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梦缤纷吧 关注:1贴子:550
  • 2回复贴,共1

不梦联谈(作者:负棺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序◥
  数年来的楹联学习心得,慢慢回忆下来,只有残思断想式的片断。
  
  【图书】
  如果你不看书,那么你的知识面就相对狭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行万里路”。如果知识面窄,必然影响你的创作思路,这是很重要的。书本是绝多数人可以很方便获得知识的工具,尽管“尽信书不如无书”,但你应该客观的意识道:这句话本身也是从书本上传承下来的,只有继承才能发展。
  
  〖流水〗
  在创作过程中你的思路也许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但我建议还是培养自己的思路如流水,因为你的创作必定有个主题方向,这就像流水,终点都是归入大海。而天马行空却是不可预测,也不易驾驭的,这无疑会增加你的创作难度,并不是说天马行空的思维完全不可取,只是创作过程中应该学会权衡利弊,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刻刀】
  如果你的知识面广,那么随之而来的烦恼也就产生了,因为可以提供的素材太多,反而令你感到迷惑,究竟要怎么样的遣词造句才能更完美的表达?我想这个时候你需要一把刻刀,把你认为是多余的,无用的素材雕去。在我们还没达到“天然去雕饰”之前,我想适当的“雕琢”是必要的。
  
  〖泥巴〗
  我们在欣赏一件成功的泥塑作品时,不会去想到它的过程可能是经过反复的修补才成型。创作过程也是这样,既要雕去多余的泥巴,也要补上不小心雕错的泥巴,反复塑造直到无雕塑痕迹,令自己满意然后才推出给别人欣赏。
  
  【镜子】
  当我们照镜子时,我们会发现镜子中的一切和现实中是完全相反的,你为实,镜子为虚,虚与实的对仗原理便是这么简单朴素,弄清楚了基本对仗后,才能激发你的兴趣,去进一步了解到其他类型的对仗。
  
  〖游鱼〗
  “鱼乐于深水,忽东忽南忽西忽北,美,即自由”。乐于水的鱼是自由而美的,如同主题创作所表现出的思想层次。鱼如言语,水如心境,不同层次的心境造就了不同的自由和美,最终殊途同归,相忘江湖。
  
  【大树】
  在森林中,有没有看到一棵树只有一条光光的主干呢?显然这是不会的,许多树都是开枝散叶,郁郁葱葱。那么我们创作的风格是否只局限在一种呢?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树不是一开始就开枝散叶的,而是随着主干成长后才开始的,相对而言,主流风格的创立也就是支流风格的拓展之时。
  
  〖举重〗
  练功场上,甲看到乙轻松举起了一百斤石锁,以为容易,但自己举时却闪了腰,百思不得其解。他俩现象都是一样的,都是在举一百斤,然而结果却不同,这是因为甲忘了双方的本质不同,乙能轻松举一百斤是经过长年累月的艰苦煅练。我现在看到某些人作品出律时常常引用前贤的例句来为自己辩护,就不由自主想到那个不自量力的甲,浑然忘了乙曾用过的苦功。
  
  【山洞】
  “老兄,请你告诉我,怎么样才能像你一样常常打到猎物”?猎人甲问猎人乙。“这太简单了,我追踪猎物到山洞口,然后举枪瞄准大吼,它跑出来,我就给它一枪”猎人乙说。过了几天,猎人乙听说猎人甲和祖国说再见了,原因很简单,他学猎人乙也到一个山洞口大吼一声,出来的却是一辆火车。其实在创作过程中,方法本身并没有错,关键要看怎么用,如果错误的使用还要怨恨是方法本身不对,那么就等着撞上另一辆火车。
  
  〖碧苔〗
  有没有很想写东西但却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时候?那可真是令人焦虑不堪,平空生出不少烦恼,原本平静如水的心情也被无名的烦恼破坏。这时候我想起小时候常看到井边、池边常有厚厚的碧苔,我问别人这个有什么用?回答说:“它能慢慢过滤掉水中的杂质,将水还原为清净”。原来如此,我的心又回归到沉静。
  
  【落叶】
  旧的落叶飘到地上,新的落叶又继续飘下来,在地上堆积成厚厚的一层,全都腐烂变成养料渗入泥土到树的根部,到来年春天树又长出新叶,然后到秋天又完成一个轮回。一开始练笔写东西的时候也是这样,漫无头绪,写了很多所谓的作品,过了很久再回头看,就会发现它们不足之处,像开始腐烂的树叶。但值得庆幸的是,你练笔的时间没有白费,创作经验已慢慢积累在心中,然后再来个轮回,不断追求更新的境界。



