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吧 关注:36,268贴子:507,639

哥快被宗教徒那派学说恶心到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8-24 01:19回复
    量子理论盛行的时候喜欢说,诸行无常,一切如梦似幻,事物的本质的是空的,因缘生灭的。
    如今好好关注了下玻色子,发现那些骗子又开始说本源空性不生不灭了
    一个量子理论,一个大统一理论,完全不兼容,被两家一起拿来是什么意思
    大统一理论很符合道家观点,一切均在道中。请问佛教是墙头草么,反正玄学的东西就是那样爱怎么解释怎么解释,一种万精油的说法。


    2楼2012-08-24 01:29
    回复
      佛学物理真心神棍,以前还看有大神棍用相对论证明禅定是怎么超越时间的,稍微看了下,基本都是用高中数学+百度百科的物理知识, 连围击百科都不用的


      5楼2012-08-25 05:05
      回复
        还有什么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看到舍利子的,日本某博士发现水结晶受人情绪影响的,现在伪科学越来越会包装了,真心恶心,得定期去果壳和新语丝看看各路民科大湿神棍们又在搞什么名堂。


        6楼2012-08-25 05:08
        回复
          回复 3 楼:
          我研究佛学快两年了,愣是没看出来微观粒子和佛性的关系,佛性不是说人心理的宇宙意识层次么,审美的东西硬被神棍拿来论证就是粒子的属性,搞物理的情何以堪啊,N多数学推导白推了呢,实验仪器白搭了呢,人家大湿只要闭着眼睛一入定就能知道三千大千世界多少微尘,还楞说是实指,还定量呢,哦,还有预测能力,物理学家全体给跪了,以后大家都不用辛苦干活了,就静定着喝一句:空! 然后保证被以后的科学验证吧,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2-08-25 07:55
          回复
            经典物理学的代表爱因斯坦和量子物理学的代表玻尔海森堡都是很推崇佛教的。看看这几个神棍够档次把。


            IP属地:吉林9楼2012-08-25 07:56
            收起回复
              作为一个搞物理,看宗教徒拿“科学”半罐水就往自己教派上贴金,还动不动就搞假的,真心受够了,心中有一股强烈的吐槽之气,就顺带在LZ这楼发泄下吧。 我再贴几楼, 转的, LZ估计看了也会大笑


              10楼2012-08-25 08:17
              收起回复
                http://discovery.1 63.com/11/1209/08/7KQOGGVK000125LI.html “水知道答案”就是伪科学 近日广州有小学生模仿《水知道答案》做了“米饭试验”,企图用赞美和恶毒的话让米饭变香或者变臭。作为所谓媲美《时间简史》并在各大型书店销售排名前列的这本科普读物,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著作,作者江本胜是一位从野鸡大学买到医学博士学位的骗子,他书中所作的这些试验充满了漏洞,并非为教育普及知识,而是为了商业利益。


