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feal吧 关注:78贴子:6,941
  • 15回复贴,共1

南音 继续抄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说,《西决》是温婉的,《东霓》是激越的,那么《南音》就是无尽黑暗的。本来最有可能成为阳光明快的那一部,被笛安写成了此种意想不到的样子。迈着沉重的步伐,在黑暗中残喘。
   从最初的《西决》开始,就对这一家人产生出牵挂。每一次的阅读,就像老朋友的会面,一年一次,都谈谈发生了哪些事吧,鸡毛蒜皮,或是刻骨铭心,或是前世今生。
   笛安自己说,西决是她的理想。通常所谓的理想,总是包含臆想虚幻的成份,接近幻灭。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尽管也热爱着这样一个朴实沉着的男子,但是还是会揣测这样的人在现实的生活里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美好总是经不起折腾。然后在《南音》里,西决只在上册出场,因着对自己内心所相信的善好的坚持,或者说偏执,而去故意杀人。他的任性所换来的,当然是把原本和美的家庭变得风雨飘摇,以及要在监牢中度过的大半生。相信笛安是凭借着西决的凡俗肉身,去抵抗这个世界冷漠的伦理道德,只是作为作者,她比谁都清楚,换来的只能是绝望。笛安很勇敢的,让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至此终结,《南音》下册已不见西决踪迹。就像谶语一样,他这种美好,归于了幻灭。笛安用他,来祭奠自己曾经的相信。
   很难去说一个写作者在笔下的人物身上留下自身的印记是好是坏,但是很明显东霓是笛安内心的火热与挣扎,或者是她想要的知己。在前两部小说里,东霓无论怎样“折腾”,说到底也还是一个所谓的失败者。但是笛安赋予她的文字,总是滚烫火热,让那一种失败显得卓尔不群,像出师未捷的巾帼英雄。但是到了《南音》里,笛安把东霓身上的光环擦得所剩无几,展现出了狼狈与不堪,是真正贴近生活表层的那种,触目惊心。相信这一次的笛安,下定了决心黑暗到底,写一曲你见惯了的,但仍然会悲伤的,残破之歌。
   南音是这一次的主角。这部上下册的小说,充斥她一个人的碎碎念。期期艾艾,游移不定。她阳光明快的表面之下,却对应着一颗虚弱的心脏。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属于这个时代的一群,我想,再没有比南音更适合的代表了。如果说,每一个年代的作家都描绘过自己时代的年轻人,比如热爱的苏童或是莫言,那么笛安也像他们一样留下了一个独属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春风得意,但是脆弱无力,属于他们的好时代,坏年代,刚刚才来。在小说的倒数第二章,一直爱着南音的苏远智,知道南音跟别人上床之后,跟她再亲热时,骂她:婊子。南音之所以还会和他结婚,根本的原因在于,她不想让西决歉疚。这是南音,也是笛安,在尽自己一点微弱之力,来维持自己曾经的理想与信仰。是悲壮的样子,但却是狼狈的姿态。就像后来东霓说:“没人愿意嫁给他(西决)的话,我嫁给他。”表面是一句玩笑的话,但你知道,多么真挚热烈。
   若论小说的视野与纵深,无疑《南音》强于前两部。同时这部《南音》也显露出,笛安作为一个小说家的野心与企图,以及成熟。这一点让人欢喜。但是我突然觉得,心心念念的,还是《西决》,还是《东霓》,那些欢快与眼泪交织的小小美好。记得读《南音》开头部分的时候,南音说:为什么可爱的男人总是会娶一个让人倒足胃口的女人呢?然后小大人雪碧回答:你老公,是不是也很可爱?——诸如此类的,暖暖的小欢乐,总是让人开怀的。这都是曾经的繁华了吧。《南音》之后,这一群让人牵挂的人,真的就不再回来了,真的恋恋不舍。难怪古人会说,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此时此刻,更进一杯酒。
   然后在这尘世间,勇敢起来。


