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孙立群老师将会接着讲范蠡,我想他可能又要踩响一颗地雷。他讲这个人物,他将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范蠡跟计然、鸱夷子、陶朱公是什么亲系?
记录这个人物的历史资料很多,国语有,春秋左传有,韩非子有,淮南子有,新书有,说苑有,史记有,吴越春秋有,越绝书有。但情节大体是重复或雷同的,而实际上介绍关于这个人物的资料却是相当的有限。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中,曾专门撰文讲此一案。那也是费了不少功夫的。如果孙立群懒得翻书查资料,又想蒙混过关的话,那无疑这颗地雷就会爆炸。恐怕孙教授在百家讲坛就再没面子呆下去了。所以不得不谨慎又谨慎,三国而后行啊。
孙立群先生选这个课题,充满了太多的危险。不知他能否顺利过关呢?
我看史记的时候,看到《货殖列传》里面有则陶朱公的记述,讲的就是范蠡三迁然后成为富翁的故事。
首先是他帮助越王勾践复仇。从《越王勾践世家》里面可以看出,他在越王勾践时就应该是一个很知名的军事家,很重要的朝庭大臣了。会稽之战后,伍子胥就说勾践是个英雄,文种、范蠡都是良臣。由此看来,范的作用不仅在后来的22年中发挥出来,就是之前,也应该有很多闪光点。那么我想范蠡如果执政时期最多只有20多岁(其实应该在30以上)的话,那他功成身退的时候,最少也应该是50多了。是个老头了。
货殖列传中说勾践用范蠡计然之策。范蠡说五计用于越,还要留两计用于自己。那么这计然七策究竟是计然这个人的七条锦囊妙计呢?还是范蠡写的叫《计然》的七篇兵法呢?
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说,这计然应作书名解,就像战国策之前叫短长书,淮南子之前叫鸿烈解,甚至太史公书也叫史记之类的。类推。当然还有更多的论证,详见《先秦诸子系年》。
那么计然,究竟是一本书还是一个人?究竟是范蠡的老师还是他的作品呢?
这个跟苏秦与鬼谷子的关系很相似。鬼谷子是苏秦著的一本书呢还是他的老师呢?
从《史记》的记述看,对越王勾践复仇有过大功的,在本国当然首当其冲的是范蠡和文种,从越世家记载看,范有计然七策,用了五个,文种也有七术。除了他们,当然还有一个外交家大夫逢同。除了他们外,当还有鲁国的孔子、子贡,吴国的伯嚭。子贡的出使产生的骨牌效应是推动吴越历史剧变的导线,基本上也可以说是奠定战国初期政治革局的启发性因素。
但这场历史剧变中,没有计然的身影。只是偶尔看到的一个符号性的词组:计然七策。
货殖传里有“计然曰”,可以解为是这个人说的话,当然也可以说是一本书里这样说的话。可以看作是一个奖励货币流通的策略吧。重视商业是这篇计谋的主要内容。
货殖列传中关于范蠡的全文引用如下:
(昔者越王句践困於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
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
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
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
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
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
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
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彊吴,观兵中国,称号
“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
施於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
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
而不责於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
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
记录这个人物的历史资料很多,国语有,春秋左传有,韩非子有,淮南子有,新书有,说苑有,史记有,吴越春秋有,越绝书有。但情节大体是重复或雷同的,而实际上介绍关于这个人物的资料却是相当的有限。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中,曾专门撰文讲此一案。那也是费了不少功夫的。如果孙立群懒得翻书查资料,又想蒙混过关的话,那无疑这颗地雷就会爆炸。恐怕孙教授在百家讲坛就再没面子呆下去了。所以不得不谨慎又谨慎,三国而后行啊。
孙立群先生选这个课题,充满了太多的危险。不知他能否顺利过关呢?
我看史记的时候,看到《货殖列传》里面有则陶朱公的记述,讲的就是范蠡三迁然后成为富翁的故事。
首先是他帮助越王勾践复仇。从《越王勾践世家》里面可以看出,他在越王勾践时就应该是一个很知名的军事家,很重要的朝庭大臣了。会稽之战后,伍子胥就说勾践是个英雄,文种、范蠡都是良臣。由此看来,范的作用不仅在后来的22年中发挥出来,就是之前,也应该有很多闪光点。那么我想范蠡如果执政时期最多只有20多岁(其实应该在30以上)的话,那他功成身退的时候,最少也应该是50多了。是个老头了。
货殖列传中说勾践用范蠡计然之策。范蠡说五计用于越,还要留两计用于自己。那么这计然七策究竟是计然这个人的七条锦囊妙计呢?还是范蠡写的叫《计然》的七篇兵法呢?
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说,这计然应作书名解,就像战国策之前叫短长书,淮南子之前叫鸿烈解,甚至太史公书也叫史记之类的。类推。当然还有更多的论证,详见《先秦诸子系年》。
那么计然,究竟是一本书还是一个人?究竟是范蠡的老师还是他的作品呢?
这个跟苏秦与鬼谷子的关系很相似。鬼谷子是苏秦著的一本书呢还是他的老师呢?
从《史记》的记述看,对越王勾践复仇有过大功的,在本国当然首当其冲的是范蠡和文种,从越世家记载看,范有计然七策,用了五个,文种也有七术。除了他们,当然还有一个外交家大夫逢同。除了他们外,当还有鲁国的孔子、子贡,吴国的伯嚭。子贡的出使产生的骨牌效应是推动吴越历史剧变的导线,基本上也可以说是奠定战国初期政治革局的启发性因素。
但这场历史剧变中,没有计然的身影。只是偶尔看到的一个符号性的词组:计然七策。
货殖传里有“计然曰”,可以解为是这个人说的话,当然也可以说是一本书里这样说的话。可以看作是一个奖励货币流通的策略吧。重视商业是这篇计谋的主要内容。
货殖列传中关于范蠡的全文引用如下:
(昔者越王句践困於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
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
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
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
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
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
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
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彊吴,观兵中国,称号
“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
施於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
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
而不责於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
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