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学还有十多天的时间,石城县洋地中小学的校园依然冷清。但年逾六旬的吕光忠老师早已开始忙碌,拔草、清水沟、检修屋顶……开学了,展现在师生面前的,是已被他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校园。吕光忠今年已经61岁,去年按规定办理了退休手续。但因为学校缺老师,他又被返聘回来代课。算起来,这位19岁离开上海到石城插队的青年,已经在这个群山阻隔的山村里呆了整整42年,在这个山村任教达40年。从繁华的大上海到偏僻的小山村,从风华正茂的城市少年到满头白发的山村教师,吕光忠将人生最宝贵、最美好的40余年献给了山区,献给了山里的孩子,也收获了人生的累累果实:他先后荣获江西省“师德标兵”等荣誉。
一生坚守 一世执著
石城县横江镇洋地管理区地处武夷山南麓,江西瑞金市、石城县和福建宁化两省三县(市)的交界处,江西人的母亲河赣江就发源于此,是石城最偏远的地方。村民介绍说,在旅游公路修通之前,通往洋地只有一条土路,在群山、溪谷、悬崖峭壁间蜿蜒穿行,弯急、坡陡,路面坑洼、狭窄。夏季,暴雨引起的山洪常会冲毁路基、桥梁。到了冬季,路旁的大树又常被冰雪压断,倒在路上阻断通行。恶劣的自然条件,极为不便的交通,带给洋地的是贫穷与落后。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村民,却常常遭遇没有老师愿来任教的尴尬。2010年,一名南昌的女孩通过全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来到洋地中小学任教,只上了不到一星期的课,便辞职不干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无比偏远、艰苦的地方,吕光忠却无怨无悔地呆了40余年。
上个世纪60年代末,19岁的吕光忠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浪潮中,从上海来到了石城县洋地公社石溪大队牛皮形村插队落户。两年后,他到石溪小学当上了“赤脚老师”。每天早上5点半开始,他带着牛皮形村的十几个孩子,走几公里山路去上课。上午放学后,他先为学生热好从自家带的饭菜,再自己做饭吃。晚饭过后,才能伏在昏暗的油灯下备课、改作业。有时,他还要组织学生上山砍柴,供学校生火热饭。
1979年,“知青返城风”吹遍全国,与他一同下放的知青,都毫不犹豫地回到了上海。吕光忠的父亲是一家研究所的工程师,三番五次来信、来电催促吕光忠早日回到上海,并打算亲自帮吕光忠辅导功课,帮吕光忠准备高考。去与留,成为吕光忠必须做出的选择。他在上海长大,那儿有他的青春梦想,有他的亲朋好友,上海的生活水平也是这个小山村无法比拟的。他初高中的文化底子好,稍加努力考个大学也不是问题。大学毕业后,肯定会有一条闪亮的人生路。但他想到那些淳朴山民,想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毅然打消了返城的念头。
不久,县城一家国企看上了他的好文笔,想调他去厂里当宣传科副科长,也被吕光忠婉言谢绝。他说:“山里的孩子需要我,我走不开。”
一根教鞭 播撒希望
“留下来,是我的责任;教得好,要靠我的本事。”吕光忠深知自己没有受过师范教育,要教好学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此,他向师范毕业的同事借来了整套的教材,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学习,刻苦钻研教材、教法。短短几年,他的学习笔记便堆满了一个抽屉,他也随之成为学校的教学能手,成了学生最喜欢的教师。他摸索出数学教学语文化、数学教学整体化、分段填补的教学方法,给山区教育带来了显著成效。山村小学由于学生少,老师自然也少,不得不进行复式教学。复式教学班的学生和普通教学班的学生相比,老师直接讲授和指导的时间少了一半。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吕光忠总是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对教学过程的时间控制精确到分,每堂课都上得十分紧凑。他还常常利用课外时间、双休日,免费给学生补课。他说:“山里的孩子可怜,学习条件差、时间少。如果老师不把这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好,他们永远赶不上山外的孩子。”
梅花香自苦寒来。由于辛勤努力、方法得当,他任教的语文、数学多次在全县统考中获得第一名。1979年,他任教的一个班有6人考取了中师,而当时该县每年中师录取名额也就四五十人,往往要中考成绩在全县排名60名以前的才有机会录取,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一片爱心 温暖山乡
40年来,吕光忠把所有的爱和心血,都倾注给了山里的孩子和学校。
爱生如子。洋地山高路险,暴雨、山洪、冰雪灾害时有发生,很容易危及学生的安全。吕光忠每带一个班,第一件事就是到每个孩子家中家访,将孩子上学须经过的路段探得一清二楚,将安全隐患点默默记下。遇上暴雨或冰雪天气,他便早早起床,到最容易发生险情的路段接孩子们上学。几十年来,他自己都记不清背着孩子爬过多少陡坡,踩过多少木桥,淌过多少溪流。
山里的“留守儿童”多,吕光忠不光关心他们的学习,还不时到孩子家中看看,过问他们的饮食起居。
爱校如家。在洋地中小学任副校长时,为了给学校节省经费,学校的门窗、桌椅坏了,他动手修葺;厕所堵了,他动手疏通。撤点并校时,洋地中小学学生数量骤增,急需土地兴建教学楼,吕光忠主动拆了自己在学校旁的房子,把地腾出来。