                12楼2012-08-25 08:33
                回复
                  这段很有启示意义:
                  ‘宗教佛学不该继承的遗产’
                  作者:李林
                  在这里,披着“科学”外衣的道德宣教最为荒诞。十九世纪以来,佛教中的某些“不合理成分”——主要是部分伪科学理论及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开始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一些佛教学者认识到与科学直接对抗肯定不会成功,便转而以科学来映证佛法,这样便可通过“迎合科学”而使自身也同样“处在一个科学的位置”。
                    下述的例子堪称典型:晚清以来,几成千载绝学的唯识学,在当时独特的文化气候下,得以一度再兴,被不少教界、学界人士深入研究、热情弘扬,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可否认,现代唯识学者们对唯识学教典作了大量精细的整理、校订、增译、诠释、研究工作,并怀着文化救国的热忱,适应时势,对唯识义理作了较为明白易晓的阐述,其出发点也让人钦佩:立足唯识学,对西方科学、哲学、宗教等的文化挑战作出回应。但是,唯识学作为古印度佛学的巅峰之作,其名相繁多,用语艰深,带有浓厚的经院哲学、玄学气味,与现代人之间无疑存在着深深的鸿沟。唯识学者率多认识到了唯识学的这一弱点,力图改进讲解方式以适应时势。所谓“人心趋向之形势既殊,顺应之方法应随之而变”。于是便颇有人从相信唯识学与科学“皆是真理”出发,认为唯识学在当今时代“必须通过科学的难关”,悟出“物皆有识”,乃至无生物、无机物、原子、电子也都有识,将世界的最后因归结为“能”,谓“能”即是“阿赖耶识”的能力,亦即唯识学所称“种子”。至于利用科学成果如显微镜下的观察证实佛经所言水中、人身中诸多微虫,以光学电学知识证明佛经所说一切刹那生灭等,更是晚近唯识学著述中论证唯识学符契科学的老生常谈(以上主张居然形成了一个堪称中坚的学派:统合科学知识与万法唯识说,进而提出一种由无始无边识海动念而形成宇宙万类的假说)。
                    这是一项南辕北辙的工作,它试图坚固佛学大厦的基石,却只能换来加倍的虚肿。“科学佛法派”的一个理论基调是:一切法不离佛法,科学知识亦不例外——“说三谛即是科学,明乎体,恰如其分;说科学即是三谛,达乎用,今正是时”(罗无虚:《佛法在原子时代》)。
                    一个普通的常识是:认知对象决定认知方式,从而构成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科学与哲学显然分属两个不同领域:“在哲学中,一切存在者之存在是要被思考的东西。对于哲学的思考和探求而言,再没有比这个更为崇高,更为严谨的使命了。与此相反,各门科学都总是仅仅思考一切存在者中的一种存在者的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特殊领域。”(6)知识的领域没有权力进入信仰的领域,神性的价值一旦被转换为本体的宇宙论、知识论、存在论,信仰的至高权能便消弱怠尽。
                    一句话,在精神领域,人的理性所提的关于价值问题的答案,只能在通过信仰而来的启示中。所以布尔加科夫(俄)断然道:“我需要的不是神的哲学思想,而是对上帝、基督和教会的生动信仰。”
                    反观中国佛学的发展史,某种意义上竟然就是与无神论斗争的历史,这真是一场啼笑皆非的玩笑。我们的学者是这样引导信徒的——“以佛学观点看,这种科学宇宙观,不违乎佛法内的宇宙观,无异替佛教理论作了科学的说明!同时也构成了使科学与佛法融会贯通的桥梁,故对于佛教来说,却是极端重要的发展,必然的,有助于今后佛法的发扬光大!(罗无虚:《佛法在原子时代》)”比这更豪放的话语近年来亦尘嚣其上:“面向未来,正视科学挑战的佛教,大概不能仅仅做引科学论证佛法的文章,而应依经论所示,将科学列入佛弟子修习智慧与方便的课程;大概不能仅仅引科学成果诠释、注解佛学,而应运用佛法的智慧去发展、指导科学,完善科学的研究方法,纠正科学的谬误。(陈兵《佛学与科学融通之省思》)”
                  


