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涛声依旧到枫桥夜泊 2010-7-16

一.从南通登上去九江的客轮,夕阳西下时分,倚舷面对遥遥远去的长江若有所思。“伫倚危楼风细细……,无言谁会凭栏意。”对马啼猿啸,落木无边,轻舟一日,孤帆远影,江水空流,以至于人与河流的联想都有点忧伤的做作而不着边际。
这样的旅途尽管有点孤独感,但我还是不厌……
“月落乌啼,不知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忽然间,轮船广播里飘来一首很有磁性的歌曲。乐曲的旋律和歌词的意境,与当时的那情那景是如此的吻合,使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陶醉,有时是一种情景交融,意趣相谐的契合。
一周后回到老家小镇,街上所有唱片店里把“这首由钟声重新诠释的流行歌曲”简直唱得如醉如狂。街上行人口里哼出的、卡拉OK里飘出的也是同一个旋律——《涛声依旧》。
那只是还没有淡出记忆的前尘往事而已。
我本无多音乐细胞,可对这首《涛声依旧》却有着一种独有的不易割舍的情愫。除了对歌曲旋律的迷恋外,还叹服词作者在传达浪漫而伤感的怀旧主题的同时,以 低沉凄婉而又清新活泼的审美情趣,把握了张继那颗“含愁不眠”的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真正做到了诗歌和音乐的和谐统一。
于是,我也便媚眼于张继的《枫桥夜泊》,更神往于那枫桥畔的寒山古寺。

二.经受了千年风霜的狞厉,古运河畔的涛声依旧?枫桥的渔火依然?寒山寺的钟声依然?
寺以山名,景因诗传,这是我对寒山寺的一贯 感觉。自张继听到那夜半钟声之后,千百年来,人们大多知道枫桥边上的那一丁点渔火,那一声凄婉而又清丽的钟声和那座千年古刹。但我平生未去过寒山寺,也无 意把寒山这位诗僧与寒山寺作类似于王羲之与兰亭、杜子美与草堂般的联想,感觉中苏州的古运河边有一座寒山,山上有座寺而寺因山名而已。因此,当眼前即为寒山寺时我又生疑云:寒山寺怎么有寺无山呢?
循着寒山别院流淌出的古筝古韵,我终于步入了枫桥,走进这座千年古刹。
奔寒山寺而来,为的是感受那钟声诗韵的意境,这种感受应交给一个“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夜晚才是。虽钟声诵经声古运河的涛声依然,但在这人迹熙攘的大白 枫桥!作为姑苏的交通要道,是古运河的涛声孕育了它的繁华,是张继落榜后的那一次夜泊给它带来的体面,是寒山寺的钟声撼动了它长盛不衰的生命活力。现 在,枫桥苑里记述着自隋唐以来枫桥的历史沿革,艺术地再现了明末清初姑苏城外枫桥一带的繁荣景象和民俗风情以及漕运的历史文化。“惟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 雨过枫桥”,“正是思家起头夜,远钟孤棹宿枫桥”。千百年来,风也萧萧雨也潇潇,枫桥承载着多少文人商贾的人生体味呢?
张继的塑像斜 躺在枫桥苑的庭院里,他似乎弃“愁”而从容地书写中举入仕后的得意,或许陶醉在《涛声依旧》的旋律里。但无论如何张继是幸运的。考场的失意,仕途的不顺畅 并没有使他沉默无语,三年后,不知是寒山寺的钟声驱遣了他的烦恼,还是“读书、中举、做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通道”给他的感悟,他在满怀旅愁中重塑了自我,然后走上了仕路,在中唐的历史上或轻或重地写下了一笔。一千多年过去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那一次夜泊,会使他和他的诗名垂千古,远播海外,使寒山寺的香火熊熊千年而不绝,使枫桥“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天里,如何能感受到夜半钟的清寒韵致和那份悠远的愁眠呢?

三.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因唐时诗僧寒山子别浙江天台山国清寺而来此住持,故改塔院为寒山寺。一千五百年来,逝去的是时间,不逝的是寒山寺 渊远而深厚的宗教历史文化。“呈长方形,四周涪垣峻起,山门向西”,临河而建,在大运河日益繁忙的隋唐时期,人们奉行的是“便于商贾船民信徒乘船朝拜、崇 敬向往西天佛国”的人本、宗教理念。寒山和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乎?”“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 他”这段充满禅理的对话,千载之下,仍耐人寻味。与张继及与《枫桥夜泊》诗意有关的诸多诗词碑刻,是寒山特有的一张名片,张扬着人们的一种审美意趣。大雄 宝殿、枫江楼、钟楼、碑廊、偏殿、藏经楼、图书馆错落有致,幽径逶迤,小桥流水,假山异石,整个古寺的建筑结构、布局,严谨对称中稳现变化,肃穆庄重中透 出一股古典园林般的艺术灵动和浪漫韵味。
寒山寺的钟声也别有意韵,不但承载着宗教的神性功用,同时也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历史内涵。当那 一声梵音飘出古寺山门的时候,于落榜后的张继听来,无疑是孤冷和悲凉的,使他本已寂寥的心里浸染上一层淡淡的忧郁,在那条乌篷船上伤感无眠。如果是三年 后,张继在仕途上一路高歌重返枫桥的时候,他听到的钟声可能会是别样的悠扬和清丽。历史上许多文人步张继之后尘,夜泊枫桥,聆听寒山寺钟,都吟咏着关于钟 声的诗章,抒写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那具有穿透时空的钟声,不知除却了多少人心中的不快和
然而,岁月的长风已经轻吹了一千三百多年。“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物换音非,不免使一代 大儒康有为也生发感慨。今天,当寒山寺的钟声成为一个旅游项目的时候,人们也失去了对深沉、凝重、清丽的尊重,明显地在钟楼的入口处写着“五元钱撞三响” 的广告招牌,把钟声与金钱作了一笔小小的交易,使钟声在漫不经心中走向世俗。 烦恼,撩动了多少人的欢颜和 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