IP属地:上海1楼2012-08-28 20:56回复

    发会雪白,土会掩埋,思念会腐坏——《有声默片》千字短评
    via:、远远
    整本书我看的断断续续的。一部分在夏日之旅里搞定。坦诚地说,我是十分期待吴忠全的这本书的。记得我在桥声书评末尾的愿望么。启程的吴忠全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桥声书评里我曾说过它的名字起的似乎和全书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也有怪咖同学替我解释过了——“桥声就是吴忠全自己的声音”。这回的书名起的进步神速,《有声默片》看似矛盾,默片如名,肯定是沉默的,可这偏偏是一部有声的默片。用来比喻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契合,在我们眼中,我们周围的世界是有声的,范围更远一些的话,比如说我在安徽,北京的声音我就听不见。这是吴忠全本人最大的进步。
    说到我的书评题目选用这句歌词的改编,是有我的道理的。
    “发会雪白”和“土会掩埋”都是人生的无奈之处。《有声默片》的宣传文案又很精准。大多数生活在世上的人们怎么会闲到去思考生命的长度和意义呢,跟别提去猜度未知的灾难了。杞人因为担心日月星辰会掉落在地被作为例子造了个“杞人忧天”的成语,也就是说要生活就停止想象。头发花白之前我们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在路上我们感叹“发会雪白”。可人总会变老,老到那些头发都变成了雪花。到死之前,我们也有很长一段路可以走,那时候我们感叹“土会掩埋”。但人也终究会死,回归到大地之中,和地球一起继续生活下去。人生是没有办法理清头绪的,生活更是一部无法倒带的有声默片,充满矛盾和冲突。老袁和陈桃花一家有幸被选中突出播放。一切也的确像影片一样,陈桃花年轻时的风采、和老袁结婚后的贤惠、中年时两口子的争吵、对儿女生存的操心、母亲的去世、朋友的死亡……这些画面或多或少地发出大大小小的声音,把这部默片搅得鸡飞狗跳。或者说,整部影片的背景是沉默的,只有主人公们不断发出声音,像是抽去了背景音乐的钢琴独奏。我得谈谈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情节。第一个是老袁和老顾再次重逢的情节。看完书不难发现,在这本小说中大量的心理描写被吴忠全贯穿在情节的发展中——这一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也是出于此。心理和动作让老袁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老袁让人有些讨厌(因为他之前还向个问路人讹了两元钱)却又让人感到心酸(因为他以为自己救过老顾而摆出可笑的所谓“救命恩人”的架子),能让读者带入这样一种情绪是个很大的进步。第二个是陈桃花听说老夏的儿子和自己女儿同校之后的所作所为。这种“介绍”通常来说都是女孩儿倒霉。怎么说呢,只要对方不是让人实在不忍心看了的,女孩儿都会有一种想要依赖对方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往往会被女孩儿误以为是爱情。袁晓玲显然陷了进去,甚至因为这个“陷进去”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本来不应该发生的事情。第三个是老袁在老顾的坟前喝酒的情节。老袁是生活中的硬汉子,在老顾坟前他真情流露,字字泣血,把压力啊无奈啊全都接着酒意和节日气氛说了出来。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从很早以前就在累积着自己病倒的积木。没人知道以后什么样。第四个是袁晓兵袁晓玲兄妹自杀的情节。吴忠全把这场死亡描述的像文艺片里的殉情青年,袁晓兵的一句“就让咱们在美梦中死去”以及袁晓玲最后那句“下午安,哥”还有最后一个场景的特写,描写的简直文艺到了极致。一点儿也没有那种死亡的绝望气息,是一种绝望之后的释怀。仔细读能感受到的。最后一个就是最后一章“老照片”。打击多了人就会变得麻木,这一点不假。最起码陈桃花是做到了这点。老伴儿半身瘫痪、儿子女儿双双自杀、孙子被朋友不慎丢失……在经历了这些打击之后,陈桃花变成了一个有些神经质的人。她不再尖锐刻薄,也无心八卦流言。现实的冲击波把她的棱角一点一点磨光,让她变成了一个安静的人,从而符合默片的要求。祝福他们在爆炸之后到另一个世界能够平淡一点儿,度过剩下的时间。
    “思念会腐坏”是人情冷暖。小说中儿女们对母亲的态度各有所异。老袁和其妻陈桃花对老袁母亲的态度厌恶之中带着一些无所谓。他们可以漠视她的死亡,甚至忘记她的存在。老顾在莉莉死前后对他母亲的态度没有太多转变,可他丢下了无期徒刑的母亲选择了死亡。袁晓兵袁晓玲兄妹俩对父母的态度是青春期明显的叛逆,可惜他们还没能度过青春期就早早地放弃了生命。只有离开,才会有思念。小说最后老袁和陈桃花是唯一留下来的人,思念也应该由他们而发出。然而他们在波折之后一个丧失了思念的能力,另一个在思念中变成了不再思念。所以我把“思念不腐坏”改成了“思念会腐坏”。还是有点绝望啊。
    


