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梅笙吧 关注:179贴子:9,371

【收藏】古代精美文物鉴赏一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唐/「春雷」琴

  长126cm 高10.8cm 肩宽22.1cm 尾宽17.2cm
  连珠式琴,形饱满,黑漆面,具细密流水断。玉徽、玉轸、玉足、龙池圆形、凤沼长方形。琴底颈部刻「春雷」二字行草书填绿。龙池左右分刻隶书铭:「其声沈以雄,其韵和以冲」、「谁其识之出爨中」,钤印一,印文剥蚀。龙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经漆补,隐晦不清。 
  「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记之曰:「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传世唐琴极珍罕,此琴虽然纳音、双足、岳山、琴尾等处曾经后人修补,但琴身造形饱满,有唐琴之「圆」;当代琴家试弹,称此琴音韵沈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此琴于民国时,曾经何冠五、汪景吾、张大千等名家收藏。




IP属地:福建1楼2007-03-13 09:37回复
    唐/雕牙花鸟梳柄

      长9.3cm 宽3.0cm
      乃横长形梳之柄部,连接梳齿部位有数十道刻凿梳齿之遗痕,梳齿已佚。器另三缘刻饰短锯齿纹,其内突弦纹两道,在器上方弦纹部位凿二小孔;弦纹内刻饰一圈莲瓣纹,二孔下方饰一朵花,器中央一面饰浅浮雕折枝花,一面浅浮雕折枝花上饰一展翅鸿雁;两面皆阴刻菱格纹衬地。 
      按这种横长形而柄部略呈半个长椭圆形的梳式,隋代已见端倪,盛行于唐代。


    IP属地:福建2楼2007-03-13 09:38
    回复
      2025-05-23 07:43:53
      广告
      宋/苏轼/从星砚


        砚色棕褐,砚侧及砚背则多碧眶黄睛的长形石眼。砚面的墨池畔有一凸起的短柱,柱中心有石眼象征月亮,并浅雕隐起的云纹回绕之。砚背则就石眼位置,高下错落雕成六十余细长柱,柱端各一眼象征众星。砚右侧则刻有传为苏轼所写的短文,将黑色墨水掩去砚面石眼的意象,比拟成黑夜的天空-乌云飘来遮掩了月色,直到风起云移,星月才又重现光芒。
        苏轼(1036~1101),字号东坡居士。当他为官之时,总是直言议论,所以宦途坎坷。他是中国享有盛名的作家之一,常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自然而流畅,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他的文章中充满了潇洒浪漫、乐天进取的生活态度并一再揭橥的人文精神,为后世倾服。除此之外,他还能书、善画,赏鉴观点与美学理论亦为后世祖述。可谓中国文化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人之一。所作砚铭甚多,此件砚铭亦收入[东坡全集]中。


      IP属地:福建3楼2007-03-13 09:39
      回复
        明/永乐/剔红花卉瓶 


          所谓剔红,即是以红漆在器胎上髹涂,层层堆积至相当厚度后,始行雕刻的一种漆工艺。这种工艺技法在唐代已萌兴,宋、元渐臻成熟,到了明初,由于成祖的奖励与重视,将之纳为官营工艺,征调名匠,设厂督造,工序严整不苟,遂使永乐剔红器成为明清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
          此件剔红漆瓶,器身满雕四季花卉图案,繁花密布,掩仰有序。由于漆层甚厚,得以高下磨砻,所以纹样的轮廓圆润,叶形优雅,花形饱满。至于更细致处,则见叶脉刻痕锐利劲挺,花心缀锦绵密,在在显示永乐剔红器之取意生动,设计精谨,刀法变化万千。此器之底与里均髹光素黑漆,器底边缘针刻「大明永乐年制」细字款。


        IP属地:福建4楼2007-03-13 09:40
        回复
          明/景泰/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高6.3cm口径12.4cm重634.6g
            铜胎,盖与器身铸成浮雕式八瓣莲花形,器外施浅蓝釉为地色,盖顶平坦饰莲心纹,盖壁与器身各莲瓣内饰以不同颜色的折枝番莲花叶,矮圈足;底及盒内光素镀金,盒心阴刻「大明景泰年制」自右向左一行楷书款。
            此盒纹饰中的花瓣丰满、同一叶上往往施二至三种颜色、胎体厚重、釉层深厚以及掐丝末端以隐藏的方式处理,均具早期掐丝珐琅的特色,而且落款的方式与当时漆器、瓷器的落款的特色也相同,无可置疑的是景泰年间制作之真品。


