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山吧 关注:99贴子:965
  • 15回复贴,共1

《锦瑟》及赏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IP属地:江苏1楼2012-08-18 21:27回复
    『赏析一』
    《锦瑟》李商隐这首《锦瑟》究竟写的是什么,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说是咏锦瑟这种乐器的,有说是悼亡的,有说是自题诗集之首的,有说是怀恋人家婢女的,有说是自伤身世的,有说是悲叹时局的,等等等等,相互之间差距极大,却又似乎都言之成理,而细究之下,又都持之乏据。于是,有人叹曰:“一篇《锦瑟》解人难!”有鉴于此,聪明人便来了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根据诗歌创作的特点,指出,诗未必要缘事而发,诗就是诗本身,不一定非要考察出写作背景来才算是懂;对这首《锦瑟》,既然歧见丛出,难于定一,又不能把诗人拉出来质问,那就不必硬要弄清楚它写的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儿,只要能体会到诗本身提供给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就够了。
    说的有理。但我认为,这是“用诗”之法,却非解诗之法,要解诗,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较较真儿的好。古人自然也有不“缘事而发”的诗,但写法却与现代派作品不同,而是先把某种总体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凝聚成哲理,再用玄言诗或后世所谓哲理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直接表达“感受”和“体验”的原生态的作品,恐怕是难以找到的,至少在李商隐及其以前的时代是这样。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这首《锦瑟》是不是个例外呢?不是例外,我以为。通过分析比较各家之说,我发现,人们在阐释这首诗的时候,都步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都企图从语言逻辑上辨明诗意,而这首诗却不是按语言逻辑来构思的。照直说吧,这是一首状乐之作,是按音乐的“逻辑”创作出来的。
    很多人都把此诗的第一联看作比兴,而实际上,这一联不是比兴,而是赋,“一弦一柱”即是“一声一声”之意。这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弦弦掩抑声声思”类似。不同的是,白诗此句说的是琵琶女自己在用音乐倾诉,李诗此句则是说,锦瑟的一声声弹奏,引动“我”——音乐欣赏者——对“华年”的追思,而“我”又把这种华年之思投射到锦瑟上,仿佛是锦瑟在“思”似的,于是有了“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一句(“思华年”三字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以下两联便用四组意象来描绘乐曲:先是令人茫然自失,如庄生梦蝶;接着,曲调变为杜鹃的令人感伤的鸣叫;然后是柔宛凄清,仿佛鲛人的珠泪滴落在月夜的海上(对比《琵琶行》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最后,乐曲在良玉生烟般的飘渺意境中结束。两联四句之间,起联接作用的是音乐的旋律,不是事理逻辑。
    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箜篌引》等状乐名作不同,《锦瑟》在描写音乐的时候,不是单纯为音乐选配合适的意象(尽管在这一点上也做得很精妙),还融入了诗人自己的由音乐引动的身世之感(“思华年”一一这是由该诗柔婉舒缓的节奏和凄清幽美的意象传达出来的,即便是“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也给人以饱含热泪之感)。但,只是“感”而已,因为是和难以言传的音乐融合在一起的,所以不能确指坐实究竟“思”的是哪一年、什么事儿。不止读者,作者只怕也是如此。从诗里可以看出,这具锦瑟当时演奏的很可能是一支较为感伤幽怨的曲子,它与诗人的心灵极为合拍,以至于诗人在咏唱之时,几乎忘了是在描写乐曲还是在表达自己了,两者水**融,恰在可解(身世之感)、不可解(音乐)之间,因而使人产生了歧见。这是造成理解困难的主要原因。
    另外,作者采用的七律这种体裁,不象歌行体那样适合铺张,对音乐的具体演奏过程处理得比较简约(只“一弦一柱”四字而已),这也是造成诗意不够明朗的一个原因。假如我们把上面提到的那几首诗中描写音乐的句子浓缩成同样的形式,再换上比较含蓄的题目,在本事不明的情况下,肯定也会产生歧见的。对此,方家不妨试试。
    结尾一联写的是乐曲留给诗人的余韵,也是抒发对乐曲的总体感受:由音乐引动的对“华年”的追思,是那样的悠远飘渺,不可捉摸,而又亲切甜蜜,令人感伤。这正是人们在欣赏此类音乐时常会有的感受。
    很多人谈到了第一句中的“无端”一词,不少还是把它当作重点来谈的。这里不妨说说我的看法。前面既说它是一首状乐诗,那么,它必定写于听完音乐之后,诗人还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情境氛围之中,此时再审视演奏音乐的乐器,自会很容易地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至于如何“异”,只怕也是难以言传的,于是就有了这个“天问”式的“无端”。
    一位美籍华裔学者这样评价李商隐的诗:形式华美,感情热烈,格调忧郁,与欧洲巴洛克风格类似。这既是对李商隐诗风的描述,也可看作是对诗人气质的描述。这种气质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难以对事物做出不带感情的、冷静客观的描写(不是说他绝对不能)。这正是作为状乐之作的这首《锦瑟》,在写法上与韩愈、白居易、李贺等人的同类作品不同的原因。
    