    IP属地:上海2楼2012-08-28 21:16
    回复
      2025-05-20 21:07:03
      广告

      再来说一说文字方面。现在看文章习惯拿着笔,吴忠全的一些句子写的让我会忍不住用笔画下来。从几个方面举例,一是描写某个特定的词的时候,“自己应该再追求点什么,这个‘什么’有点虚无,有点飘渺,看不见摸不着,一想到就觉得斗志满满又力不从心。你可以说这是梦想,没人反驳你。”他写老袁心中梦想的感觉,“斗志满满又力不从心”两个四字词语用的很好。二是环境描写,“一路无语,夜就显得浓稠”“这千篇一律的黄昏,主要是在做饭这方面,今天昨天前天都没什么差别,今天好像就是昨天,昨天也可能就是前天,自己到底是在前天还是今天,恍惚了,有点像穿越了,也有点像平行世界了,一百个自己同时在切菜洗菜做菜,手脏了也都在围裙上一抹,门开了就伸头瞧一眼,再把头缩回来,像个王八一样。”“秋天就这么若无其事地来了,还没来得及带走一片落叶,就已经有落叶迫不及待地掉在了地上。”第二段虽然不是纯的环境描写,可也让人惊叹。三是把词语拆开用成句子,“刘大梅算是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风尘的道路,当然也就显得仆仆。”“但都是往事罢了,如烟。”把“风尘仆仆”和“往事如烟”拆开,巧妙的用到句子里,让我眼前一亮。不过也有个地方不知道是笔误还是什么,“说恨太庸俗,用作家的话来说,应该是陈桃花是他最在意的人。但恨是多庸俗的事情,所以,换个说法的话,就是陈桃花是老袁最在意的人。”这段在45页下方,是分成两段的。可我觉得它们重复了。
      在这里我不再提参赛时的文章或者别的什么了。我记得看到有人说吴忠全小说的题材太单一,都是写家庭矛盾。可我觉得,一个把家庭矛盾写了无数遍的人能够写出一部让人想读的作品,值得我们为他鼓掌。这样一说,一定会有人以为我十分喜欢吴忠全哈哈,这点我不想再重复了。总之作者进步,总有人会看见的,不是么?
      期待你的北方之行


