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子,在宋代也叫做肩舆、檐子。《宋史·舆服制》描述官轿的外形说:“正方,饰有黄黑两等,凸盖无梁,以篾席为障,左右设牖,异以长竿二。”凸起的顶盖,正方的轿厢虽然并不都围以蔑席,但两侧一般都有个窗牖,左右各有一根抬轿的长竿。宋代以后的轿子似乎一直是这种外貌与形制。
《水浒传》里提到最多的是山轿,专供上下梁山的好汉们乘坐。晁盖等七人初上梁山,“小喽罗抬过七乘七轿,七个人都上轿上,一径投南山水寨里来。”宋江在刺配江州途中被梁山英雄请上山,也是“过山前大路,却把山轿叫人抬了,直到断金亭”。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事》有“山轿”条,说“山轿则无如今庐山、建昌”,一般有身份的人乘着郊游,“良便游赏”,又说山轿实行“高下轮转之制,或施以青罩,用肩板、棕绳低舆之。”“高下轮转之制”,颇费人猜详,从林洪以谢公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为譬,大概是高矮两个轿夫轮换,上山是矮前高后,下山则反之,与“用肩板、棕绳低舆”一样,都是为了在山路行走是降低身的重心,增中乘客的安全感与舒适度。
山轿,也称山舆。乘这种山轿,乘客的感觉与山路平险与轿夫水平,大有关系。据范成大《吴船录》,他游峨眉山,“以健卒挟山轿强登”,为确保安全,“以山丁三十夫曳大绳行前挽之“。前一段山路还不陡峭,他有诗云:”身如鱼跃上长竿,路似镜中相对看。‘心情十分畅快。但走了一段,就情绪大坏,赋诗竟说:”悬崖破栈不可玩,舆丁挟我如腾狙“,腾狙就是跳踉不已的猿猴,他也一下子从欢快的鱼变成烦躁的猴了。杨万里也有诗叙述乘山轿的惊心动魄:
绝壁临江千尺余,上头一径过肩舆。
舟人爷看胆俱破,为问行人得知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