          IP属地:福建5楼2007-03-13 09:40
          回复
            清/乾隆/金宗喀巴像 

              乾隆四十六年造
              原存热河 高55.2公分,横36公分,纵22.5公分 
              清宫作品,一七八二年。
              背光背面铭汉、满、蒙 藏四体字:「乾隆四十六年孟夏月,卫藏贡有大利益金宗喀巴佛像,奉旨照式笵金,造此宗喀巴佛,宣扬黄教,普利众生。」
              合金铸成宗喀巴像,双手胸前成说法印,手中各捻出一茎莲花,花顶左方托一经书、右方托一剑;两者都代表智慧,有暗示此位黄教开宗祖为文殊的化身。铭文言其为清乾隆四十六年以西藏作品为型,照式笵金铸成。其鼻尖隆起,衣纹简率,犹是西藏作风;面廓柔和,肩背浑圆,腰以下未表现躯体的质量,金属色泽鲜亮,则是清廷作品的特色。 
              器内中空,底部圆片取下,里面装脏有: 
              1.舍利二颗。 
              2.剔红荔枝盒二件。 
              3.红铜舍利盒。 
              4.线札三,黄绢紧裹,一端丹书藏字。


            IP属地:福建8楼2007-03-13 09:42
            回复
              清/掐丝珐琅天鸡尊

                高25.8cm 宽9.0cm 最长21.0cm 重约3535g
                铜胎, 仿古铜器天鸡尊形制, 凤首与背部「T」形棱脊镀金,余施浅绿及蓝地满饰各式羽纹,腹饰兽面纹,喇叭式口饰缠枝花及拐子龙等变饰,双足蹲在车轴上,以内卷的尾羽和镂制的车轮为座,器形庄重,釉色鲜明艳丽,是上好的陈设器。根据粉红、紫红等釉色,应属十八世纪后期的文物。


              IP属地:福建9楼2007-03-13 09:45
              回复
                宋/汝窑/莲花式温碗

                  汝窑,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
                  器作十瓣莲花形。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
                  定窑曾为宫中用器,因采覆烧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宫中命汝州烧造青瓷」之举,汝窑之入选,支烧满釉应是原因之一。支烧另一用处为防止器底塌陷,汝窑所用支钉细小,所留钉痕状似芝麻,器底五支钉痕即是,也就是俗称的「芝麻钉」。釉面细碎纹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IP属地:福建10楼2007-03-13 09:46
                回复
                  2025-05-23 07:37:53
                  广告
                  宋/定窑/婴儿枕

                    宋、金时小瓷枕广为流行,有最简单的长方形,亦有动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状似如意云状,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婴儿枕为其中造型较为繁复者。宋代婴儿纹样极为流行,传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镇影青瓷、技法繁杂的磁州窑系以及本件所属的定窑系,均可见以婴儿或孩童嬉戏为纹样的作品。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古名定州,故名定窑。白釉色泛黄呈牙色,装饰技法有浅划、深刻、模印等,题材亦丰,尤以划法技法灵巧熟练,线条流畅,作品生动活泼。
                    瓷枕造形采婴儿侧卧于榻上,头微扬、宽额、身硕、双手交叉为枕,两脚弯曲交迭,状极悠闲。左手执一状似彩球童玩,丝带贯穿,上下以蝴蝶结饰固定。婴儿脸部交待清晰写实,模样雅稚可人,衣饰以今日用语应是:身着长袍,外加背心,长裤,布鞋。背心前襟饰钱形纹,后背划牡丹,长袍下裳印圆形团花,衣袖长裤无纹饰,显示以不同布料缝制而成。榻周开光,印有龙纹,底平无釉,刻乾隆御制诗。
                    院藏同型婴儿枕两件,北京故宫亦有一件,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在细部纹饰技法、纹样、部位及尺寸略有差异外,在面貌、衣饰皱褶几乎一致,想当时应有一共同样本,提供模制。