    IP属地:江苏2楼2012-08-18 21:29
    回复
      颈联的上句“沧海月明珠有泪”,是引晋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盆以与主人”的传说。“泣而成珠”已具悲之意韵,而将其化为“珠有泪”便更为悲切了。“沧海月明”其境虽高旷皓净,却实在凄寒孤寂,悲伤之怀也就溢于言表。诗人之悲,从何而来?李商隐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素有“欲回天地入扁舟”( 《登安定城楼》)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虽然,他从来没把自己看成是什么党派一员,虽然,他也无意借党争捞取什么,虽然,他一直对令狐父子早年对自己的提携感恩戴德。他曾屡次写诗寄赠令狐陶,其中一些篇什,或近迹陈情告哀,或希求汲引推荐,有的甚至可以说“词卑志苦”,但令狐陶始终没有放弃对李商隐的打击。在令狐陶的眼里,李商隐就是 “忘恩负义”的代名词。沧海桑田,月明依旧,以至于后来,李商隐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诗人沉沦之痛,迟暮之伤,触物之悲,可见一斑。真是鲛人垂泪独对月,杜鹃啼血自悲鸣。 《锦瑟》下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是由晋代陆机《文赋》里的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而引发出来的联想。传说,玉埋于地,难为人识,但那温润的玉气会在秀美的群山和温煦的阳光下,透过泥土,轻烟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显然,李商隐赋予了这个说法非同寻常的意义,玉埋蓝田,常有玉气升腾,以昭显其清明。当然,玉的光气是一般目力所不能及的,“玉生烟”的前提还得“日暖”,因此,诗句的背后还隐伏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那就是将来能遇识玉者,还玉之清白。诗人以被埋之玉自况,寄希望未来,其间几多惆怅,几多无奈呀。 尾联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收束全篇。“此情”二字,既与首联的“华年”相呼应,又是颔联、颈联内容的概括,具体地说也就是两联里,所传达出的琴瑟之欢、曲解之冤、沉沦之悲、清明之愿。这些“情”,环环相扣,虽曲折多变,但层层相进,无不弥漫着浓重的悲凉和迷惘。至此,连诗人自己也不油自主地滋生出深深的感叹:这样的情怀,哪里是到今日回想起往事才倍感无尽的怅恨,当时身临其境,早已令人不胜惘惘了。那么,今朝追忆,那万丈的怅恨,又能如何?诗人的至苦之情,厚积而不散。 因此,笔者以为,《锦瑟》一诗,实为李商隐“伤”隐之作。倘能聊备一说,则足矣。


