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色未望吧 关注:18贴子:2,469
  • 7回复贴,共1

害虫 (200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少女幸子(宫崎葵饰)和老师的师生恋绯闻被传得风风雨雨,相依为命的母亲稔子(Ryo饰)则自杀 未遂。打击不断的生活令幸子无法承受,升入中学后,她不去上学,每天闲逛打发时间。她和依靠小偷小摸赚钱的少年隆夫、精神脆弱的中年人久蔵成为了朋友。隆 夫离开后,幸子和好友夏子(苍井优饰)返回了学校。
  不久后,她又差点被母亲的新欢德川强暴。谣言又起,幸子失望地离开学校。昔日的老师恋人现在发电所工作,幸子准备去他那里。然而在约定的小茶店里等了很久,他还是没有出现。灰心的幸子跟一个前来搭讪的男子离开茶店……


1楼2012-08-15 12:27回复
    2002年夏天,我第一次看了《害虫》。
      八年时间过去了,当我再次把它看完,再次听见十六岁的宫崎葵以断续而不连贯的气息哼出《帰り道》时,我发现,我仍然和当时一样,非常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只不过当时不但是喜欢,而且还很吃惊——竟然会有这样的十六岁女孩出演这样的角色,有这样的导演在日本拍摄出这样的电影。
      在几天时间里,为了更好的把握住其中吸引人的部分,我甚至反复的将它重看了四遍或者五遍。虽然那个时候的我仅仅是被宫崎葵身上“永恒的少女” 那部分所吸引,根本没想到她会越走越远,远远超越我这狭隘的定义——不但出演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NANA》、《只是爱着你》,还始终不渝的选择《血 色之枪》、《海边故事》、《蓝天的车》、《初恋》、《悲伤假期》此类艺术影片并在其中塑造出种种角色还收放自如,最后在2008年更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大 河剧主演,她所领衔的《笃姬》创下了大河剧史上最高平均收视率,甚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还保持着超高收视率神话。
      我终于可以这么说——宫崎葵是天才的女演员,她是我的偶像。
      虽然演出《害虫》的那个少女宫崎葵已经不可能再找回来了,但她仍然会作为一个梦永远保存在影像和我们的心里。我想这就是电影超越文字的地方,她作为少女幸子的形象留存在我的硬盘里,也留存在胶片和很多人的硬盘中,随时都可以再次重温。
      可文字也有超越电影的优点,那就是可以模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打破语言和画面的拘束,通过我即将写出的文字所引发的想象与读到这些文字的读者 自身的想象,共同创造出停留在脑海中的新的梦,其中宫崎葵的形象有千千万万,远远超过她本人所可能饰演的所有角色**在一起再乘以十倍的数量。
      这就是所谓的可能性。
      这也是《害虫》这部电影给我留下的最重要的印象——如爆炸般飞散的可能性。
    故事与可能性永不终结
    我最喜欢的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在1912年写了篇很著名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他是这么开头的:
    “一天清晨,格雷戈尔•萨姆沙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一只硕大的虫子。”
    结尾则是:
    “电车到达目的地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站起来,伸伸她那年轻的身体。在他们眼中,这恰似是对他们新的梦想和良好心愿的一种肯定。”
    卡夫卡终其一生都没有解释,萨姆沙为什么会变成虫子,也没有再写出《变形记2》来讲述葛雷特今后会怎么样,会嫁给谁,过怎样的生活。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与《害虫》的开头和结尾做对比,并阐明这样一个理论:
      “故事在一本小说或者一部电影开始之前,已经早就开始了。同样的,故事在一本小说或者一部电影结束之后,仍然会继续下去,直到永远,直到永远的永远。”
      希望这能解答一部分人的困惑。
      《害虫》的开头和结尾也很好的实践了这个理论。它还没开始前,就已经发生过了很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这部电影都没有涉及——但它们却对电影本身的情节有重大影响;它结束以后,有人认为它没拍完,说故事才正要开始,屏幕就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必须拍《害虫2》。
      因为所有优秀的作者都知道,真正的故事是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的。一个故事好与不好,并不取决于它是否有真正的开头和结尾,而在于它是否给人以广阔的思考空间,是否至少有两种可能,最多有三种。
      《害虫》让我最心动的部分就是这种艺术魅力。它少到一定程度的台词,充满意外的镜头切换和断断续续的因果关系,无不是为了保留最大的可能性。
      非常成功。
      这是我最喜欢的,无法写出完整剧情简介,无法提炼确切中心思想,甚至无法概括准确人物关系,除了让人去亲自看以外,没办法做进一步介绍的电影。 


