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了个皮吧 关注:58贴子:4,339
  • 13回复贴,共1

新贴,格言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能够有意图地活着,这就使他能够趋利避害,但是,“凡有生者,皆痛苦。”这个痛苦是生命的局限造成的,它也使人能够了解生命的本质。这个痛苦是人了解生命的光源
“因为生活与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古老的敌意”。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1楼2012-09-02 12:28回复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


    2楼2012-09-02 12:40
    回复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3楼2012-09-02 12:40
      回复
        若有趣菩萨乘善男子善女人等。适闻此法。不能生于如实深信。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修学故证彼菩提。非不修学而能得证。若不修习得菩提者。猫兔等类亦应证得无上菩提。何以故。不正行者。不能证得无上觉故。何以故。若不正行得菩提者。音声言说亦应证得无上菩提。作如是言。我当作佛我当作佛。以此证故。无边众生应成正觉。
        --------发现新的亮点。。。


        4楼2012-09-02 16:26
        回复
          净空法师教我们必须做到的五件事:
          1、《无量寿经》三千遍。一天读一遍,读十年。
          2、不动脑子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用嘴说话的时候,一句佛号念到底,能念多少念多少。念佛的时候,计数也好,想佛像也好,都可以,怎么摄心,怎么能够专注,你就怎么干。
          3、生活工作当中落实《弟子规》
          4、关键在于改过
          5、要给世人做好榜样
          


          6楼2012-09-26 21:25
          回复
            谓因杀生而感长寿。不与取者能得大富。行邪欲者感贞良妻。如是说者无有是处。言是处者有所摄受。谓杀生者能感短寿。不与取者能感贫穷。行邪欲者妻不贞良。如是说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无所摄受。谓离杀者能感短寿。离不与取能感贫穷。离于邪欲妻不贞良。如是说者无有是处。言是处者有所摄受。谓离杀者能感长寿。离不与取能感大富。离邪欲者感贞良妻。如是说者斯有是处。
              复次舍利子。如是一切善不善业道是处非处。今当略说显示其要。谓妄语者不感诽谤。无有是处。若能感者斯有是处。离妄语者能感诽谤。无有是处。不感诽谤斯有是处。离间语者若能感得不坏眷属。无有是处。不能感者斯有是处。远离间语感坏眷属。无有是处。感不坏眷属斯有是处。粗恶语者若得常闻可意之声。无有是处。闻不可意声斯有是处。离粗恶语闻不可意声。无有是处。若不闻者斯有是处。若怀绮语感说言教令他信受。无有是处。若不信受斯有是处。若离绮语所说言教令他不受。无有是处。若信受者斯有是处。又舍利子。若贪著者感财不散。无有是处。若感散失斯有是处。若离贪着感财散失。无有是处。若不能感斯有是处。若心瞋恚不趣地狱。无有是处。若有趣者斯有是处。若离瞋恚不生善趣。无有是处。若往生者斯有是处。若兴邪见受邪见因能得道者。无有是处。不能得道斯有是处。谓正见者受正见因不得圣道。无有是处。能得圣道斯有是处。


            8楼2012-10-02 22:27
            回复
              如其实有,必道理观察可得,五识所见,唯是现象,乃诸法之皮毛。即眼识现前所见一切器具,亦唯见其表面一层,其表面以内之物,即非眼识所得。何况真理,岂是五识之境?世人由无始名言虚妄分别熏习之力,见诸法从他生,然不见有自性因果之他生也。彼由见有他生故,遂执实有他生。
              


              9楼2012-10-03 15:38
              回复
                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此甘露不管谁饮用以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同理,听到这个法后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全部能清净。  在此世间中有一个寂静地方,有些人能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但在同一个地方,不少众生却经常饮用燃烧的铁水,感受无量的痛苦。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又比如我们家有三个人,虽然每个人的食物都相同,但各自显现的苦乐却不尽相同。有时候,某个人晚上做梦也吉祥,身体也健康,但另一个人则可能梦境不佳,身体也不适,心情也不愉快。所以即使我们大家生活在一起,也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


                10楼2012-10-21 14:04
                回复
                  父子至亲,歧(qí)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而遣悟宿世之事。自是阎浮众生,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误入险道。其险道中,多诸夜叉,及虎狼狮子,蚖(yuán)蛇蝮(fù)蝎。如是迷人,在险道中,须臾之间,即遭诸毒。有一知识,多解大术,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诸恶毒等。忽逢迷人,欲进险道。而语之言。咄(duō)哉男子。为何事故,而入此路。有何异术,能制诸毒。是迷路人,忽闻是语,方知险道,即便退步,求出此路。是善知识,提携接手,引出险道,免诸恶毒。至于好道,令得安乐。而


                  11楼2012-11-11 20:26
                  回复

                    宁生西方下下品,不做人间上上人。
                    一切交给阿弥陀佛去发落,我好好的念佛,阿弥陀佛如果要我今天舍报,我就今天往生;阿弥陀佛如果十年后来迎接我,我就十年后往生,这样你岂不是活的很自在。


                    12楼2012-11-25 22:11
                    收起回复
                      现代科学家经由亲自研究,已经认同并且接受这个有关物质世界的最终实相。然而,他们却没有解脱、开悟。基于好奇心,他们研究宇宙的本质,并运用聪明才智以及各种仪器证实他们的理论。相对地,佛陀的动机并非仅是好奇,而是为了寻得离苦之道。除了运用自己的心去探究真理之外,他没有使用其他的工具。他所发现的真理,不是运用聪明才智的结果,而是他亲身验证所得到的。这就是佛陀得以解脱的原因。
                      佛陀发现整个物质世界是由许多粒子所组成,巴利文称其为 kalapas(极微),“小得不可再分割的单位”。这些粒子以不断的变化,呈现出物质的基本特性:软硬的性质:(地)、黏着的性质(水)、和动的性质(风)。它们结合在一起,组成各种结构,似乎有某些恒常性,但事实上,都是由极其微小的“极微”组合面成,它们不断地生起又灭去。这就是物质的最终实相:波动或粒子的持续之流。而这就是每个人自称“我”的这个血肉之躯。


                      13楼2012-12-02 00:45
                      回复
                        “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 “生死涅盘, 犹如昨梦;菩提烦恼,等似空花。”
                        如来的无住涅盘 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中道也不住。空假中,三谛圆融,一心三观。大慈大悲,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为我佛世尊所独证。


                        16楼2013-10-01 16: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