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百科名医网 作者:史大卓 (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祖国医学无高血压病名,但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过程,可将其归属为中医“眩晕”、“头痛”、“肝风”等病证范畴。
1.明辨虚实,慎察阴阳
阴阳气血调和是机体“阴平阳秘”的前提,失之则百病丛生。高血压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中医认为与体质禀赋偏盛有关。年老体虚,劳欲过度,精气内伤;情志失调,五志过极,肝阳化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咸辣酒醪,痰湿内生等,均可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衡而发为本病。高血压病,以血压升高为标志,以头痛、头晕等为主要临床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头痛、头晕并不等于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更不能将血压升高和肝阳上亢等同起来。临床高血压病有虚有实,虚者为肝肾阴虚、肾精不足、脾气亏损、肾失温煦等;实者,有痰浊、瘀血、气滞、肝阳、肝火等。临床高血压病人,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常有腰膝酸软、不耐劳累、夜尿频多、气短乏力、面色虚浮等症状,这些都是“精气内夺”、气不化精、痰湿内停的表现。肝阳上扰清窍可致头痛、头晕;精不足、髓海失充,血不足、脑脉失养,气不足、清阳下陷,痰浊中阻、清阳不升,瘀血阻络、气血不利亦均可致头晕、头痛。可见头痛、头晕病机多端,但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是其最根本的病机。因此临床施治,当详辨虚实,调和阴阳,畅达气机,使气机升降有节,阴阳调和、血脉通利,诸症自可向愈。
2.辨证施治,畅达气血
根据高血压病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的病机特点,当循“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和“高者抑之”、“惊者平之”之旨,以调和阴阳、畅达气血为治疗大法,辨证施治。
(1)平肝潜阳:高血压病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多见弦脉,但不能仅凭弦脉就认为是肝阳上亢,必须兼有头痛、头晕、面红、性情急燥、舌红者,才可辨为肝阳上亢。高血压病人证属肝阳上亢者,不可滥用、过用镇肝潜阳之品,如龙骨、牡蛎、珍珠母、代赭石等。这类药物的重镇之性既有碍肝调畅流达,又易遏脾胃受纳运化。应肝体、肝用兼顾,采取柔肝疏肝、调和气血、平肝潜阳之法。柔肝疏肝用白芍、生地、山萸肉、麦冬、柴胡、苏梗、枳壳等。调和气血用川膝、当归、丹参、川芎等。肝阳上亢轻者用菊花、杭芍、夏枯草、钩藤、地龙等;肝阳暴张,则用代赭石、珍珠母、生牡蛎等。盖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过用潜镇,反增其刚烈之性。故即使肝阳亢甚,重潜平肝之时,亦应佐茵陈、麦芽、桑叶、柴胡等疏肝升肝之药,以取其顺肝性、欲降先升之意。肝阳暴涨之势缓解后,则应易用调和阴阳气血之法。
(2)活血化瘀:高血压病为血管病变,血管张力增加,血压升高。现代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血管张力增加,血小板活性增高,易于黏附、聚集。中医认为这些病理改变一为肝风,一为血瘀。因此,治疗时均应合理伍用活血化瘀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诸多活血化瘀药如丹参、丹皮、地龙、赤芍、白芍、虎杖等,皆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再者,活血化瘀药可扩张周围血管,减少血管阻力,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水钠排泄。这些药物效应对降压也是有利的。中医认为气血相互依存,血以载气,血脉调和,上亢之阳易平易潜。针对上亢之阳的中医治疗而言,活血化瘀宜选用引血归经、引血下行的活血化瘀药,如川牛膝、丹皮、当归等。同时,根据临证的虚实寒热不同,活血化瘀药亦应加以选择,病属肝阳上亢者,宜用丹皮、地龙、川牛膝、赤芍等凉肝活血、引血下行;阳虚寒滞或寒湿内阻者,宜用红花、桂枝、川芎、片姜黄等温通活血药,助阳气升发,凝寒温散;血虚者,用当归、鸡血藤、丹参等养血活血药;兼水肿者,用泽兰、益母草、赤小豆等活血利水药。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祖国医学无高血压病名,但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过程,可将其归属为中医“眩晕”、“头痛”、“肝风”等病证范畴。