                  IP属地:福建11楼2007-03-13 09:47
                  回复
                    南宋/龙泉窑/翠青五管瓶

                      高12.4cm面径13cm足径7.2cm
                      宽矮式小口瓶,口圆,蕈状唇缘外翻,直颈,宽斜肩,腹下微敛,圈足。肩上立有五个细直圆管,管内中空,与腹相通。腹壁削刻重瓣上仰的莲瓣纹。翠青色厚釉,下半身满布纹片,莲瓣中棱突起处成浅白色的「出筋」现象。胎色灰,足缘露胎,成橘红色。造形优美,相似的作品也见于四川遂宁南宋中期的窖藏和韩国新安海底的元代沉船中。   
                      龙泉窑的釉色,以带翠绿的粉青色调最广受好评。南宋时期,一方面因供应南方官民的需用,一方面因政府鼓励海外市舶贸易,因此产量遽增,在今龙泉县、丽水县附近形成跨越八个县的大窑系,而福建沿海各窑场也争相袭仿,产品遍及韩、日、琉球、东南亚乃至非洲东岸。其细腻的作品,胎色灰白坚致,釉质滋润肥厚,静谧温和,宛如上乘的美玉。   
                      此种肩上竖立数个圆管的唇口瓶,有以为是烛台,有称为花插的,其用途尚难断定;但龙泉地区自北宋起便常在墓中出现多管造型的器皿,似为墓葬中做为「谷仓」意涵的用器。本件五管瓶或受此种多管瓶造型习惯启发,然其既见于窖藏和沉船中,则显然应为生活用品。


                    IP属地:福建12楼2007-03-13 09:53
                    回复
                      明/永乐/青花蟠龙天球瓶

                        青花在中国元代中期,也就是十四世纪左右,已达精美地步。但元末明初一度衰退,色彩变的灰暗。直到十五世纪的永乐、宣德,青花瓷艺又再度回复鲜艳的色泽,广受好评。因此,永、宣的青花磁遂成后世仿制对象。
                        永乐青花依文献所说,采外来青料,俗称苏泥勃青。此种青料有「渗青」、「散浑」之特性,烧后青色浓艳,偶因渗青而有浓暗斑点,因散浑而有水墨画之风韵,加以运笔潇洒,气势凌然,为明代之青花奠下根基。又因政治、经济因素,此时瓷品成为赏赐及贸易商品,而其交易主要对象为中亚之阿拉伯人,为适应回教人民所求,此期制品,在纹饰与造形上,处处可见伊斯兰文化之身影。
                        器腹硕状如圆球,故名天球瓶,乃仿照叙利亚瓶式样烧制而成。口沿一周转枝花叶纹,全器主饰为一蟠龙,隙地饰以番莲花,龙纹姿态矫健有力。同形器在故宫博物院共藏四件,其中一件隙地为朵云纹,而土耳其TopkapiSaray Museum亦有类似藏品,不同之处在其龙纹留白而背景为青色的波涛纹。TopkapiSaray藏品上那种主纹留白的作法,俗称反青花。


                      IP属地:福建13楼2007-03-13 09:54
                      回复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成化瓷品,胎薄釉润,娇巧玲珑,青花色淡平实,用笔柔和,与前期相较,前强劲,后柔丽,各具风韵。而以青花描绘轮廓,和谐套配各种釉上色彩,即所谓「斗彩」。以前均认为斗彩始于成化,1984年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寺发现宣德斗彩莲塘碗一对,其后又于珠山遗址发掘同类瓷盘破片,宣德斗彩终获认定。
                          杯口微侈,壁矮,以鸡为主题纹饰,故名鸡杯,又其状似缸,又称鸡缸杯。纹饰彩绘于外壁,有鸡纹二组,以奇石花卉间隔。一组公鸡在前,昂首护卫,母鸡在后低头觅食,三仔鸡围绕在旁,张口展翅,似为妈咪觅得食物而欢呼。另一组亦采二老三少组合,母鸡振翅低头,正奋力与猎物搏斗,前立一小鸡为母加油,并作充分准备,随时可加入战阵,也许母鸡振翅奋战,惊动了在前护卫的公鸡,蓦然回首,关爱之情不言可喻,另二仔鸡则嬉戏于花丛下,怡然自得。釉上色彩有红、黄、褐、绿等,浅染深描,或是二色重迭,搭配巧妙,架构了一幅活泼生动,祥和乐利的天伦图。
                          卧足内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加双框。成化写款前后一致,为鉴定真伪主要参考。


