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
高官巨贾和主流经济学家,无一不答:「当然罗!」
实际上不是这样简单。关键是,何谓效率?如何量度?
香港运输局在1999年底向立法会提交一份文件以便证明地铁私有化的好处。文件罗列六个国家的铁路在私有化後多数多赚了钱或扭亏为盈。结论自然是私有化好了。
利润挂帅,损人利己
问题是,怎麼能够把利润当成效率的唯一标准?提高利润有很多方法,有些方法可能利大於弊,有些方法却弊大於利。利用垄断地位不断加价,或者不断降低服务质素,用损害消费者的方式去增加利润,这纯粹是损人利己的办法。由於公营事业多为公用性质,具有天然垄断的特点,所以在私有化後通过上述途径去谋利是挺容易的。上述报告的六国包括英国。但英国铁路之所以盈利增加,相当部份正因为降低安全标准。而结果就是造成去年的重大撞车事故。可见单靠利润来判断企业表现是多麼不公道。
如果要衡量效率,首先应该顾及生产效益这个标准,而不是单看利润,因为前者的提高意味实质财富的增加。利润提高却不一定意味实质财富的增加。
怎样衡量生产效益?最普通是看劳动生产率,即产出量与投入的劳动量之比。但是单看这点也不够可靠,所以经济学家还要考察其他标准,例如全要素生产率,附加值等[1]。一位英国学者考察了十一间私有化的前公营企业,发觉一个有趣现象:在私有化後,企业表现极不均一。往往是这个指标提高了,另一个指标却下降了。全要素生产率更是升少跌多。只有利润率一项,上升的比下降的明显多出一倍以上。(见表一)其他学者也有类似发现。这些研究证明所谓私营一定优於公营根本不符合事实。
柚子与苹果之比
硬要私企同公营相比,有时像是拿柚子同苹果相比。私企唯利是图,不仅可以不负任何社会责任,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牺牲社会利益,例如工厂排出废水废气、污染环境。现有的公营企业固然有许多缺点,但它往往要负起社会责任。房委会的私营化顾问报告指责房署的管理成本比私营高出许多。他们忘记了,房署员工所身负的责任,是私营的所无的,例如处理调迁、调解住户纠纷、转介个案给社署、又或是执行房屋政策,包括处理双倍租个案等等。水务署呢,它有责任向遍远的地方供水,尽管为此每年支出1200万,但是收到的水费不足200万元,是亏本生意。从资本家的钱眼看,亏本生意没人做。然而,公营事业的宗旨恰恰不是唯利是图,而是按需供应。这种亏本生意对维持人类社会的凝聚力 ,进步及和平是必不可少的。政府硬要公营事业同私企在盈利上看齐,根本就是借口搞私有化从而推卸责任。
利润到什麼人袋里?
那些高唱私企生产效益优於国企的人,故意不谈另一种效益——分配效益。公营事业私有化之後,利润提高了,可是,这些利益落到什麼人袋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首先落到企业董事手里。本来,私人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董事们酬金过高,牺牲了广大小股东利益,早已为人批评。公营企业私有化後,同一现象只有变本加厉。第二类受益人是工商界。试想,地铁私有化,凭其半垄断地位,当属优质大蓝筹。大批买下这些股票的资本家,等於买下一盘几乎必赚的生意。另一方面,工人却首当其冲。私有化几乎必然带来裁员(这是提高盈利的不二法门),结果一面是失业员工陷於赤贫,另一面则使在职员工陷於身心俱损(因为要一个人做两个人的工作)。私有化有利谁不是明如白昼吗?
惠及消费者?
政府和工商界会这样反驳:「但至少私有化可带来竞争,从而惠及消费者呀!」
这是事实,但是,是个别情况的事实,而非普遍情况。
普遍情况可以有几种:第一,对於那些具天然垄断的行业,如水、电业,私有化後根本不可能会带来多少竞争,所以价格根本不会下跌很多,有时甚至还要上升。第二,对於那些不具或少具垄断性的行业,如邮政、电讯等,私有化後可能会暂时引起激烈竞争及价格下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优胜劣败的淘汰下,往往只剩下几间大公司,并照样实行寡头垄断,这时价格就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