1楼2007-04-04 14:37回复
    ○前序
      用隐藏的第三只眼看对联,并非要给对联来个彻底的概念颠覆。而是让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来执锋利的语言之刃,一一剖析,或许它会更加深入触及我们的心灵,也会发现许多我们原先可能不知道的东西。
      
      ●零壹
      也许很少有人考虑过,对联之所以受欢迎以及在文化地位上的冷落,这两种矛盾的极端,恰恰是因为它的简单(短平快的形式),它舍弃了诗词的复杂形式,它没有相对固定的格律基础为准绳(诗律、词谱形式),所以它的地位也就只能相对简单,相对地不入流。天底下毕竟没有白吃的大餐,你不想付出一定的努力,就不要想有太大的收获。在长联没有出现之前,对联通常只有很僵硬化的几种形式:要么五言,要么七言,要么组合一下,仅此而已。这种简单的形式,导致不少文化层次不太高的人都会玩玩联(指的是不清楚对联本义究竟为何物的人),由于其无限向下的屈就,不可能有像诗词家那么百花齐放,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人专门成立对联学术研究机构来出书发表让大家解惑,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任何对联爱好者若明白了这些前因后果,就无需翻历史为以前的楹联地位愤愤不平,还是尽自己一份绵力去发扬光大它罢,毕竟时代总是在发展的。
      
      ○零贰
      把刀再磨利些,心理学指出:人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但同时人也有一定的隋性。君不见谚语曰: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正是这种心理因素的绝妙表现。对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诗的附属品(此处专指律诗),可律诗不是那么好作的,它的什么“赋比兴”、什么“风雅颂”、什么“起承转合”、什么“押韵”,种种要求让人看着怕怕,所以说律诗可不是只上过对课的人就会做的,因此律诗中的颈、颔二联,就这样有意无意地被单独抽离出来表现(中国历来有生吞活剥“警句”、“彩句”的风气),既满足了大多数文化修养不高的人的梦想(君不见古今会做一些联就自视才高八斗地大有人在),又满足了扫盲的要求,皆大欢喜。
      
      ●零叁
      我在不少联话中看到:古代的对联交流,一直局限在“炫耀”才华的游戏形式上,既出句者有意无意通过联语来展示自己的文学底蕴,以对句者应退两难来获得心理上奇妙的不平衡的,高人一等的满足感,这种交流形式是失败的,因为如果双方都放不下(假设有一天对句者以此反击出句者,那场面便异曲同工了。),就无法真正的从理论(包括各方面的)上进行探讨,也无法知其然知所以然(为何对?为何不对?哪儿好?哪儿不好?),从而达到双赢互惠的局面。现在网络上也有此弊病,只不过在后者交流上会比前人更好,虽然目前好得有限,归根到底还是放不下面子与架子,以及隐隐约约的自我炫耀心理反复,不妨以此为镜对照,我们有多少人还存在这样的心理?
      
      ○零肆
      常听某些人说“不以律害意”或“不以律束缚思路”,这真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如果把对联比作游泳,那么格律就是其中必要的游泳技巧,从不掌握相关的技巧却能游泳(注:指正规游泳,不指狗刨式),这不是讽刺和自欺欺人又是什么?毫不客气的说:像这种纸上谈兵之流若真的下深水,只能淹死,毕竟理论总是要通过实践的。玩对联掌握相关的格律并不是要人人都成为联学大师或以对联为终身大业,而是这些都是必要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能大致了解对联的源流,以及相关的概念,这有助于对联创作,赏析。反过来说,如果走到了极端反面,认为时时刻刻讲究“律”就是正宗,以致有时到了不得不破的时候(比如灵感忽现构思出了好句,但不合律)也还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也是一种悲哀。
      