很多人不理解吕光忠,说他丢了回上海的好日子不过,在大山里呆了一辈子,如今却下无寸地上无片瓦。但吕光忠却无怨无悔。
链接: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2-09/06/content_196816.htm
一生坚守 一世执著
石城县横江镇洋地管理区地处武夷山南麓,江西瑞金市、石城县和福建宁化两省三县(市)的交界处,江西人的母亲河赣江就发源于此,是石城最偏远的地方。村民介绍说,在旅游公路修通之前,通往洋地只有一条土路,在群山、溪谷、悬崖峭壁间蜿蜒穿行,弯急、坡陡,路面坑洼、狭窄。夏季,暴雨引起的山洪常会冲毁路基、桥梁。到了冬季,路旁的大树又常被冰雪压断,倒在路上阻断通行。恶劣的自然条件,极为不便的交通,带给洋地的是贫穷与落后。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村民,却常常遭遇没有老师愿来任教的尴尬。2010年,一名南昌的女孩通过全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来到洋地中小学任教,只上了不到一星期的课,便辞职不干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无比偏远、艰苦的地方,吕光忠却无怨无悔地呆了40余年。
上个世纪60年代末,19岁的吕光忠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浪潮中,从上海来到了石城县洋地公社石溪大队牛皮形村插队落户。两年后,他到石溪小学当上了“赤脚老师”。每天早上5点半开始,他带着牛皮形村的十几个孩子,走几公里山路去上课。上午放学后,他先为学生热好从自家带的饭菜,再自己做饭吃。晚饭过后,才能伏在昏暗的油灯下备课、改作业。有时,他还要组织学生上山砍柴,供学校生火热饭。
1979年,“知青返城风”吹遍全国,与他一同下放的知青,都毫不犹豫地回到了上海。吕光忠的父亲是一家研究所的工程师,三番五次来信、来电催促吕光忠早日回到上海,并打算亲自帮吕光忠辅导功课,帮吕光忠准备高考。去与留,成为吕光忠必须做出的选择。他在上海长大,那儿有他的青春梦想,有他的亲朋好友,上海的生活水平也是这个小山村无法比拟的。他初高中的文化底子好,稍加努力考个大学也不是问题。大学毕业后,肯定会有一条闪亮的人生路。但他想到那些淳朴山民,想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毅然打消了返城的念头。
不久,县城一家国企看上了他的好文笔,想调他去厂里当宣传科副科长,也被吕光忠婉言谢绝。他说:“山里的孩子需要我,我走不开。”
一根教鞭 播撒希望
“留下来,是我的责任;教得好,要靠我的本事。”吕光忠深知自己没有受过师范教育,要教好学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此,他向师范毕业的同事借来了整套的教材,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学习,刻苦钻研教材、教法。短短几年,他的学习笔记便堆满了一个抽屉,他也随之成为学校的教学能手,成了学生最喜欢的教师。他摸索出数学教学语文化、数学教学整体化、分段填补的教学方法,给山区教育带来了显著成效。山村小学由于学生少,老师自然也少,不得不进行复式教学。复式教学班的学生和普通教学班的学生相比,老师直接讲授和指导的时间少了一半。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吕光忠总是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对教学过程的时间控制精确到分,每堂课都上得十分紧凑。他还常常利用课外时间、双休日,免费给学生补课。他说:“山里的孩子可怜,学习条件差、时间少。如果老师不把这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好,他们永远赶不上山外的孩子。”
梅花香自苦寒来。由于辛勤努力、方法得当,他任教的语文、数学多次在全县统考中获得第一名。1979年,他任教的一个班有6人考取了中师,而当时该县每年中师录取名额也就四五十人,往往要中考成绩在全县排名60名以前的才有机会录取,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一片爱心 温暖山乡
40年来,吕光忠把所有的爱和心血,都倾注给了山里的孩子和学校。
爱生如子。洋地山高路险,暴雨、山洪、冰雪灾害时有发生,很容易危及学生的安全。吕光忠每带一个班,第一件事就是到每个孩子家中家访,将孩子上学须经过的路段探得一清二楚,将安全隐患点默默记下。遇上暴雨或冰雪天气,他便早早起床,到最容易发生险情的路段接孩子们上学。几十年来,他自己都记不清背着孩子爬过多少陡坡,踩过多少木桥,淌过多少溪流。
山里的“留守儿童”多,吕光忠不光关心他们的学习,还不时到孩子家中看看,过问他们的饮食起居。
爱校如家。在洋地中小学任副校长时,为了给学校节省经费,学校的门窗、桌椅坏了,他动手修葺;厕所堵了,他动手疏通。撤点并校时,洋地中小学学生数量骤增,急需土地兴建教学楼,吕光忠主动拆了自己在学校旁的房子,把地腾出来。
很多人不理解吕光忠,说他丢了回上海的好日子不过,在大山里呆了一辈子,如今却下无寸地上无片瓦。但吕光忠却无怨无悔。
链接: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2-09/06/content_196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