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陶渊明的饮酒唱诗(上)——逍遥公子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在今人眼里,陶渊明是一个著名的田园诗人。不过在古代人看来,陶渊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咏酒诗人。道理很简单,陶诗几乎“篇篇有酒”。在今存的百二十余首陶诗里,描写田园风光、劳动的,只有十来首;而咏酒的,却有六十多首,占一半还多,其中《饮酒》组诗就有二十首!陶渊明为什么要那么醉心于吟酒?第一个给他编集子的梁朝昭明太子说了一句知心话:“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陶渊明集·序》)意说陶渊明托酒言志,以示人生醒醉。所谓“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者是也。
大凡改朝换代的时期,总是险恶多端、奸佞丛生。陶渊明活了六十多岁(公元367?----427年),有五十余年是在东晋度过的,入刘宋不到十年就病故了(晋灭于420年)。所以他“有幸”看到了夺权篡位者的种种丑恶伎俩,看到了世态炎凉、人情曲折的种种变故。这对于敏感而正直的诗人来说,不可能做到心如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的。相反,从他出仕那天起,便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和悲哀,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借酒来浇胸中的块垒。
陶渊明喝酒的名气是很大的。他曾以调侃、自嘲的笔调写过一篇叫《五柳先生传》的自传,其中便谈到自己是这样好酒的: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有人)置酒招之。造(到)饮
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不以为意)去留。
一定是因为他好饮成性,远近闻名,所以才有人时常请他赴宴的。至于是不是像醉龙蔡邕那样经常醉卧街头,不得而知。不过推想起来,必定是常有的事。他的朋友颜延之在他死后的诔文里说:“(渊明)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几百年后欧阳修还记得他是“爱酒又爱闲”的人。酒名借着诗名,越传越神,陶渊明便在后人的心目中飘逸起来了。白居易说陶诗“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宋人陈舜俞《庐山记》又记载了一则民间传说,说庐山栗里两山间有块巨石嵌在其中,很平坦,能坐下十几个人,加上坐石上抬头即可仰视落自崇崖高岭的悬瀑,确是一个壮观奇景的好去处。因为陶渊明常在此“自放以酒,故名醉石”。于是陶渊明似乎成了酒仙,谁也不知道他的本来面目了。
其实,陶渊明并不是天生就那么好酒成性的。他正式开始“酣饮赋诗,以乐其志”的时间,大约是在39岁以后。据考,他那著名的20首《饮酒》诗,是写于39岁那年(403年)秋冬。这一年八月,恒玄自称相国、楚王;十二月初,恒玄篡位野心实现,改晋称楚,贬晋安帝为平固王,迁之于陶渊明的故乡江州寻阳县。陶渊明对这个恒玄是太熟悉不过了。他在其手下曾干了近3年(35—37岁)的镇军参军(军事参谋),对恒玄的篡晋野心早有察觉。现在他干出了这等令天下非之的丑事,陶渊明能不愤懑于怀吗?于是,又是饮酒抒愤,又是赋诗泄忧,诗酒相济,成就了《饮酒》绝唱。诗序说: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欢,顾影独尽。 忽
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伦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闲居寡欢,长夜难尽,当喻时黑暗;无夕不欢,顾影独尽,盖胸中有一段积郁不得排泄;题数句自娱,以为欢笑,似为无可奈何之自嘲、自慰。陶渊明觉得自己像一只失群的孤鸟,无枝可依,悲鸣不已: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急啼)思清晨,远去何所依?