      IP属地:上海3楼2012-08-28 21:16
      回复
        what is this


        IP属地:上海4楼2012-08-28 22:09
        收起回复
          这是啥子


          IP属地:广东5楼2012-08-28 23:01
          收起回复
            对简爱,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不幸却热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的爱的信念,平等的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并最终也自己的爱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简爱的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平凡而不平庸。在我心中,简爱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充满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张扬的精灵。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闪亮和美丽。
            然而,最打动我心的却是海轮,一个同样充满智慧和爱心的小姑娘。
            海伦——我心目中超凡美丽的天使。她超凡,是因为她完全放弃现世,达到了浩淼高远的精神境界,有着难以比拟的忍耐精神。她美丽,毋庸置疑,有哪个人心目中的天使不美丽呢?
            海伦的超凡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包括简爱。
            海伦因小事受鞭罚,简认为这是无法忍受的。她说:“要是他用那个鞭揍我,我会从她手中夺过来,我会当着他的面把它折断。然而海伦却以圣经中的以德报怨,告之以忍耐既然无可避免就非忍受不可,命中该你忍受的事如果你说受不了,那是软弱和愚蠢的。简惊异而无法理解这种信条,也无法理解和赞同她的宽容,然而她感觉到了海伦是“凭借一种我所看不到的光来考察事物的”。(本段有所引用)
            简的反抗精神固然自然率直,令人振奋,但海轮的坚忍宽容更显豁达而耐人寻味。
            海伦的超凡在于她能够把真正的智慧和勇气施及他人。
            在简受到勃洛克赫斯特的诽谤和污辱时,她看到海伦眼中闪出奇怪的光芒。而且明了那是高智慧和真勇气的流露,凭借着这圣光的支持,简抑制住将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但简只能以此抚慰自己无助又不安的灵魂,却无法踏入海轮的精神殿堂。(本段有所引用)
            这也正说明了海伦的超凡脱俗。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竟有如此虚怀若谷的气度和容纳百川的胸襟,真是可钦,可敬!
            然而,天使终归是要回返天堂的——她永远的家。
            海伦在人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发出了流星般耀眼的光芒。海轮的一生,有如落日一般辉煌与悲壮,这是一种崇高的美,豁达的美,气势磅礴的美,可歌可泣的美。
            还记得那次梦中醒来,努力搜集所有有关海伦的语言和描述。不知为什么,对她的死就是有一种不甘。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发现了一段被自己忽略了的细节,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在海伦的墓碑上有这么一个拉丁文,Resurgam意思是我将再生”。
            一股郁结也心胸的感伤终于释怀了。我欣然,释然。“Resurgam”不正象征了海伦的崇高精神永存不灭吗?
            我想,这也是对海伦的死的最好的诠释。


            IP属地:上海6楼2012-08-30 23:18
            回复
              近日,借着假期的闲暇,我阅读了德国作家歌德的著作《少年维特之烦恼》。闭上眼,主人公维特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想着维特的故事,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心中有太多的话儿想告诉这位悲情少年。
              维特,首先我想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不是不承认你对绿蒂的爱,你对她炽热的爱,我明白,我也了解。但是你想过让绿蒂幸福快乐吗?你以为你的死会带给绿蒂和阿尔贝特快乐吗?众所周知,不会。因为你是他们二人最好的朋友。你爱她,就不应该去纠缠她,阿尔贝特是她的丈夫,阿尔贝特会怎么想,绿蒂夹在中间也很为难。不错,雨果说过:“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爱确实是美好的东西。但事情到了这一步,你对绿蒂的爱毫无意义,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远远地祝福他们。
              维特,其次我想对你说,如果你改变不了社会,那么就只能适应社会。当然,我这样说,不是怂恿你向那些贵族一样,成为迂腐古板、势利虚荣的人。你了解荷花吗?荷花素以出淤泥而不染闻名遐迩。我希望你成为那个社会中一朵圣洁的“荷花”,用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然后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些穷人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不是没有努力,而是没有机会,他们受贵族压迫,出人头地谈何容易。而你,维特,出身贵族,有条件去帮助他们。所以,你应该多关注慈善事业,不要留恋儿女情长。
              维特,我还想和你说,你最后的决定——死,是不重视生命的表现!有的人可能会说你勇敢、胆大,但是我却认为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你是为了绿蒂而死吗?你的本意是想让她幸福,但是你有认真考虑吗?你的死给她以后的生活戴上了一道思想枷锁,她还会幸福吗?再说说你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维特啊维特,养育你十几年,你居然就以死来回报他们。我还想问你,你不是想解脱吗?那为什么临死还穿上那套青色燕尾服呢?你难道不想在天国忘掉这一切悲痛吗?
              据说,这本书问世后,震撼了不少青少年,青少年们学维特对月伤情,看花落泪,竟然把维特当成了崇拜的偶像。我想,歌德创作此书不是让后代向维特学习吧。尤其是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更要以国家、社会为重,不能太重感情。最后,维特,祝你在天国好运吧!


