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保权大哥,无论如何算是一种意外。
那时候我正在师范大学读四年级(开学才刚刚两个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一家报社聘去做了实习记者。开始的时候,我确实有点兴奋来着,春风得意马蹄疾嘛,尤其是看着校园里那些为找工作而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我觉得我与他们有点不同了,包括打量他们时那种略带“辛辣”的眼神,无缘无故的怜悯,以及心里那种莫名其妙的沧桑感,现在想想,真是可笑的很啊!
在报社的四个月里,我的梦醒了。在我们那儿,所有的记者(包括那些名记们)都没有底薪,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记者们每周开一次“报题会”,剩下的时间,都用来跑新闻了。报社大厦一层,当时有一圈“小人儿撒尿”的瓷质雕塑,据说是“文革”时期一位大师的作品,名字取得也好玩:赛尿。意思自然是很明显了——看谁有尿嘛!结果很不幸的是:我成了“没尿”的那一类(当然,不单是我,比我没尿的也还大有人在)。这四个月里,我每天奔波(用这个词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在那个陌生城市的边边角角,“寻找”和“制造”着那些所谓的新闻,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立无援,常常有那种“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悲凉之感,那时我心里就明白:这活儿我干不长!
一天晚上我采访回来,一个人疲惫地躺在职工宿舍的床上,饭也没吃,灯也没开,在黑洞洞的夜里,一阵强烈的窒息感掠过我的心头,我终于对眼前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质疑和厌倦。这就是我曾经千百次设想过的美好生活吗?那些梦呢,理想呢,激情呢?我突然醍醐灌顶般的畅然,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跑到报社大厦上网去了。
自然,我想到了跳槽。说起来真是机缘巧合,我在教师应聘网上一百度,就看到了省内一所中学正在招聘教师,而且距离报名截止日期还有三日,于是赶紧按照招聘信息里留下的“孙保权老师”的联系方式,把电话打过去了。印象中,保权大哥只问了我一句话:“你高考打多少分?”我报了分数,他立马说:“行,那你过来吧!”
后来我成功地应聘到了那所学校。六天后,我回到报社跟我的总编辞了职,总编也是我隔代的校友,人挺不错,也没有难为我,还专门请我吃了一顿饭。再后来我就回大学去了。在等待毕业的日子里,一天竟接到了保权大哥的电话,大致的意思是早点来学校,熟悉熟悉环境,听听老教师的课。我和我的同学(两个女同学,一个是和我同一个系的:小英,另一个是中文系的:阿佘,作者注,这人后来成了我老婆)就来了。我不能忘记2009年初夏的那个晚上,一列开往牡丹江方向的列车将我们带到了海林市,在灯光璀璨、熙来攘往的站前广场,我们拎着大包小包出站口了。
“这儿呢!”离老远,一个人一边向我们摆着手,一边走向出站口。
中等个儿,微胖的身材,果然是保权大哥(那时候我们都叫他孙主任,为了称呼上的一致,全文均采用保权大哥)。
我们都有点意外,虽然这之前他也说过“到时我接你们”的话,但我们没想到他真会来。他招手叫了一辆出租车,帮着我们几个把那些大包小包塞进后备箱。
出租车里,保权大哥回过头问:“怎么样,都处对象了吗?”
小英摇摇头,笑笑地说:“呵呵,目前还没有。”
保权大哥又转头问我:“万龙呢?”
“我和佘建是朋友了。”我尽量说的不那么直接。
“是吗?”保权大哥显然有点意外。
“嗯。”我有点脸红,点点头。
保权大哥说:“你们俩成啦,我以为你和小英能成呢!”
这次,大家一起哈哈笑了。
那时候我正在师范大学读四年级(开学才刚刚两个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一家报社聘去做了实习记者。开始的时候,我确实有点兴奋来着,春风得意马蹄疾嘛,尤其是看着校园里那些为找工作而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我觉得我与他们有点不同了,包括打量他们时那种略带“辛辣”的眼神,无缘无故的怜悯,以及心里那种莫名其妙的沧桑感,现在想想,真是可笑的很啊!
在报社的四个月里,我的梦醒了。在我们那儿,所有的记者(包括那些名记们)都没有底薪,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记者们每周开一次“报题会”,剩下的时间,都用来跑新闻了。报社大厦一层,当时有一圈“小人儿撒尿”的瓷质雕塑,据说是“文革”时期一位大师的作品,名字取得也好玩:赛尿。意思自然是很明显了——看谁有尿嘛!结果很不幸的是:我成了“没尿”的那一类(当然,不单是我,比我没尿的也还大有人在)。这四个月里,我每天奔波(用这个词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在那个陌生城市的边边角角,“寻找”和“制造”着那些所谓的新闻,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立无援,常常有那种“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悲凉之感,那时我心里就明白:这活儿我干不长!
一天晚上我采访回来,一个人疲惫地躺在职工宿舍的床上,饭也没吃,灯也没开,在黑洞洞的夜里,一阵强烈的窒息感掠过我的心头,我终于对眼前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质疑和厌倦。这就是我曾经千百次设想过的美好生活吗?那些梦呢,理想呢,激情呢?我突然醍醐灌顶般的畅然,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跑到报社大厦上网去了。
自然,我想到了跳槽。说起来真是机缘巧合,我在教师应聘网上一百度,就看到了省内一所中学正在招聘教师,而且距离报名截止日期还有三日,于是赶紧按照招聘信息里留下的“孙保权老师”的联系方式,把电话打过去了。印象中,保权大哥只问了我一句话:“你高考打多少分?”我报了分数,他立马说:“行,那你过来吧!”
后来我成功地应聘到了那所学校。六天后,我回到报社跟我的总编辞了职,总编也是我隔代的校友,人挺不错,也没有难为我,还专门请我吃了一顿饭。再后来我就回大学去了。在等待毕业的日子里,一天竟接到了保权大哥的电话,大致的意思是早点来学校,熟悉熟悉环境,听听老教师的课。我和我的同学(两个女同学,一个是和我同一个系的:小英,另一个是中文系的:阿佘,作者注,这人后来成了我老婆)就来了。我不能忘记2009年初夏的那个晚上,一列开往牡丹江方向的列车将我们带到了海林市,在灯光璀璨、熙来攘往的站前广场,我们拎着大包小包出站口了。
“这儿呢!”离老远,一个人一边向我们摆着手,一边走向出站口。
中等个儿,微胖的身材,果然是保权大哥(那时候我们都叫他孙主任,为了称呼上的一致,全文均采用保权大哥)。
我们都有点意外,虽然这之前他也说过“到时我接你们”的话,但我们没想到他真会来。他招手叫了一辆出租车,帮着我们几个把那些大包小包塞进后备箱。
出租车里,保权大哥回过头问:“怎么样,都处对象了吗?”
小英摇摇头,笑笑地说:“呵呵,目前还没有。”
保权大哥又转头问我:“万龙呢?”
“我和佘建是朋友了。”我尽量说的不那么直接。
“是吗?”保权大哥显然有点意外。
“嗯。”我有点脸红,点点头。
保权大哥说:“你们俩成啦,我以为你和小英能成呢!”
这次,大家一起哈哈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