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打造什么样的课堂?课堂教学的灵魂是什么?“新课堂”的灵魂又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堂公开课,满意者称之为“学生配合得好”,不满意者称之为“学生没配合好”。所谓配合得好,是指学生跟着教师事先的设想走;没配合好,是指学生的思路离开了教师事先预设的轨道,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于是为了要上一节完美的公开课,教师常常要事先排练一番,告诉学生什么问题要怎么回答云云。上课时,教师一提问,学生便举起“手臂的森林”,教师如鱼得水,驾轻就熟,一环紧扣一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缺乏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声音、思考和灵魂。
课堂是学生们享受生命、享受成长的最好地方。作为师者,我们倡导的是“有灵魂”的课堂。“有灵魂”的课堂是促进意义学习的课堂;“有灵魂”的课堂是促进思想成长、生态的课堂;“有灵魂”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还教学以灵魂,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为之努力的。
一、灵魂课堂,德育为“抓手”
以德治国、德育为先。“德”这个古老而又年青的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所培育的学生应该是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时代呼唤新的德育,在新时期该怎样在学校这个教育的主渠道深入开展德育是摆在我们每一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抓住教育契机,渗透德育,使德育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心灵。我们要努力做到:1、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渗透德育;2、在自主探究中渗透德育;3、在角色互换中渗透德育。
学科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很多,如同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在课堂教学的沃土上,德育之花一定会开放的更艳丽。
二、灵魂课堂,学情是“探路”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中的教学行为应从对“教”的关注转向对“学”的关注,从对“学”的关注进一步转向对“人”的关注。也即不仅重视教,更应关注学;不仅重视学,更应关注人,更多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个性发展。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状,是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最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主张,这与我们今天的“学情理论”一脉相承。我们施教的对象——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情趣爱好。在学习中,更是有着“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教学必须关注、了解学情,尊重、适应学情,从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可能出发,调整或优化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实际需要出发,调整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调整教学的起点、坡度和速度;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出发,设计或调整自己的教法,使学生能适应新教法。
三、灵魂课堂,创新是“宗旨”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知识激增,信息猛涨的今天,任何人也不可能在校内学到“完备”的知识,更何况学过的知识还要发展和丰富。这就需要掌握“捕鱼”的方法,还要创造捕鱼的方法,而不仅是得到“鱼”。现代教学观向我们教师提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新,要让学生形成终身受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这样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需要创新。创新不仅是教育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源泉所在,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唯有创新性的教育才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生,而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则会反哺教育,为教育带来新鲜气息。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用心去体会,并让自己的心贴着学生的心走,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在心的沟通中得到很好的成长很好的收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当教师在课堂上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不断诞生精彩观念,宛如姹紫嫣红的鲜花在春天绽放一般,它就开始机遇教学的本质,体验教学的神圣。师者,抓住课堂教学的灵魂,就一定会让教育成为激发求知渴望的教育,让教育成为享受劳动欢乐的教育,让知识的殿堂不再让人望而却步,让欢歌笑语、春风阳光永远充满校园。
课改深处是改课,靓丽风景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