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公交吧 关注:19,882贴子:659,422
  • 4回复贴,共1

杨表哥被摘掉再次拷问制度反腐 这就是制度无语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杨表哥被摘掉再次拷问制度反腐
2012年09月22日04:08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如何让后人哀之鉴之,让杨表哥之类的剧情,不再成为热点新闻?还得回到制度反腐的原点。
  “表哥”——陕西安监局长杨达才终于没能经受考验,像他戴的名表一样炫目地倒下了。昨天从陕西省纪委传来消息,杨达才存在严重违纪问题,已被撤职。消息传来,舆论一片振奋,尤其是“牵挂”杨达才多日的网友们。
  这样的结果,在很多人意料之中。2008年底,房产局长周久耕因天价烟被网友围观并最终落马时,人们惊叹于一根香烟点燃的反腐能量。今天,同样是沿着网友爆料、舆论发酵、纪委介入、东窗事发的路径,“一个微笑”终结了一个局长的政治生命。
  两个局长的倒掉,有相似的剧情,也有同样的偶然性。周久耕入狱时,就有评论冷静地指出,网络监督固然威力不小,但如果没有反腐制度的常态化约束,这样的曝光难免挂一漏万。这次杨表哥的倒掉,也是“意外收获”,没有车祸现场露“笑脸”的强烈刺激,没有“花总”等网友给力提供专业支持,当初溅起的一个新闻浪花,恐怕很难掀起轩然大波。
  一段时间以来,“意外”成了发现问题官员的一个重要途径,除了两位局长因“露富”露出来,还有小偷偷出来的,“小三”曝出来的,拆房拆出来的,扔垃圾扔出来的,甚至有不懂微博“开房”开出来的。“意外”的一击即中,与官员的长期“潜伏”,折射出监督制度的局部休眠。
  杨表哥的暴露很有躺着中枪的意味,这种黑色运气,在一些官员看来,是时运不济、流年不利,而不是伸手必被捉的从政警示,更不是对制度的敬畏与遵守。2009年,周久耕锒铛入狱时,杨表哥正在怡然自得地欣赏他的新名表,更多的官员也只是把好烟换了普通烟盒照常抽。正如今天杨表哥事发,一些官员的最大改变是,在面对传媒前把手表摘下来。
  这种情节的复制性,让人想起唐朝杜牧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恰恰说明网络反腐效果之有限。这种效果的存在,甚至反而提醒一些官员提升反监督能力、反“人肉”手段,让人哭笑不得。
  如何让后人哀之鉴之,让杨表哥之类的剧情,不再成为热点新闻?还得回到制度反腐的原点,把民众的参与力量吸收进来,把官员财产公开等关键措施落到实处,切实约束和制约权力,使问题官员不再获得制度内生存的侥幸。
  相关报道见今天16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李力言
(来源:京华时报)延伸阅读:


1楼2012-09-22 09:10回复


    2楼2012-09-22 22:07
    回复


      3楼2012-09-22 23:43
      回复


        IP属地:山东4楼2012-09-22 23:44
        回复
          1600万


          6楼2012-09-25 1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