的思想内涵。

    本章第三节“中华文明的成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华文明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书中列数了古代中国对世界发展进步做出的贡献:四大发明、数学领域的成就、针灸、根据星辰位置辨别方位的方法、《易经》揭示变化世界中的内在规律等等。

    中国的茶文化、享誉世界的瓷器和丝绸、以李白与杜甫为最高成就代表的诗歌艺术、注重意境的中国画、流派众多的书法艺术、独具一格的京剧艺术等等,这些在古代中国获得高度发展的文化成就,都在书中有所反映。课本还列举了大运河、万里长城、兵马俑、敦煌壁画等闻名遐迩的宏大工程和造型艺术。

    书中写道,通过数千年来的潜移默化,中国人已经形成其特有的民族个性:尊重礼仪传统、善于等待、不急不躁、安时处顺、随遇而安。

    教科书在文后给学生们拟出了几道思考题,其中一道题是:为什么说“中国人是天生的,不是学来的”?

    赞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界文明史》最后一章对全球化趋势背景下的中国发展现状做了介绍。谈到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文中特别提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行这一理论的首要目的是消灭贫穷,让人们过上小康生活。为此中国进行了经济改革,扩大了与外部世界的接触……”

    “经历了最初阶段的震荡后,中国在20世纪末期平稳地转变为世界上发展最为迅猛和稳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也成功地融入许多国际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精心制定的内外政策使她逐步成为对世界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之一。”

    文中写道,中国在发展中也学习西方的经验,但是成功地避免了许多国家在开放过程中都会出现的“自我迷失”或“全盘西化”倾向。

    中国“继往开来”的能力在书中得到认同。教材中写道,中国人民不断从本国的古典文化中吸取养料,得以让现代大众文化保持着很高的艺术水准。传统哲学思想在新时期的中国社会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儒家思想至今影响着中国大众世界观的形成,“而且这一思想就像中国的武术、饮食和医药传统一样,在西方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

    结束语这样写道:“当代中国已经成为成功转型的高效现代化国家典范,她正充满自信地展望着未来。”


    4楼2007-04-08 10:59
    回复
      〖印度课本中的两个不同的“中国观”〗

      在印度的学校课本里,与中国有关的内容大多出现在历史和政治两类教科书里。但非常有趣的是,在这两种课本里,你看到的常常是两个不同的中国观。

      政治课本:复杂微妙的中国认识

      中国人什么动物都吃。

      中国人喜欢喝茶,有抽鸦片的习惯,但是现在有此恶习的人在逐渐减少。

      中国人穿长衫和裤子。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但是语言非常复杂。

      这是印度高三政治学课本《政治理论和实践》关于中国的几句话。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印度人对中国的印象都是如此,至少还没有印度人知道我来自中国以后就问:“你抽不抽鸦片?”

      这只是更为“刻板”

      地再现了印度普遍存在的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中国”在印度各类教科书里出现的机率很小,跟中国有关的内容大多在历史和政治两类教科书里。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在印度的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里,你看到的常常是两个不同的中国观。

      让我们先来看看政治教科书里的中国。

      “中国坐落在喜马拉雅山以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国。和印度一样,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历史上,中国总是从印度获益,印度文明让中国人了解心灵和精神领域的知识,两国也通过贸易加强了经济联系。”

      这是《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关于中国的第一段话。介绍中国的内容在这本书里只有两页,放在全书最后一个章节“印度与世界”里,是“印度与邻国关系”的一小部分。

      政治课本常常集中了一个国家当权的、主流的、有时则是偏颇或呆板的看法。比如,这本书就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农民,他们的主要职业是种植大米和茶叶,其他职业包括捕鱼和制陶,同时工业也逐步发展。

      两个如此相似的邻国,都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目前又都在经济起飞的阶段,在欧美人眼里,但凡提到一个总要拿另一个来做比较。印度人对中国的感觉是相当复杂和微妙的,他们不全然把中国看作对手或敌人,却也不能放开心胸地把中国当作朋友,这点在政治教科书的编写上得到了体现。

      课本里首先承认印度和中国有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自公元前印度和中国就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两个国家之间频繁的陆路和海路贸易为平等交流创造了条件。”课本里提到了印度僧侣在公元前65年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知识,也提到了众多中国高僧不远万里前往印度取经,其中包括著名的法显和玄奘,以及在20世纪初印度和中国关系融洽,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访问中国。