    2楼2012-08-15 12:27
    回复
      2025-07-14 23:46:22
      广告
      怎么来述说我对这一形象的出自内心的憧憬和叹息呢?
        不如也不述说吧。
        就让这一切也埋藏在我心里,像埋藏在沉默中的幸子的侧脸上一样。有时候,我打开电脑,点开名叫害虫.AVI的文件,就能默默的体会这种憧憬和叹息。我不知道,随着时光不断流逝,是不是这些情感终有一天也将流逝。
        有一天,我将真的说不出话来。
        但我想,即使在我们都老了甚至死了很久以后,十六岁的宫崎葵的侧脸仍然会永远存在于那里,等待着下一秒忽然的终结,等待着有人说,
        “啊,这就是少女。”
        这不就是最好的未来吗?
      一个没有我存在的,却仍然有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害虫》,非常非常非常喜欢少女宫崎葵的未来。
      这不就是最好的未来吗?
        蛇足与自由发挥
      好吧,终于写到能自由发挥的地方了。
        最近写东西时,往往思路散乱,并且越来越懒,也不打草稿了,所以常常行文混淆,离题万里。我只好说这是自由发挥。
        真的,真是自由发挥。
      长镜头
      让人感动的长镜头。
        六分钟时,幸子遭遇搭讪,快步离开,镜头开始向右平移,横移过停满小船的码头,跃上树枝——远方传来汽笛声——广阔的湖面由堤坝分割出天空与水波的界限,一架飞机(!!!)从左向右飞过画面。此段30秒左右的片断一气呵成,舒缓而独特,看了非常舒服。
        三十二分三十秒,幸子在桥的另一边想追上桥这边的修造,这个镜头伴随着不断的狗叫声。右下方拿着扫帚喝酒的老人是近景,幸子和修造则在两侧分别向远方移动,一直到幸子跑过桥面,狗叫声越来越剧烈。
        盐田明彦的镜头语言很干净,清楚,最重要的是舒缓,虽然这是日本电影的一贯特征,但是结合到这种固定机位的片段中,许多场景都像是会运动的静物画,很特别,很漂亮。
      精确的音效
      这部台词很少的电影,有着超一流的音效水准。
        风声,水声,狗叫声,机器轰鸣的声音,汽车喇叭声,脚步声,草丛被踩倒的沙沙声,拉链声,碰撞声,火焰燃烧声,笑声,呼吸声,摩擦声,空调呜呜声,雪声。
        你可以不看画面的听一下,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特别是,当你像我一样,看了很多很多遍电影以后,你可以听着声音去想象那些画面。盐田花在音效上的功夫不但是投入,简直是执着,再细微再背景的声音,他都精益求精,让人无话可说。太出色。非常出色。
        