因植孤生松,敛翮(整翅)遥来归
……
——《饮酒》诗其四
这日暮无着、清晨无去、夜夜心悲的境界,岂不正是阮籍“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境的再现!于是,陶渊明开始“痛饮酒,熟读《离骚》”了: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问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同流合污),愿君鼓其泥(扰浑水)。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诣。
纡舆(喻出仕)诚可学,违己岂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饮酒》诗其九
有客常同止(行止),趣舍邈(远)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领会、理解)。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较似聪明)。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柄。
——《饮酒》诗其十三
一起饮酒可以,让我违心屈志去同流合污于浊世,万万不可;虽是同行共饮,然而志趣却相去甚远,长醉者自长醉,常醒者自常醒,我说我的醉话,你说你的醉言,相视一笑,到底谁是真醉,谁是真醒?“日没烛当柄”乃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继续,都是愤而心死的无奈痛语。这话骨子里乃是屈原回答渔父的两句傲语: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楚辞·渔父》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在今人眼里,陶渊明是一个著名的田园诗人。不过在古代人看来,陶渊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咏酒诗人。道理很简单,陶诗几乎“篇篇有酒”。在今存的百二十余首陶诗里,描写田园风光、劳动的,只有十来首;而咏酒的,却有六十多首,占一半还多,其中《饮酒》组诗就有二十首!陶渊明为什么要那么醉心于吟酒?第一个给他编集子的梁朝昭明太子说了一句知心话:“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陶渊明集·序》)意说陶渊明托酒言志,以示人生醒醉。所谓“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者是也。
大凡改朝换代的时期,总是险恶多端、奸佞丛生。陶渊明活了六十多岁(公元367?----427年),有五十余年是在东晋度过的,入刘宋不到十年就病故了(晋灭于420年)。所以他“有幸”看到了夺权篡位者的种种丑恶伎俩,看到了世态炎凉、人情曲折的种种变故。这对于敏感而正直的诗人来说,不可能做到心如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的。相反,从他出仕那天起,便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和悲哀,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借酒来浇胸中的块垒。
陶渊明喝酒的名气是很大的。他曾以调侃、自嘲的笔调写过一篇叫《五柳先生传》的自传,其中便谈到自己是这样好酒的: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有人)置酒招之。造(到)饮
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不以为意)去留。
一定是因为他好饮成性,远近闻名,所以才有人时常请他赴宴的。至于是不是像醉龙蔡邕那样经常醉卧街头,不得而知。不过推想起来,必定是常有的事。他的朋友颜延之在他死后的诔文里说:“(渊明)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几百年后欧阳修还记得他是“爱酒又爱闲”的人。酒名借着诗名,越传越神,陶渊明便在后人的心目中飘逸起来了。白居易说陶诗“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宋人陈舜俞《庐山记》又记载了一则民间传说,说庐山栗里两山间有块巨石嵌在其中,很平坦,能坐下十几个人,加上坐石上抬头即可仰视落自崇崖高岭的悬瀑,确是一个壮观奇景的好去处。因为陶渊明常在此“自放以酒,故名醉石”。于是陶渊明似乎成了酒仙,谁也不知道他的本来面目了。
其实,陶渊明并不是天生就那么好酒成性的。他正式开始“酣饮赋诗,以乐其志”的时间,大约是在39岁以后。据考,他那著名的20首《饮酒》诗,是写于39岁那年(403年)秋冬。这一年八月,恒玄自称相国、楚王;十二月初,恒玄篡位野心实现,改晋称楚,贬晋安帝为平固王,迁之于陶渊明的故乡江州寻阳县。陶渊明对这个恒玄是太熟悉不过了。他在其手下曾干了近3年(35—37岁)的镇军参军(军事参谋),对恒玄的篡晋野心早有察觉。现在他干出了这等令天下非之的丑事,陶渊明能不愤懑于怀吗?于是,又是饮酒抒愤,又是赋诗泄忧,诗酒相济,成就了《饮酒》绝唱。诗序说: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欢,顾影独尽。 忽
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伦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闲居寡欢,长夜难尽,当喻时黑暗;无夕不欢,顾影独尽,盖胸中有一段积郁不得排泄;题数句自娱,以为欢笑,似为无可奈何之自嘲、自慰。陶渊明觉得自己像一只失群的孤鸟,无枝可依,悲鸣不已: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急啼)思清晨,远去何所依?
因植孤生松,敛翮(整翅)遥来归
……
——《饮酒》诗其四
这日暮无着、清晨无去、夜夜心悲的境界,岂不正是阮籍“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境的再现!于是,陶渊明开始“痛饮酒,熟读《离骚》”了: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问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同流合污),愿君鼓其泥(扰浑水)。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诣。
纡舆(喻出仕)诚可学,违己岂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饮酒》诗其九
有客常同止(行止),趣舍邈(远)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领会、理解)。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较似聪明)。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柄。
——《饮酒》诗其十三
一起饮酒可以,让我违心屈志去同流合污于浊世,万万不可;虽是同行共饮,然而志趣却相去甚远,长醉者自长醉,常醒者自常醒,我说我的醉话,你说你的醉言,相视一笑,到底谁是真醉,谁是真醒?“日没烛当柄”乃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继续,都是愤而心死的无奈痛语。这话骨子里乃是屈原回答渔父的两句傲语: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楚辞·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