      但是,相当大的篇幅则放在印度与中国自1950年以来的纠纷和矛盾,特别是1962年的边境战事。不过,印度教科书与中国对这段历史的记录完全不同。此外,印度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也相当耿耿于怀,特别提到了1971年印巴战争时中国曾大力支援了巴基斯坦。

      历史课本:避不开的中国

      与政治课本相比,历史教科书里中国的内容更为详细,论调显得客观和适当一些,对一个中国读者而言也不无启发。

      “我们的课本里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部分很少,但是在讲述印度古代历史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中国,这是很有趣的,因为很多印度古代的历史记录都是根据中国人的记录,比如玄奘的游记,”印度首都新德里泰戈尔国际学校的高中历史老师萨罗吉说,“因此,我想每个学生应该都知道玄奘的故事。”

      印度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部分则出人意料的仔细。11年级(相当于中国学校的高二)的历史课教的是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似地以编年史的形式介绍19世纪到20世纪世界各国的重大事件,其中自然或多或少提到中国。

      但特别的是,该教科书辟了一个专题“现代化之路”,介绍亚洲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其中“中国”的部分大约有10到11页,介绍了清末的两次鸦片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以及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
      


      6楼2007-04-08 11:01
      回复

        这部分课文开头写道:“中国的现代历史始终围绕着如何维护国家主权,结束外国殖民主义统治,争取平等和发展。”它并不是按照年代前后来介绍,而是分别介绍了中国这个时期不同的政治力量的兴衰,即清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华民国以及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

        除了文字介绍以外,课本里也收录了照片、地图和表格等更加感性和形象化的内容。课本还开了一个小专栏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和“八股文”以及其负面影响。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部分内容再熟悉不过,但是,印度人介绍的方式却有新奇之处。比如,课本对比了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道路,分析了两者的不同和各自的优缺点。书里说:“日本和中国的历史显示了不同的历史条件使他们在建立独立的现代国家时走上了多么不同的道路。日本成功地发扬了传统使之适应新的时代,但是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进程也导致了激进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而中国选择的是放弃传统,破旧立新。”

        此外,课本里收入了一些同时代人对中国的记录资料,其中一个小专题叫“被歧视的人如何团结起来”,引用了上世纪30年代生活在上海的美国黑人爵士乐手巴克克莱顿的日记,从一个外来者的角度,来看当时中国人的处境,以及对外国殖民者的仇恨和反抗。

        中国,在教科书外影响印度人

        当了十几年中学历史老师的萨罗吉说:“和十年前相比,现在印度的中学历史课本把更多的重点放到了亚洲部分,从前大部分介绍的是欧美的历史,因此中国的内容也增加了。”

        不过,她觉得,教科书并不是决定一个人对一个国家印象最有力的工具。“尽管教科书的确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世界观,但是他们读教科书更多还是为了考试,并没有对此表现出非常大的兴趣,一旦离开学校,未必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们的反应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她的说法。

        被问及当听到“中国”这个词的时候第一印象是什么,泰戈尔国际学校12年级的学生妮哈瑞卡说:“我首先联想到的是‘龙’,很漂亮的一个图腾,因为很多中国动作电影里面都会出现这个形象。”

        她说,在她的印象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且文化丰富多样的地方。当然,令她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人什么都吃。“你们吃青蛙和蛇,太令人吃惊了。我应该是听爸妈说的,这个是在印度人当中非常普遍的传说。”

        她的同学德夫库马卡查利说:“我对中国的认识最主要的还是来自电视,CNN或BBC的国际新闻或者是国家地理频道的节目,当然还有成龙的电影。在我看来,中国是未来的超级强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很迅速。”


        7楼2007-04-08 11:01
        回复
          我读啦!


          9楼2007-04-13 21:35
          回复
            yaya又在拍马屁了,不过这么好的文章值得顶一下!


            10楼2007-04-14 10:34
            回复
              老龚:我抗议!我真是读了


              11楼2007-04-14 11:18
              回复
                哈哈~~
                牙牙 我不说什么了…


                12楼2007-04-14 19:24
                回复
                  • 123.115.1.*
                  《环球》上的 文章总是很片面,仿佛想要给中国人强加一些民族自尊心


                  13楼2007-06-02 10: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