      5楼2012-08-15 12:28
      回复
        拥有多种可能性的象征片段
        二十分二十秒。幸子与阿哲在屋顶一个小小的范围内沿着纵横的木板行走,幸子想追上阿哲,阿哲微笑着故意躲开她,她试图走向他要走向的位置,他 却回头,她也故意站住,余光注意阿哲的行动路线,在恰当的时候转身,与他在路线中点相遇,他们都还是笑着,然后又擦身而过,走向两端。最后,幸子离开了, 阿哲一直留在原地。
          这段近一分钟的片断相当出彩,两人故意装傻的行进路线很可爱,而且还在某种意义上表达出两人人生轨迹的交汇方式并预示了最后的结局。当然,这 只是我的看法而已,也许导演并没有这种含义在内,但是那纵横交错的路线在我这里不可能不联想到人生的际遇同样复杂难解,不管过程怎样甜蜜,最后仍免不了分 道扬镳,这种遗憾,也是必须要接受的吧。
          二十三分五十秒。唯一一组表现幸子与绪方老师之间直接关系的画面,紧接在阿哲掀开幸子裙子又放下的画面之后。这段三分钟的场景更是此时无声胜 有声,一句台词没有,但是每个动作,每个反应,每个表情含义都及其丰富。老师帮幸子擦干头发,去倒水。幸子闭上眼睛摸出书架上的一本书,像是失去力气似的 躺倒在床上。老师把水拿来,看到这种情景,仿佛是不知所措,仿佛又是习惯了,拿起毛巾离开房间。光是这三分钟的素材,就足够写出五种结局,每本十万字的爱 情或者伦理小说了,当然轻色情小说和纯色情小说更是不在话下。既可以写出师生恋,也可以写成老师帮助命运凄惨少女,既可以说他情难自已,也可以说她主动要 找依靠,还有恋父情结,还有洛丽塔——可能不止五种结局。
          紧接着这一段,是从二十六分十三秒开始,修造敲击木桶的画面。可能有人理解不到这段画面的象征意味,但我这样的变态却马上就有所联想。因为这 一段也在阿哲掀开幸子裙子之后,而后五秒推出铁皮屋的画面也说明,此时哲和幸子仍然一起在屋子之中。所以对我来说,这一下又一下的敲击,可能很高明的暗示 了他们两人在**,同时也呼应了上一段老师与幸子之间可能的关系。当然,我再次强调,这仍然是我个人的胡思乱想——我只是不相信盐田明彦会安排一段全无意 义的画面,他插入这一段,自然是有他的用意在其中,这部片子构造很精细,不会有无意义的镜头。不过,由于影片开放的艺术可能性,将它纯粹理解成修造大叔的 玩乐也没有大问题,注意每下敲击都会有细细的回声,音效实在细致。
          三十八分十秒。幸子拒绝了爱情旅馆前男人的搭讪,跑到小路交叉口时,忽然一阵狂风吹得她几乎站立不稳,接着又是连绵不断的狗叫,然后走到路口 时,一辆重型卡车的大喇叭声吓得她让到一边。这两段很有种非现实气息,含义难以一下说清,可能性非常多,放在影片里却很服帖。我最喜欢的几组镜头之一。
          一小时零九分四十三秒开始的,伴随几乎可称是本片唯一配乐,在不同时间段出现三次的激烈节奏,犹如过山车般的这一段场景,个个精彩:男孩执着 的追问引发幸子强烈的反感拖倒桌子;手电筒照耀下微微动弹的生物,幸子望着空床铺失去微笑的脸;阿哲被逼进绝路,认命的冷笑;燃烧在氧气中的铁丝如烟花般 灿烂的瞬间;烧焦的青蛙和倒在垃圾堆里的少年;心事重重,练习中失误连连的夏子;最后迎来高潮,两人拎着汽油弹离开根据地,“为美好去战斗”的雄姿,恰如 其字幕所言,真像是“不真实的世界”。
          这段大概五分钟的场景,我反复看了不下一百次。非常喜欢最后两人拎着包离开时的气势,幸子穿着风衣,两手插进口袋,修造叔叔大摇大摆,酷极了——评判善恶的标准果然非常不真实。
          结尾部分,面无表情的侧脸。这个画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面无表情的走上谁也不知道的路程。谁也不知道。真的。谁也不知道了。
        很多问题
        这部片子细论的话,还留有很多问题。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强行把它们全部回答出一种标准答案只会折损影片的艺术魅力。所以我不但会回答,还会至少保证两个答案,最多则是三个。
          多好呀,一大堆有着两种或者三种答案的问题。
        片名“害虫”的确切含义?
        