                        IP属地:福建14楼2007-03-13 09:54
                        回复
                          明/宣德/宝石红僧帽壶

                            通盖高19.2cm口径长16.1cm口径宽11.2cm底径7.6cm 
                            壶口沿呈三阶渐高边,形似僧伽帽,故名。 
                            器外通体施红釉,釉色鲜红,并带类似橘皮上的针孔气泡眼,口、足、帽沿边等出棱处,呈现白边,内部及底釉泛青。胎骨匀细,圈足露胎,细腻洁白,间带铁质斑点。器无款,底刻乾隆御制诗。 
                            僧帽壶形使见于元代,宣德宝石红僧帽壶为世所称,口、足或转折棱边常见「灯草边」白边,为宣德红釉普见现象。宝石红僧帽壶,深受清宫帝后所爱,清佚名画「胤祯妃行乐图」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柜格上即置有宝石红僧帽壶。


                          IP属地:福建15楼2007-03-13 09:56
                          回复
                            清/雍正/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

                              珐琅彩瓷,始创于清康熙,以铜胎珐琅器为蓝本,式样单纯。雍正六年后,珐琅彩料由原本从国外进口,转而开始自制。由于彩料的关系,珐琅彩瓷的纹饰取材得以不受拘束,除花鸟、人物、山水外,画面还刻意留白以加题诗句、闲章,将「诗、书、画」的韵味汇集于器物创作中。
                              壶盖及器腹隙地满饰各色花卉,俗称「百花地」,为当时欧洲盛行之装饰纹样。腹面为二长方形开光,以蓝料描绘山水,山势俊秀挺拔,屋舍巨木,小桥流水,无不细笔描绘,留白处各以秀丽的行书体墨书「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及红色闲章「山高」、「水长」。单看文字叙述,像是在形容一幅水墨山水画作。但如果不以材质作区分,称它为水墨画亦可,何况这些它确实是出自宫中画家之手。
                              雍正珐琅彩胎质细致,画风清雅。本件以繁密娇艳的百花为地,衬托宁静、素雅的蓝色山水,「闹中取静」的视觉效果,似乎在阐述以简驭繁的美学观。器底以蓝料书宋体印章式款「雍正年制」四字,此种形式亦成尔后瓷器写款常用的模式。


                            IP属地:福建16楼2007-03-13 09:57
                            回复
                              2025-05-23 07:31:53
                              广告
                              西周晚期/颂壶

                                壶为盛酒之器。青铜礼器中的壶自商至春秋、战国,一脉沿续,制作未曾中断过。
                                颂壶因作器者为「颂」而得名。形制庄重、纹饰瑰丽,腹呈椭方形,颈部两侧有兽首衔环,此类形制硕大的方壶流行于西周晚期。器身上的花纹以环带纹、蛟龙纹为饰,圈足与壶盖则饰垂鳞纹及窃曲纹。西周晚期青铜器上的花纹一反主轴中线、两两对称的铺排,而喜用连续环接的纹饰。
                                颂壶口沿内环壁上及盖口外壁四周铸铭151字,两处铭文的内容相同,记录着「颂」接受周王册命掌管成周洛阳仓库此一职务的过程。而这件壶则是典礼完成后,「颂」为颂扬天子的美意,及荣耀先父母龚叔、龚姒,表达未尽的孝思,并祈求家国康乐大福、周王万年长命而作。
                                颂壶铭文对西周的册命典礼记载详备,可以和〔左传〕僖公28年传等文献上所叙,互相印证;「颂」纪念父母,这种慎终追远、父母同祀的情况,亦可以和〔礼记?祭义〕所言互相印证,所以颂壶为研究西周礼制的重要史料。


                              IP属地:福建19楼2007-03-13 1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