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关注微博动态,真正感受到了微博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就是让更多人在第一时间了解这个社会,认知这个社会。
第一次接触微博还要追溯到2011年的夏天,在北京人文大学读书的我,利用暑假在学校找到了一份与就读专业相关的工作,也因此我与微博有了不解之缘。其实当时对我来说,微博是一个新事物。它类似于博客与论坛的综合,用不超过140个字的话,发布信息,即时互动。相对于传统媒介,它的信息传播更为快捷和简单。一条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播开去,让人们感到身处信息现场,可以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用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在这个空间里,所有人都可以平等的、相同的地位和身份发布言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容量巨大的公共话语空间。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申请了属于自己的新浪微博。在工作之余,我对微博又进一步的进行了了解。微博门槛低,发布信息快,人人都可以过一把做记者的瘾,如同每个人都可以采访与发言。它不需要渊博的学识和技术的修炼。似乎不费时,不费力,就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发出去,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讨论他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民意民智有了新的“翅膀”,从对各种交通肇事事件的关注,到对地动仪的争论,再到**“微博缉凶”,冷不防,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由论坛时代、博客时代升级到微博时代了。对于微博的更深入得了解,我又从网上和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受到了微博更多的妙处。事实上,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字数少信息量大,消息发布之容易到了只需要点击一个“转发”键。操作的便捷,简化了思考,也容易引发人们的跟随效应。在“生产”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制造出懒于识别、快速再转发的信息“媒子”,甚至有人捏造信息,制造“兴奋点”,博取人们眼球,引起更多关注,实现商业利益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信息变得丰富了,也更加杂乱、泡沫化了,甚至是哗众取宠!无论是金庸“被去世”的假新闻,还是名人“骂战”此起彼伏的喧哗,在良莠不齐的芜杂背后,不乏泄愤谩骂的胡言乱语。在“微博”这个水塘里,也有泥沙和浑浊不清的脏水……微博带给了我太多的乐趣和深刻体会,我很感谢我的母校——北京人文大学,因为是她让我与微博有了一次愉快而又美丽的邂逅,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微”之震撼,“博”之广大!
第一次接触微博还要追溯到2011年的夏天,在北京人文大学读书的我,利用暑假在学校找到了一份与就读专业相关的工作,也因此我与微博有了不解之缘。其实当时对我来说,微博是一个新事物。它类似于博客与论坛的综合,用不超过140个字的话,发布信息,即时互动。相对于传统媒介,它的信息传播更为快捷和简单。一条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播开去,让人们感到身处信息现场,可以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用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在这个空间里,所有人都可以平等的、相同的地位和身份发布言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容量巨大的公共话语空间。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申请了属于自己的新浪微博。在工作之余,我对微博又进一步的进行了了解。微博门槛低,发布信息快,人人都可以过一把做记者的瘾,如同每个人都可以采访与发言。它不需要渊博的学识和技术的修炼。似乎不费时,不费力,就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发出去,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讨论他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民意民智有了新的“翅膀”,从对各种交通肇事事件的关注,到对地动仪的争论,再到**“微博缉凶”,冷不防,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由论坛时代、博客时代升级到微博时代了。对于微博的更深入得了解,我又从网上和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受到了微博更多的妙处。事实上,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字数少信息量大,消息发布之容易到了只需要点击一个“转发”键。操作的便捷,简化了思考,也容易引发人们的跟随效应。在“生产”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制造出懒于识别、快速再转发的信息“媒子”,甚至有人捏造信息,制造“兴奋点”,博取人们眼球,引起更多关注,实现商业利益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信息变得丰富了,也更加杂乱、泡沫化了,甚至是哗众取宠!无论是金庸“被去世”的假新闻,还是名人“骂战”此起彼伏的喧哗,在良莠不齐的芜杂背后,不乏泄愤谩骂的胡言乱语。在“微博”这个水塘里,也有泥沙和浑浊不清的脏水……微博带给了我太多的乐趣和深刻体会,我很感谢我的母校——北京人文大学,因为是她让我与微博有了一次愉快而又美丽的邂逅,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微”之震撼,“博”之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