        6楼2012-08-15 12:28
        回复
          是指幸子对四周世界的破坏吗?反过来说,也可能是四周世界对幸子的破坏吧。
            害虫的意思,在我们这个世界本身就很不单纯,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害虫的确切定义,更别说由此定义引申出的其他含义了。
            什么是害虫?
            这个问题真有人能答出来?我原本是想详细回答的,但现在我觉得很困难。
            有这么两个解释,让我不但觉得困惑,甚至开始感到有种寒意在后背滋生,原本在没有试图回答这问题之前,我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
          1. 害虫,就是对人类有害的昆虫的通称。
            2. 世界上根本没有害虫。因为任何生物,都有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理由。
          我想它们都有错误,那就是抹杀了一切可能性。
            我希望影片的这个名字能给人以更多的想象,事实也确实如此。给一种东西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不能算非常困难,真正的困难的是让这个定义准确,客观和无偏见——可这又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害虫呢?
          幸子家庭的问题,也就是她的妈妈,是什么问题?
          首先是“没有爸爸”,这是同学们的说法,当然,没有爸爸那是不可能生出幸子的,显然,是爸爸离开了妈妈,或者是妈妈离开了爸爸。其次,这位母 亲,内心在痛苦的是什么?幸子其实非常关心妈妈,发现灯泡坏了就自己换掉以便妈妈一回来就有灯光,上床后睁着眼睛一直等妈妈进门才放心睡觉,看到妈妈痛苦 的样子虽然还是面无表情但也很难过。可是她究竟在痛苦些什么呢?答案太多了,谁都可以自由发挥,我就不自由发挥了。那一定是很特别的原因吧。
          幸子与小学老师绪方的关系?
          这个前面我提过了,有很多种可能性。是否有肉体关系决定了老师逃避的准确道德性质,而从影片中无法得出标准答案。只能说明这么几点,幸子可能 时常去老师家,老师也时常照顾幸子,幸子想依靠老师,想得到他的帮助,但老师要么是害怕流言蜚语,要么是心生愧疚无法面对自己,只能离开。那么,是否幸子 之后的遭遇都与这一事件有关,绪方必须背负上罪孽呢?毫无疑问,此事件对幸子的人生当然有重大影响,但根源仍然是在她的家庭,你很难去责怪老师的选择,谁 也不能肯定他们二人如果真的走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毕竟幸子才十三岁。他们互相写信,可这并没能解决掉错综复杂的问题,也许还让问题更复杂化了,但也没有办 法,本来就没有可以圆满解决的办法。最后的机会也被幸子自己放弃了,这种放弃是对还是错仍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修造大叔在少年居住的大楼里所敲门的房间主人是?
          这段情节有很多奇妙的安排。
            为什么修造大叔会一路带着幸子跑到阿哲躲藏的楼里?他一直猛敲那扇门,只是单纯的认错地方吗?还是这个地方和他的过去有某种联系?忽然出现的 老奶奶和小女孩似乎时常见到修造,幸子和小女孩对视而笑的细节也让人印象深刻。但到底包含着什么意思呢?有人知道吗?哦,知道了也请不要告诉我答案……
          码头上,幸子摸出糖的特写的意思?
          第一颗糖,是用锡箔纸包装的。而下面的,好像不是糖,是纸片包好的某种东西。
            两种答案。
            这表明阿哲完全没钱了,他在幸子面前装着和从前一样,但其实已经买不起糖而是用纸片填在其中,以免敏感的幸子发现不对劲。这也是为什么阿哲下 定决心离开幸子,他感觉以自己这种窘迫的生存状况不能让幸子获得幸福,并且他也决定要杀死或者已经杀死一直从他这里抢钱的黑帮分子或者说是不良青年(就是 幸子看见倒在阿哲床边的黑衣男子)。
            另一种答案,可能是毒品,是留给幸子的最后的礼物,不过这个答案联想的有点远。
          班级里受伤的女孩,很奇妙的,为幸子的钢琴伴奏腾出了位置。为什么她会受伤?
          这个想法就有点太天马行空了,但是由于《害虫》出众的艺术性,它甚至能容纳我这个变态最变态最天马行空的想法。
            这个想法就是“夏子幕后黑手假想”。