              IP属地:上海8楼2012-08-30 23:22
              回复
                 冷眼看世界,有时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生活反复交叉相错,再回首时,你我已经隔了万重山水。好在我说“大多数流落于时间”的时候,还会有人心疼我,不至于太过落寞。隔了时光的隧道,路途浩渺,你那里,我终究是去不成了的。清晨大雨,相对于昨日光阴的灰蒙蒙,只能说是风云莫测。我们都看不见未来的样子。
                  少年心事,自来无人知晓,即使你我都从青春年少一步步走来。表弟有很多话会对年纪差不多的表姐说,却不会讲给父母;就这样,本来最爱的人渐乎疏远。多年后,仔细想时,那时动心处,甚至会有些怕。少年维特,早早识得,只是那时不懂,思念如流水的绵延。
                  维特看见绿蒂,我却看到你。一颦一笑之处,未曾尽显风流,却已深得我心。莫非,前世我们见过的吗?心弦拨动心波荡漾,那一刻你成为我再也无法摆脱的宿命。见到你,盼望见到你,脑海中丝毫的空隙,都被你的影子填满。那时,自己似乎便是待人采摘的花朵,生怕,不小心,错过了花期。
                  你在西边,我在东边,隔了一程水路,却不曾被我望穿。那一夏,炎热愈显绵长,我看不到也等不到你的影子。后来,我知道了,你不是不爱,只是不够爱。
                  完美实在并不存在,而情人眼里出西施,大约就是如此了。你的每个侧面,都深在我心,痴痴傻傻疯疯癫癫,当年情未了,却原来,只因是,第一次动心。
                  春风十里扬州路,一觉梦醒已十年。桃花源里的人们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而你我,时光荏苒,却也未曾料得如此结局。现实不仅比想象更复杂,也更加伤人,只因为,你在局内挣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贤之人挽不住流水,我挽不住你。时光流水奔腾不息,你我各在一方。即使我想,却也未能逆水行舟踏水而去。我多想有达摩老祖踏一苇渡航的能耐,再次过去,你的身边,看一眼,已经遗失的美好。
                  便似一只蜻蜓,从那个炎夏的草场飞过时光,再次与你错肩。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都是些骗人的废话,不过是古人劝自己莫要越界的古怪托词。两情相悦,谁不想占有彼此?而时间不对,恨不相逢未嫁时的眼泪婆娑,我从未给你看过。
                  好在,还是感恩,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遇见你了。时间的旷野如此洪荒,我怀念那时的幸运。美丽邂逅,纵生波澜,也总是幸福欢颜。只是仍然不懂,那一场爱恋,如何弄得自己伤筋动骨五脏六腑痛到无法恢复。直到如今,心门难开,你又怎能晓得?不过,伤疤历历在心,也算是,你曾经在过的明证了。
                  古人说:“情深不寿。”
                  简媜则说“深情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必然以死来句读。”
                  你我皆知,那些爆裂到让人痛让人哭的故事,也只有这些情深之人才能完成。有人在说感情用事者的幼稚,而那些理性到冷漠的人,则是另外一种悲哀。
                  少年维特因情而死,我不会。多年后,我明白了”love shoule never be a secret.”和”you should never be shamed of love”,所以,有爱足够了;不曾解释弃我而去的人,还不值得我了结自己。
                  太多人早早在生命中离开了吧,若给你长寿独走与深情不寿,你会做何选呢?


                IP属地:上海9楼2012-08-31 15: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