      ●零伍
      表面上看“好读书不求甚解”似乎不错,读了书但不去深究其中的意思,让人轻松愉快(这其实是一种名实不分现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这种精神胜利法有时并不适用,有朝一日总会让你大献其丑(比如有人问你喜不喜欢大仲马小仲马的书,你回答你对畜牧业并不感兴趣)。赏析古代对联也是这样,只是直觉一幅联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道它为什么好,这就需要掌握该联所运用的技巧、该联产生的背景以及看穿作者的伏笔(除去对联表面意思外的另一层隐意,这往往是许多作者爱用的手法,也就是他们真正想说的话),这些只能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后的经验累积(推理比较法),否则就有可能曲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因为碍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弄不好要杀头,这就需要我们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而谁都不大愿意自己的作品原意被他人有意无意的歪曲后流传开去,所以说任何的正规评论都要负责,对自己,对他人。
    


    3楼2007-04-04 14:40
    回复
      2025-07-02 20:07:22
      广告
        
        二十八
        
        以物化我,精妙者应推: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注:又是一个“以物当人写”的一个绝好的例子,利用大自然特有的现象来明喻和反映人生的变化,沧海桑田之意,尽在联外。
        
        二十九
        
        初学营造审美意象时切不可让主观所左右,当从客观实象为基础。若天象实写,题之太阳雨无妨,题之月亮雨则令人不知所云。
        
        注:学习还应该加上实践,应该设法多亲近大自然,而不应该闭门造车,那样容易错误和闹出笑话。
        
        三十
        
        无情对绝在似无理却有理之间。四面云山谁作主/一头雾水不知踪。此语能从中窥见一豹。
        
        注:所以说无情对完全是似通而非通,似有理还无理,有情还无情,也只能自己意会了。
        
        三十一
        
        前人联句甚喜借助大自然为自我服务,如梁启超名句:闲如水竹云山主/静得风花雪月权。蒲松龄名句: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不一而足。
        
        注:到了一定境界,艺术创作规律都是相同的,但个人的创作风格不同,所以形成的局面也就大同小异。
        
        三十二
        
        随波逐流易,守护真我难。
        
        注:怎么样才能顾全大局又能充分体现个性,是一件伤神的事。
        
        三十三
        
        剪纸的秘诀在于剪掉“多余”的纸,创联组字则异曲同工。
        
        注:炼字一法,正如剪纸一法,剩下都是最恰当的,正所谓触类旁通。
        
        三十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先求“事”成而求“器”利亦为学联不二法门。
        
        注: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先磨成了利器,作起事来就事半功倍了。
        
        三十五
        
        联语贵在自我深刻体会和对联意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人云亦云联犹如肥皂泡,绚丽多彩却不堪时间考验。
        
        注:个人的“自由意志”,有时候比什么都有效。
        
        三十六
        
        诗意联培养情操收获美感。机巧联培养白发收获知识。
        
        注:只要付出了努力,那么你就一定会有收获,即使是错的,错得多了,那么离近的也就不远。
        
        三十七
        
        豪放与婉约之联不露刻意造作犹其难。
        
        注:艺术品完成之后,斧凿之痕,在所难免,区别的是有人一览无余,有人可以巧妙隐藏罢了。
        
        三十八
        
        联中用辞常如天龙纵横,吞日吐月无所不用其极,诗词曲赋皆无法比。
        
        注:对联没有诸多的“哀而不怒,怨而不伤”之教条,所以得自由。
        
        三十九
        
        对联之趣,在于苦思冥想之际蓦然悟出对仗妙句。或路上、或梦中、或餐前,此中滋味,无以形容。
        
        注:原来得来全不费功夫,还是要费这么多功夫。
        
        四十
        
        想前人未想;道前人未道;对前人未对。
        
        注:能独僻蹊径却又不走邪道,难了,但只要勇于尝试,都是好的。
        
        四十一
        
        意境运用之随心所欲,难似翻高山大川。山有多高,意方能多高。
        
        注:表达水平有时与涉世能力是成正比的。
        
        四十二
        
        对联与摄影同宗,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表现。
        
        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四十三
        
        禅话云:“死水不养龙”、“不参死句”。颇合对联之真义。
        
        注:禅师云:时刻保持一活泼泼的自由心境,不为古为缚,不泥古亦不骂古。
        
        四十四
        
        得“意”方能忘“形”,不巧的是学联时常相反。
        
        注:得意忘形是艺术欣赏至高境界,但我们常常得形忘意了,所以要时刻警惕着。
        
        四十五
        
        还朴归真之境界。初学时天生掌握但不能运用,饱学时欲加运用却失了掌握。
        
        注:先天之境,正所谓人有宝而不知宝,知宝却再不可得,令人叹息。
      


      7楼2007-04-04 16: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