          7楼2012-08-15 12:28
          回复
            夏子貌似纯洁单纯的外表下,隐藏着学校幕后黑手的身份。她有团队,并且不动声色的操控此团队默默活动,她知道幸子能弹钢琴,她想和幸子成为好朋友(甚至是 超越好朋友的关系),怎么办呢?弄伤原来的伴奏,并主动提出要幸子伴奏以拉近两人关系。在合唱的镜头里,数次出现脖子套着石膏的女孩的特写,这让我产生了 这种假想,也让我更佩服这部电影背后的广阔猜想空间。后来,她很要好的男同学花坂居然又要和幸子交往,在其他的解释中,通常认为夏子喜欢花坂,然而在这种 假想下,也可以理解成夏子仍然喜欢幸子,她只是试图破坏幸子与花坂的交往——这也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幸子要烧夏子的家(是否是夏子的家,请注意影片一小时 整处对夏子走出家门时的房子的特写和一小时十五分整时装满燃烧弹皮包放下时候对面屋子的特写,注意屋顶,露台和雨水管接口的构造形式,完全相同。幸子烧毁 的,就是夏子的家)。敏感的幸子,不可能不猜测到是夏子将她差点被男人强奸的事情传的满学校都是,最重要的是,传给花坂知道。因为幸子并不是非常讨厌花 坂,她和他一起回家,轻轻接吻,虽然恬淡,但确实在尝试交往。而夏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在害怕,参加啦啦队练习时甚至害怕的发抖。最终幸子果然以最激烈 的方式报复了这位幕后黑手。
            连这样莫名其妙的假想都可以在影片中得到暧昧的生存证据,我想这能很好的体现影片出色的留白技巧和导演开放的剧本构思,很有意思。
            夏子打电话交谈的人,是谁?又是谁,传出了幸子在家遭遇男人胁迫的事情?
            再谈另一个夏子假想,即单纯善良大度又被冤枉的纯真少女夏子假想。
              这个假想,是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比较顺畅的一个思路。
              那么夏子的表现在这里就是完全出于真心的,她就是感觉到幸子好可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古怪而莫名其妙的事情让幸子越来越可怜,她不能理解,也 不能抑制的为幸子感到悲伤。她总是支持幸子,总是替她挡下流言;听到幸子的钢琴声,她在原地凝目思索;心中向往的男生和幸子交往,她默默的避开不语;幸子 又一次不来学校以后,她很担心幸子以至于在练习中神思恍惚,失误连连。
              这个假想原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影片奇妙的情节和画面安排使得原来完美的推断露出了小裂口。
              五十七分十三秒开始的电话交谈就非常暧昧。对面和夏子说话的,是谁?是她团队中的一员?是花坂?甚至,是幸子?
              对话内容同样没有出现任何姓名,和谁都能说的话不能给我们任何证据,影片赖以出彩的留白魅力处处可见,此处也堪称登峰造极。我很为那些觉得这 部影片无聊的人难过,此片的悬念之大,之多,完全不输给《理发师陶德》或者《大鱼》,并且这些悬念和《大鱼》一样,会让你觉得回答了还不如不回答,留下空 间才是最美的。当然,如果观看的人本身没有想象力,那么任何悬念都是无悬念的。出色影片唤起的,只能是有想象力的观众的想象力,而不可能是没有想象力的人 的想象力——话说回来,到底什么是没有想象力的人的想象力呢?理解不了。
              


            8楼2012-08-15 12:28
            回复



              10楼2012-08-15 12:29
              回复
                世界上根本没有害虫。因为任何生物,都有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理由。


                11楼2013-02-01 2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