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qxxx吧 关注:7贴子:11
  • 0回复贴,共1

真正的儒者从不是庄子批判的,庄子只说过享受生活而非不上路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庄子拜见鲁哀公。鲁哀公说:“鲁国多儒士,很少有信仰先生道学的人。”庄子说:“鲁国很少儒士。”鲁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着儒士的服装,怎么说儒士很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儒士戴圆帽的知晓天时;穿着方鞋的,熟悉地形;佩带用五色丝绳系着玉玦的,遇事能决断。君子身怀那种学问和本事的,不一定要穿儒士的服装;穿上儒士服装的人,不一定会具有那种学问和本事。你如果认为一定不是这样,何不在国中号令:‘没有儒士的学问和本事而又穿着儒士服装的人,定处以死罪!’”于是哀公号令五天,鲁国国中差不多没有敢再穿儒士服装的人,只有一个男子穿着儒士服装站立于朝门之外。鲁哀公立即召他进来以国事征询他的意见,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都能做出回答。庄子说:“鲁国这么大而儒者只有一人呀,怎么能说是很多呢?”
——《庄子·田子方》
庄子平常也穿儒服,《说剑》提及这一点,这大概是当时读书人的习惯。不过,庄子对于服装与实质的关系,似乎特别重视。
庄子要与哀公对话,揭穿儒者在服装与实质之间的落差。正如今天很多人拥有博士及教授的头衔,但是他们也有相称的才学吗?幸好鲁国还有一位真正的儒者,你问他国家大小事情,他可以“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对于这样的儒者,无疑是肯定及嘉许的。
不过,庄子毕竟是道家人物,对儒家向来不吝于批判。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子写书“以诋訿孔子之徒”,而最直接、最犀利的,莫过于《庄子·外物》所载“儒者盗墓”的故事,其文如后:
儒者盗墓时,也会用到《诗》与《礼》。大儒生传话下来说:“太阳已经出来了,事情进行得如何?”小儒生说:“裙子与上衣尚未脱下,口里还含着一颗珠子。”大儒生说:“《诗》上早就写着:‘青青的麦穂,生长在山坡上。生前不布施给人,死后又何必含珠!’抓着他的鬓发,按着他的胡须,你用铁锤敲他的下巴,慢慢拨开他的两颊,不要碰坏了口中的珠子。”
这段文字讽刺儒者,可为辛辣之至。大儒生与小儒生的对话,简直是在唱诗,原文为:“东方作矣,事之若何?”“未解裙襦,口中有珠”。接着就真的引用逸诗,意在炫耀其博学。并且,小儒生奉命盗墓,不正符合“有事弟子服其劳”,而合乎礼的要求吗?在此,儒者被比拟为盗墓者,表示他们是靠古人遗物来维生;一面进行勾当,一面还引用诗文,可见其心态偏颇至极。庄子所批判的,也许确有其事,但是这显然不是儒者应有的作为。
庄子对儒家这个学派固然颇有意见,但是他对孔子仍表示相当的尊重。《庄子·寓言》有一段对话,可以参考。当惠子说:“孔子是勤于立志、擅用智巧的人吧?”庄子竟然为孔子辩护,并且说:
“孔子已经放弃这些了,他不是说过了吗?孔子说:‘人从自然禀受本性,含藏灵气降生于世,即使发声合乎韵律,说话合乎法度,面对利与义时可以分辨好恶是非,也只能让人口服而已。要让众人心服而不能违逆,才可以立刻使天下自然安定。’算了吧,算了吧!我还比不上他呢!”
能从庄子口中,听到他说:“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而所不得及的是孔子,这实在让人深感惊讶。事实上,庄子是藉孔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孔子真的说过如此高妙的言论。不过,庄子至少不会否定孔子的努力与用心啊!儒家成为显学之后,后代弟子的素质难免参差不齐,甚至有日趋堕落的情况。庄子的严厉批判,与其说是反对儒家的主张,不如说是不耻那些欺世盗名之辈的胡作非为。只要是真正的儒者,又有谁可以对他任意臧否呢?


1楼2012-09-15 22:2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