      IP属地:江苏4楼2012-08-18 21:31
      回复
        『赏析三』
        李商隐一曲《锦瑟》以其神秘之美倾倒了多少读者,问时也难倒多少专家和学者。正如金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所说"一篇《锦瑟》解人难"。 "诗无达诂"也就是说,由于多解而无定解。然而,李商隐写《锦瑟》如同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一样,自有其原创的唯一确定的本旨。关于《锦瑟》的本旨,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晚年抒写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笔者不揣愚陋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番探秘。
        先说"锦瑟"一联。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说"雅瑟三十气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日宝瑟,绘文如锦者日锦瑟。"(《周礼乐器图》)又"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汉书·郊祀志》)据此, 这里的锦瑟有多重含义。第一,锦瑟是"绘文如锦"者,亦喻有"文采"者。第二,"五十弦"的瑟是古时候天神之所用,人世间现时所用的只是二十五(气)弦的瑟。因为五卡弦的锦瑟音色太丰富音域太广阔音韵太悲美而让凡人享受不了,而诗人所咏则为五十弦的古瑟。第三,五十弦的"锦瑟" 是作者自喻才高志远德美却难为世用。"无端" 也有多重含义:一是怨人——怎么好端端的五十弦锦瑟不用,却用二十五(气)弦的?二是怨己——谁让你是五十弦的锦瑟呀,如果裂成两半,不就可以为世所用了吗?然而诗人还是不肯把自己裂为两半."一弦一柱思华年"有生以来 (以往的年华) ,始终怀瑜握瑾,紧紧抱住这五十弦的"锦瑟"不放。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面对瑟,触物生情(抑或看见、想起锦瑟的典故灵感 来) ,引出一个"思"字;思之思之,引出一个“怨”字。——“无端”两字悄悄地透露出了诗人内心的幽怨与坚守。由此可见,五十弦的锦瑟兴中有比,是该诗的核心意象,诗人用它自比,感叹自己德才兼美而不为世用。而"思"字则为全诗之线索,统领全篇:忆以往,思现在,待将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鹊。沧海明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间两联承首联"无端"二字透露的矛盾继续展开,抒写了心中的矛盾与抉择,徘徊与坚守。——也曾想("迷") 像庄生那样超脱尘俗,高蹈世外,但又一直摆脱不了像望帝那样坚守"春心"直至泣血“托杜鹊”。 "春心",既喻高尚的人格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与坚守,也指美好的理想及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在这里,蝴蝶是自由快乐的象征,杜鹊是坚贞痛苦的化身。"晓梦"的另一解是青少年时代的美好理想,既与下句残酷的人生现实构成强烈的对比,又突出了自己执著坚守理想的痛苦。两解均通。沧海遗珠之悲常常袭来,而暖玉生烟之喜却盖而胜之。在这里,诗人又以沧海遗珠和蓝田美玉自比:明月之珠和蓝田之玉虽被埋没,但它们的光影宝气总是掩盖不住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沧海月明珠有泪"中包含明月(即夜光珠)的典故,与月的圆缺无关。 《李斯柬逐客书》中就有"垂明月之珠"之语。《史记·龟策列传》则说"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李白在《齐有倜傥生》(《古风》其九)中也有过此典"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 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善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诗中的鲁连是鲁仲连,战国齐人。好奇伟俶傥之画策, 而不肯仕宦任职,持高尚气节。游于赵国,恰遇秦军已经击败赵军四十万,又围赵都邯郸,魏国大将新垣衍欲令赵尊秦为帝。鲁仲连以利害说服新垣衍合力抗秦,终于击退秦军。平原君欲封官,不受;赐千金,亦不受,飘然离去。 《战国策•赵策》、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与鲁仲连不同的是,李商隐这颗明月之珠始终未能"出海"。诗人把"明月珠有泪"写成"月明珠有泪"是为与下句"日暖玉生烟"对仗而倒装。诗人遗憾于被埋没的社会现实却不甘于被埋没,坚信自己像蓝田之玉,虽近不可见而远或见之,期待后人发现珍惜。(这是追忆)一一于是,巧妙地过渡到尾联收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回到现实,寄望将来)"待"字表希 望,"可"是"或许能有"之意,不是反问。如果要反问,改用"岂待"不是更好?诗人用"可待"而不用 "岂待",正表现了充分的自信。诗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但矛盾中有抉择,徘徊中有坚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鹊"是幻想出世和坚守入世之矛盾的形象化,"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沧海遗珠之痛苦和玉暖生烟之自慰之矛盾的形象化。(这两句也可合为一体解:我像沧海之遗珠、蓝田之美玉,不为人知,不为世用,然而却辉映沧海,气暖蓝田。)而最后一联则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我"的这一生抉择与坚守,将来可待成追忆(理想) ,只是当时(现实)巳惘然(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欣赏)。换句话说,尽管现世的人们对"我"的抉择、追求与坚守"惘然"不理解,但是后来的人们迟早总会"追忆"而理解的。在后三联的三对矛盾中,"望帝春心托杜鹊"、 "蓝田日暖玉生烟"和"此情可待成追忆"始终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可待"作"岂可"解亦通,但同样透露出企盼与祈求:我多么希望将来有人能"追忆"我的这一份情感与执著,可是现在("当时")的人们都不理解("惘然"),怎可希冀将来? 这样解释,同样反映了心理上期待"追忆"和"岂待””追忆"的矛盾,只是由乐观变为悲观罢了。


        IP属地:江苏5楼2012-08-18 21:34
        回复
          另:


          


          IP属地:江苏8楼2012-08-18 21:44
          回复
            »»»»»»»»»»»»»»»»»»»»»»»»»»»»»»»»»»»»»»»»THE END««««««««««««««««««


            IP属地:江苏9楼2012-08-18 21:48
            回复
              因为个人最喜欢《锦瑟》这首诗,于是就收集了些赏析什么的,这里献丑了~


              IP属地:江苏10楼2012-08-18 21:49
              回复
                最初知道《锦瑟》这首诗,是三年前在沧月的作品集上,觉得是很美,很有意境,读起来也很有感觉。后来喜欢是因为萧忆情这个人物,记得他的名字源自“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实,到现在最喜欢的人物也是萧忆情。或许是因为诗喜欢这个人,或许是因为人喜欢这首诗,现在也分不清了。
                还有,关于《锦瑟》欢迎补充什么的~个人见解也欢迎哦~


                IP属地:江苏11楼2012-08-18 21:59
                回复
                  锦瑟啊、、是我最爱的一首哦、、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还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最后,你也爱沧月啊、、、


                  12楼2012-08-19 09:19
                  收起回复
                    家里有本《李商隐诗集》上面《锦瑟》的配图比较意境,而且也更贴近诗的感觉~
                    可是!!网上找不到图。。
                    o()^))o唉


                    IP属地:江苏13楼2012-08-20 12:09
                    回复
                      大爱义山 大爱沧月 大爱听雪楼系列的 ~


                      IP属地:江苏14楼2012-09-30 15:31
                      回复
                        解的有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6-13 18: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