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494贴子:10,032,818
  • 0回复贴,共1

亦反亦正说贾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经常看到吧友们讨论贾政时有疑问:为何贾政被称为“假正”呢?对此问题本人亦有些兴趣,多年读书稍有心得。但本人玩红吧有两不喜:一不喜面红耳赤地论战,甚至恶语相加;二不喜在别人的帖子后面跟帖时长篇大论,喧宾夺主。故将本人的浅见单发一帖。
对“假正”存疑我以为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因为《红楼梦》的作者写作技巧造成的,第二是因为红楼中人物大多具有多重性,多面性。
在写作技巧方面,作者为这一人物开脸定性的文字,即正面描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说话办事也都是凛然正气,俨然一个儒家所倡导的刚正端方的君子形象。而反映贾政“假正”的内容全部隐藏在具体情节之中,需要稍稍花点功夫去找: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遍览全书,这个最喜读圣贤书的贾政周围哪有一个“直”、“谅”之益友,都是些“便辟”、“便佞”之徒:有着贪酷劣迹的、以卖法方式报答“恩公”的贾雨村;趋炎附势的门生傅式;门下的一群清客相公全是詹光(沾光)、单聘仁(善骗人)等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辈。这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儒者的交友之道吗?假儒。
贾雨村断了薛蟠的案子,“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贾雨村表功的书信可以轻描淡写,但凶犯现住在贾政家里,读者不必苛求他大义灭亲,但是作为姨爹对薛蟠不痛不痒地训诫两句还是应该的吧,而贾政那么刚正端方的朝廷大员,却对外甥的犯罪行径装聋作哑,甚至连自己的夫人都没有嘱咐两句,不知是碍于妻妹的面子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比如像薛宝钗所说“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贾政到底是真刚正还是假刚正?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众清客相公群丑一般表演,可笑之至的是众人走到稻香村时,贾政竟说出:“此处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三世为宦的贾政,正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归农”二字是何言也?有宝玉那句“不及‘有凤来仪’多矣”率真之言衬托,贾政的话太假,太假!
元妃省亲,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贾政虽然心酸,却含泪说出一大段冠冕堂皇之语(原文太长,而且我也懒得引它),虽碍君臣礼仪,但就不能稍微婉转隐晦地表达一点拳拳父爱?害得元春赶忙说“只以国事为重”云云,但仍不忘嘱咐“暇时保养”。父女行为两相对照,贾政,戏演过了,太假正经了。
四事总结出来就是:假正人君子、假刚正不阿、说假话、办假正经的事。
不过,《红楼梦》的作者刻画人物多是立体多面的,贾政的假正主要表现在他的社会形象上,在家中不失为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贾政的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机会登上龙虎榜,连试都没有试过,就像我们今天很多家长一样,把自己的终生缺憾转化成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这个公子哥对仕途经济深恶痛绝,老大不小了《孟子》才背了个开头,五经也只有《诗经》稍有心得,只在闲杂书上下功夫,贾政想起来就愤懑不已,但由于宝玉是贾母膝下的小玩物,种种不肖皆是老太太和王夫人惯的,为了满母亲之意,为了夫人中年只有一子依靠,尽管十分不甘,还是最终放弃了对宝玉举业的督促,为人子、为人夫者若此也当得一个好字了。再拿他对王夫人以及赵姨娘的态度,与贾赦对邢夫人和侍妾们的态度对比,贾政绝对算得上那个时代的丈夫楷模了。
说到贾政的父亲形象,由于下死手痛打宝玉,三十多年前有人在其面颊上刺黥“封建家长”,贾政因此就一直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今天我想重新斟酌一下宝玉挨打的情节,看看贾政痛打宝玉是否情有可悯,绝非翻案文章。
当忠顺王因与宝玉为了琪官争风吃醋,命长府官打上贾府大门时,从贾政的态度看,除了满腹狐疑、连忙赔小心之外,似乎总让人感到一丝丝的紧张惊慌,从“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这一点看,作者似乎在暗示贾府与忠顺王的关系绝不同于南、北王那样“世交”,早已结怨也未可知,多年浸淫官场处于政治漩涡中心的贾政,已感受到贾府实际上生活在“台风眼”中,貌似风平浪静艳阳高照月明星稀,四围却都是十二级的暴风雨,而少不更事的儿子宝玉得罪了忠顺王,转瞬间使得整个家族立于危墙之下,贾府的未来势如累卵。于是对宝玉大张笞挞。一方面固然因宝玉种种不肖的气愤之情,另一方面也许有做给外人看的意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马当活马医,看看还有没有机会挽狂澜于即倒。此次痛打宝玉之后,看遍全书,贾政对宝玉动辄厉声呵斥:“捶你肉,仔细你的皮”,但何曾真的捅过宝玉一个手指头,读着读着有一种另类父爱的感觉。
也许正是对世事难料的某种程度上的堪破,使得贾政后来渐渐地对并非读书种子的宝玉的举业放松了下来,反而逐渐地有几分欣赏儿子的歪才了,当七十八回宝玉做长篇古体诗《姽婳词》大骂朝廷时,是贾政为他亲笔录写的,不论从何种角度看这都不是等闲之事!从小说谋篇的角度看很可能埋下了父亲为儿子顶罪的伏笔,要真是那样也真不失为一个好父亲了。



1楼2012-09-06 22:5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