1.明辨虚实,慎察阴阳
阴阳气血调和是机体“阴平阳秘”的前提,失之则百病丛生。高血压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中医认为与体质禀赋偏盛有关。年老体虚,劳欲过度,精气内伤;情志失调,五志过极,肝阳化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咸辣酒醪,痰湿内生等,均可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衡而发为本病。高血压病,以血压升高为标志,以头痛、头晕等为主要临床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头痛、头晕并不等于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更不能将血压升高和肝阳上亢等同起来。临床高血压病有虚有实,虚者为肝肾阴虚、肾精不足、脾气亏损、肾失温煦等;实者,有痰浊、瘀血、气滞、肝阳、肝火等。临床高血压病人,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常有腰膝酸软、不耐劳累、夜尿频多、气短乏力、面色虚浮等症状,这些都是“精气内夺”、气不化精、痰湿内停的表现。肝阳上扰清窍可致头痛、头晕;精不足、髓海失充,血不足、脑脉失养,气不足、清阳下陷,痰浊中阻、清阳不升,瘀血阻络、气血不利亦均可致头晕、头痛。可见头痛、头晕病机多端,但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是其最根本的病机。因此临床施治,当详辨虚实,调和阴阳,畅达气机,使气机升降有节,阴阳调和、血脉通利,诸症自可向愈。
2.辨证施治,畅达气血
根据高血压病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的病机特点,当循“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和“高者抑之”、“惊者平之”之旨,以调和阴阳、畅达气血为治疗大法,辨证施治。
(1)平肝潜阳:高血压病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多见弦脉,但不能仅凭弦脉就认为是肝阳上亢,必须兼有头痛、头晕、面红、性情急燥、舌红者,才可辨为肝阳上亢。高血压病人证属肝阳上亢者,不可滥用、过用镇肝潜阳之品,如龙骨、牡蛎、珍珠母、代赭石等。这类药物的重镇之性既有碍肝调畅流达,又易遏脾胃受纳运化。应肝体、肝用兼顾,采取柔肝疏肝、调和气血、平肝潜阳之法。柔肝疏肝用白芍、生地、山萸肉、麦冬、柴胡、苏梗、枳壳等。调和气血用川膝、当归、丹参、川芎等。肝阳上亢轻者用菊花、杭芍、夏枯草、钩藤、地龙等;肝阳暴张,则用代赭石、珍珠母、生牡蛎等。盖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过用潜镇,反增其刚烈之性。故即使肝阳亢甚,重潜平肝之时,亦应佐茵陈、麦芽、桑叶、柴胡等疏肝升肝之药,以取其顺肝性、欲降先升之意。肝阳暴涨之势缓解后,则应易用调和阴阳气血之法。
(2)活血化瘀:高血压病为血管病变,血管张力增加,血压升高。现代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血管张力增加,血小板活性增高,易于黏附、聚集。中医认为这些病理改变一为肝风,一为血瘀。因此,治疗时均应合理伍用活血化瘀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诸多活血化瘀药如丹参、丹皮、地龙、赤芍、白芍、虎杖等,皆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再者,活血化瘀药可扩张周围血管,减少血管阻力,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水钠排泄。这些药物效应对降压也是有利的。中医认为气血相互依存,血以载气,血脉调和,上亢之阳易平易潜。针对上亢之阳的中医治疗而言,活血化瘀宜选用引血归经、引血下行的活血化瘀药,如川牛膝、丹皮、当归等。同时,根据临证的虚实寒热不同,活血化瘀药亦应加以选择,病属肝阳上亢者,宜用丹皮、地龙、川牛膝、赤芍等凉肝活血、引血下行;阳虚寒滞或寒湿内阻者,宜用红花、桂枝、川芎、片姜黄等温通活血药,助阳气升发,凝寒温散;血虚者,用当归、鸡血藤、丹参等养血活血药;兼水肿者,用泽兰、益母草、赤小豆等活血利水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