                  13楼2012-08-25 08:55
                  回复

                      当然,传统文化的任何型态若要继承发扬、不遭抛弃,就必须迎接现代性的挑战。既然现代人说佛教是迷信、不科学、应该抛弃,佛教界便出版了一大堆书,说佛教如何如何科学,用些似通非通、一知半解之科学知识以及科学主义之态度,来维护佛教的尊严——这深刻反映了当代佛门自乱阵脚的窘态。
                      诗性之思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已经沦为科学之思,我们当前首要的是将佛学从这场毫无道理的纷争中解放出来。
                    某种真理越崇高,越具有终极意义,也就越容易被经验现实和理性真理粗暴地践踏。但承受这践踏正是维护这终极之“真”的圣徒的天职。遗憾的是,我们的佛学者(以王季同、尤智表、李石岑等为极端代表)并不知道自己的天职所在,他们却忙于“究元决疑”,去同这经验现实及理性真理讨价还价:
                      佛学的真空观与物理学的真空论;佛学的直觉认知与科学的理性认知;“邻虚尘”与极限空间;“刹那”与极限时间;“一念三千”与思维传感;“因陀罗网”与“宇宙全息”;“五十一心所“与心理学;“阿赖耶识”与“潜意识”;“观想”与“脱敏疗法”;“如来藏”与“以太”;“中阴身”与“灵魂”;“顿悟”与灵感;生命潜能开发与人工智能……人的经验与思维所能达到的一切领域都可用来映证佛法,这反过来岂不处处证明出佛法千古不易之正确?!“科学的哲学”、“理性的宗教”现今已成为“佛学是真理”的耀眼支撑点。
                      于是“科学愈发达,佛学愈昌明”便成了现今佛子自信满怀地打出的又一口号;于是在所谓的“现代科学与佛法遥相接轨的趋势”中,我们的智者终于为佛法找到了一个更为合理的支持;于是佛法的“科学化”便可实现佛教的现代化、世界化。
                      佛教于是可以心安理得以“世界上所有宗教中哲学思想最为丰富、文博、深刻、精致的宗教”自居(看一看太虚法师《真现实论》的包罗万象便足以使人对佛法之“大”匝舌不已)。于是我们便发现了汉地教徒的一个潜藏的信仰品质:炫耀佛法——空慧之法性、唯识之法慧、圆觉之法界,便是佛法的常住真理,“法”既超越于世界又内在于世界,世界的一切者由它萌生并返回它本身,它对人生、宇宙及认识论的三大体系的精心构筑使得另一种思维形式(thought-form)很难切入。这样佛法就发展成了一种绝对普遍的形式(form),这种形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历之万动而不变的真理模式——甚至尚未成形的知识体系都不过是对这模式的某一局部的真充——因此人的信仰便在不假思索、不经反省中由它控制。
                      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时间来证实价值领域的主观时间,以对象世界的客观真理来阐释信仰世界的先验真理,以佛学发明科学并以科学考核佛学——用佛学语言讲就是以“现量”或“比量“来诠释”圣言量“——近而以佛学统摄科学,这是当代佛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大误区。然而只要是不自欺的人都应承认:“有关外物的科学是不会在我痛苦的时候安慰我在道德方面的愚昧无知的”(帕斯卡尔语),所以在对佛法的皈信中,要如乌纳姆诺所言“并非只用理性,而且还要用意志,用感受,用血和肉,用整个的心和整个的身”(7)……所以这样做只因为一点:我们不但需要得到生存问题的解答,更需要寻求存在问题的解决。
                      当然,我们这里对“理性”的批判只是想塑立超验的神圣存在,实际上对任何宗教启示,都应该如J·麦奎利云“交给理论的理性和实践的理性去进行审查”(8)。我们在强调科学不应僭越宗教学领域的同时还应强调,宗教学应具有最严格的“科学性”、最严谨的科学思维、最严密的科学方法,由此才能保证信仰不是盲信,更不是迷信。
                      这里我们一直在谈论的“佛性”,都是经学家的“佛性”,它超越时空,无始无终,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它具有最高的本体地位,但它再也不是蓝毗尼花园、尼连禅河畔、鹿野苑、拘尼那伽……的释迦身上体现出的“佛性”。“法性”遮蔽了“佛性”,佛的神意形象被贬损为纯思想性存在——正是佛法本身抽空了释迦作为一个活生生和人所体现出的“佛”的慈悲,而忽略了他明知人世之苦而又要身化菩萨救渡之的情怀。而在中国禅宗的演变过程中,信徒往往忽视了对释尊的“佛性”的维护:成佛之途乃从“无明”到“菩萨行”之路而非从“无明”到“彻悟”到“神通”之路。
                      所以当代佛学者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最为主要的是一方面,要使释迦牟尼从偶像的祭坛重返其作为“人”的本然形象;另一方面,又要以这个本质的“人”为原型建构出“佛”的神意形象。故有效地工作方式只能是:同时着手于释尊的“人化”与“神化”阐释,这样才能确立出自性与佛性的维度关系,才能排斥有神论与无神论的纠缠。
                      不过在我看来,汉语佛学之“路”至今仍不可能全面展开,实因我们处在一种“非此即彼”的尴尬两难中:是皈依释尊使自身信仰化还是归顺佛法使自己合理化?身在庐山深处在佛学似乎尚无能力摆脱这一被动局面。问题的要害在于:牵缠进这一尴尬选择确然是两千年来中国佛学未能分辨何为自身应该继承的遗产的结果,故当代佛学腹背受敌的形势更为严峻。
                    


                    14楼2012-08-25 08:55
                    回复
                      本身就是个一生错误百出的精神病患者,还勾引自己弟子自杀,自己的民族灭亡的xx
                      要谈对宇宙,自我的感悟,远远比不上现代医学,哲学,物理学,还往自己脸上贴金


                      15楼2012-08-25 11:12
                      回复
                        回复 15 楼:
                        佛祖也黑?太丧尸了。。。而且黑得不能理拒服。弟子自杀是佛经记载的?佛经本来就是文学作品,和庄子寓言本质一样。 精神病属于人身攻击了,lz自重啊!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2-08-25 13:20
                        收起回复
                          回复 16 楼:
                          用现在的观点看,佛祖是一位伟大的超个体心理学家。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2-08-25 13:22
                          收起回复
                            回复 15 楼:
                            庄子说剑篇里庄子对那个诸侯的游说造成该国的剑士全部自杀,这算什么呢?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2-08-25 13: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