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荡的影子吧 关注:10贴子:1,469
  • 2回复贴,共1

周易批判: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扬振宁炮轰易经,周易简直是反科学【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得主扬振宁炮轰易经--周易是玄学,更非科学,简直是反科学,危害中国2000年迷信元凶之一,阻碍中国科学诞生。
http://post.baidu.com/f?kz=31614007
《易经》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思维只有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进一步使得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
  发展近代科学,一定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
《易经》不易。作为“六经之首”,它在产生后3000多年,还被学者“指责”为近代科学不能在中国诞生的罪魁之一。
  当然,更多的人会对这种“指责”进行反驳,试图为《易经》平反。
  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振宁的论点立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争论的中心论点扯出了一个老话题——李约瑟难题,即: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有着先进文明的中国萌芽。
  正如杨振宁自己所说的,加入讨论的人们大多数对他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但他的观点并没有被压倒,一小部分支持他观点的人士也显示出力量。杨振宁认为,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持有他的这一观点,但他们中很多人都迫于学界压力,不敢公开宣称自己的观点。
  争论的高潮出现在2004年10月23日。这一天,由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和《科技中国》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董光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陈方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等知名人士参加了这次论坛,并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尽管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在论坛上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显然没有为这一争论划上句号。
  杨振宁:“天人合一”和推演法的欠缺阻碍科学诞生
  杨振宁在他的报告中没有明确提出“李约瑟难题”这一概念,但他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放在他论题的首位。
  杨振宁把原因归结为五点: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杨振宁认为,其中第四点和第五两点跟《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可置疑,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杨振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
  至于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杨振宁引用明朝末年大臣兼大学者徐光启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徐光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翻译了前六章)。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直至牛顿科学思想的形成。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杨振宁在报告中说。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徐光启的翻译本存世近300年,在中国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影响。杨振宁认为,这显然跟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不容易接受推演逻辑有关。
  另外就是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这种思想“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而“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IP属地:福建1楼2012-09-08 20:19回复
    晶报讯刚刚在北京结束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向《易经》“开火”,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振宁在演讲中说:“很多人曾讨论过近代科学为何没在中国萌生,我觉得和《易经》有很大关系。”杨振宁认为,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近代科学是把归纳法和推演法结合起来而发展的,推演法对于近代科学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中华文化的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但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
    杨振宁认为在中华文化里,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易经》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也就是说,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
    杨振宁最后表示,他并非是想攻击中国的传统哲学,因为天人合一的内涵不止是内外一理,而是远超过内外一理。从天人合一产生的观念是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传统思维与社会的影响,比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影响还要重要。
    著名的易学专家山东大学哲学系刘大钧教授认为,杨先生的演讲“有很多常识性错误”。比如,杨先生说周易只有归纳,而没有推演。可是众所周知,周易是最早的一部算卦的书,算卦的方法就是靠推演,举一反三,怎么能说没有推演呢?另一个国内易学界泰斗级的人物认为,杨振宁的演讲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出发点令人欣赏,但是其中牵扯到《易经》的有些地方的确值得商榷。
    中山大学哲学教授袁伟时日前撰文指出:“在这次论坛上,杨振宁先生分析《易经》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化、学术发展的危害,显示了一个大师令人景仰的风度,可惜,这样的反思尚属凤毛麟角。”


    IP属地:福建5楼2012-09-08 20:2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和李政道也成为最早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记者:杨先生,您说过您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一个看法,不如人的看法。
        杨振宁:你如果看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献,你就会了解到,那时中国的科学是多么落后。我想在20世纪初,中国念过初等微积分的人恐怕不到十个人。所以你可以想象,在那种落后的情形下,一些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有多强的自卑感。1957年李政道和我得到诺贝尔奖,全世界的华人都非常高兴,我就讲了刚才那番话。对,这也是我现在的决定,我指出了《易经》的致命伤。
        2004年9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杨振宁做了一篇名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指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次报告引起了海内外华人圈的强烈反响。
        记者:《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作?
        杨振宁:是。
        记者:那么杨先生为何对《易经》开炮?
        杨振宁:因为我那个文章叫做《易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你如果看我那篇文章,其中80%是讲影响非常之大,所以那篇文章变得非常有名。
        记者:这个演讲是你长期研究必然的结果,还是说是种冲动?
        杨振宁:在这方面我去看了一些书,去想了一下,我看出来一个别人从前不大注意的道理,从《易经》开始就已经没有推演法了,还认为归纳法是唯一的思维的方法。如果说我有什么**性见解,就是我指出了它的致命伤。这是他们不喜欢的。为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而流泪。
        加入美国籍的杨振宁始终无法忘记自己的祖国。1971年,杨振宁回到阔别26年的祖国进行访问,当时,中美关系尚未完全解冻,作为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华裔知名学者,杨振宁为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起到了极大作用。
        记者:那次回国顺利吗?
        杨振宁:还顺利,先是我写信给我父亲,说我想回来,我父亲写了一个报告给国务院,后来打了一个电报给我说是中国欢迎你来。那一次也是我人生80多年的经历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就在这次回国的过程中,杨振宁亲自证实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确实是中国人独立完成,而且,这项伟大工程的带头人正是自己的好朋友邓稼先,得到这一确切消息时,杨振宁竟一时泪流满面,激动不已。
        记者:您当时离席了,您去了洗手间。
        杨振宁:是。我想我父亲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跟我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于当初中国的落后,当初中国被人歧视,有今天的年轻人所没有的感受。在这个情形之下,了解到中国人也可以自己制造出来最尖端的重要武器,这是灵魂深处的一个震荡,我感情上冲动不是当时能够自己控制住的。
      


      IP属地:福建6楼2012-09-08 20: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