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全解与中华精神建设》

王振今
《老子全解与中华精神建设》
周景王《义经》老子文【第 一 章】解
原 文
道可道(导),非常道。名可名(命),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 文
规律可以逻辑,逻辑不是常说的规律。名谓可以理想,理想也不是常说的名谓。
无是人认识必然开始的知无判断;有是人对万物发展条件的判断。因此说:在认识必然的知识领域,“正度”知无的目的在科学真理的奥妙;在实践人文领域,“齐辑”知有的目的在实现理想的条件。
以上的相对观念,同出于对实际的认识而区别于魂魄知性与精神理性范畴。同样称道于思想创意,创意又创意,是解决诸多问题的途径。
说明:
感性总结出的规律,可以创意成理性逻辑(古称规矩、齐辑),而由理性整合出的逻辑并不是平常说的由感性认识出的规律;名对实的认识理解(古称正度),可用逻辑方法创意成理想目的(古称假至言),而理想目的也不是平常说的名对实的认识理解。
古文无标点符号,全凭内容和用字断句。《文子·微明》老子说:“居知所以、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动知所止,谓之道。”《管于·内业》说:“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而序其成”就是事物自己循行而成的程序,古人把它叫“道”或加工成逻辑规矩“可道(导)”,现今人们把它称为规律性和逻辑性、必然性和创意性、科学性和理想性。规律是人对物本的造意描述,中国古人用“道”的规则定位了它的来龙去脉;逻辑是人对事本的思想规划,中国古人用“德”的原则定位了它的来龙去脉;理想是人对自身发展的创意规划,中国古人用“义”和“导”的规范定位了它的来龙去脉。《文子》老子说:“大政无险民易导。”古人的进取环是:同道度力,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同义度导,同导度成,同成度道。道,指规律;力,指劳动力;德,指原则;义,指理想;导,指办法;成,指国家……进取不止。现代中国人包括那些精英,都分不清规律与逻辑,名称与目地的界限,不如古人明白。古文道通“导”、名通“命”。“可道”、“可名”可释为可导、可命。齐辑和正度都是古词,相当今译的“认识论”和“逻辑”。有和无是老子说道的前提概念:观念“当其无”的判断在意念上就决断“以为用”,反之在观念“当其有”的判断在意念上就决断“以为利”(见11章定义)。“恒”和“常”是其定语,“恒无”指的是“知无”的科学领域,“常有”指的是为利创世的领域。自无起有的认识(古称《无学》)是无穷的,因此称其观念为“恍”;知无创有的实践(古称“无为”)也是无限的,因此称其意念为“惚”(见14、21章定义)。玄字依《文子·自然》中老子说:“放意写神,论变而形于弦。”弦通玄,可解为创意,另请参看本文六章。徼:索取。母:生产的源泉。恒:永久的。常:常规的。恒、玄等遵帛书原文。
0
回复
1楼
20

王振今
《老子全解与中华精神建设》
周景王《义经》老子文【第 一 章】解
原 文
道可道(导),非常道。名可名(命),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 文
规律可以逻辑,逻辑不是常说的规律。名谓可以理想,理想也不是常说的名谓。
无是人认识必然开始的知无判断;有是人对万物发展条件的判断。因此说:在认识必然的知识领域,“正度”知无的目的在科学真理的奥妙;在实践人文领域,“齐辑”知有的目的在实现理想的条件。
以上的相对观念,同出于对实际的认识而区别于魂魄知性与精神理性范畴。同样称道于思想创意,创意又创意,是解决诸多问题的途径。
说明:
感性总结出的规律,可以创意成理性逻辑(古称规矩、齐辑),而由理性整合出的逻辑并不是平常说的由感性认识出的规律;名对实的认识理解(古称正度),可用逻辑方法创意成理想目的(古称假至言),而理想目的也不是平常说的名对实的认识理解。
古文无标点符号,全凭内容和用字断句。《文子·微明》老子说:“居知所以、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动知所止,谓之道。”《管于·内业》说:“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而序其成”就是事物自己循行而成的程序,古人把它叫“道”或加工成逻辑规矩“可道(导)”,现今人们把它称为规律性和逻辑性、必然性和创意性、科学性和理想性。规律是人对物本的造意描述,中国古人用“道”的规则定位了它的来龙去脉;逻辑是人对事本的思想规划,中国古人用“德”的原则定位了它的来龙去脉;理想是人对自身发展的创意规划,中国古人用“义”和“导”的规范定位了它的来龙去脉。《文子》老子说:“大政无险民易导。”古人的进取环是:同道度力,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同义度导,同导度成,同成度道。道,指规律;力,指劳动力;德,指原则;义,指理想;导,指办法;成,指国家……进取不止。现代中国人包括那些精英,都分不清规律与逻辑,名称与目地的界限,不如古人明白。古文道通“导”、名通“命”。“可道”、“可名”可释为可导、可命。齐辑和正度都是古词,相当今译的“认识论”和“逻辑”。有和无是老子说道的前提概念:观念“当其无”的判断在意念上就决断“以为用”,反之在观念“当其有”的判断在意念上就决断“以为利”(见11章定义)。“恒”和“常”是其定语,“恒无”指的是“知无”的科学领域,“常有”指的是为利创世的领域。自无起有的认识(古称《无学》)是无穷的,因此称其观念为“恍”;知无创有的实践(古称“无为”)也是无限的,因此称其意念为“惚”(见14、21章定义)。玄字依《文子·自然》中老子说:“放意写神,论变而形于弦。”弦通玄,可解为创意,另请参看本文六章。徼:索取。母:生产的源泉。恒:永久的。常:常规的。恒、玄等遵帛书原文。
0
回复
1楼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