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仅仅1年之后,形势又一次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决定了必须再一次的调整战争计划和整个战略体系。在这其中,3个最重要因素是:苏联外交政策发生变化、1939年8月25日苏德签署互不进攻条约以及二战的爆发。
根据苏德条约的秘密附加协定书,两国划定了利益范围。双方约定,在芬兰、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领土和政治出现变动时,沿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在波兰沿那累河、维斯杜拉河、桑河一线确定两国利益范围界限。此外,苏联还享有在比萨拉比亚实现自己利益的权利。
接 下来的事情发展使得签署的条约很快能够得以实施。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并迅速向其领土纵深推进。9月3日,英法两国对德宣战但并未采取积极 地军事行动去支援波兰。9月17日,苏军的乌克兰与白俄罗斯方面军越过波兰边界,在几乎没有遭到抵抗的情况下,在10月初,苏军到达了利沃夫-布列斯特- 比亚韦斯托克停战线,俘虏了45万余名波军。9月29日,苏德签署了友好边界条约,并再次附加了秘密协定书和地图。根据秘密协定书,立陶宛的领土划入苏联 势力范围,而德国则获得了卢布林省和部分华沙省。
随后,在苏联的压力下,爱沙尼亚政F、拉脱维亚政F和立陶宛政F参加了与苏联政F的谈 判。9月25日、10月5日、10月10日,上述三国被迫分别与苏联签订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上述三国受到外敌入侵时,苏联承担向其提供军事援助的义务; 当然,为此苏联获得了在上述三国驻军以及建立海空军基地的权利。而且,另一方面,如果任何欧洲强国经过其领土或从波罗的海方向进攻苏联时,上述三国也有义 务向苏联提供援助。
随即,苏联又向芬兰提出了签订类似条约的建议。1939年10月,双方在莫斯科进行了商谈,苏方要求芬兰代表团签订 有关苏军可在芬兰领土驻军并建立军事基地的互助条约。不过,芬兰没有接受这一建议。随后,苏联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其实质就是在卡累利阿地峡将实际边界 线向芬兰纵深推后几十公里,将芬兰湾的一些岛屿、巴伦支海雷巴奇半岛和中部半岛的一部分划给苏联,以及租借汉科半岛30年并在此地建立海军基地。作为补 偿,苏联将面积大于上述地区两倍不过质量和意义并不对等的北卡累利阿地区划给芬兰。芬兰当然不能接受,并将此看做“俄罗斯帝国Z义”的表现,随即以中立为 借口,表示不能出让汉科半岛等岛屿,但准备做出其他平等的让步。同时,芬兰还警告苏联,将会采取任何手段捍卫自己领土和独立。当然,这些要求被苏联政F看 成了是对苏联的直接威胁。
1939年11月下旬,列宁格勒军区的第7集团军接到了如下命令:在航空兵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击溃芬兰军队,夺占卡累利阿地峡的曼纳海姆防线,尔后协同第8集团军,在整个方向上进攻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随 之苏联策动的曼尼拉村事件成为开展军事活动的借口。按照列宁格勒军区司令部的官方说法,芬兰炮兵于11月26日炮击苏联领土,造成苏军官兵4死9伤。然 而,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样做对芬兰没有任何好处可言。11月30日爆发的这场不光彩的战争,暴露了红军在战斗力和战备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在付出重大代价 后(苏军共损失333084人-纯减员85094人),总算在1940年3月中旬逼迫对方签订了合约。苏联获得了卡累利阿地峡、芬兰湾的多个岛屿、雷巴奇 半岛等,租借了汉科半岛并有权建立海军基地。当年夏天,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在广大人民要求下”加入苏联,随后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也并入了苏联。
从 某种角度来说,苏联采取的这一些列措施使得国土向西推进了数百公里。从战略层面上来说,绝对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它使得许多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受威胁程度大 大降低,为抗击不可避免的德国入侵赢得了空间和时间。但是与此同时,边界的移动也带来了不少麻烦,因为必须重新调整战略第一梯队的兵力部署,在新的边界构 筑永备工事,在新获得地区构筑战役工事,重新制定战役计划等等。
1940年下半年,苏军开始在新的边界地区构筑20个筑 垒地域,用于可靠掩护战役方向,并为野战部队在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中的行动建立支撑地区。为了领导筑垒地域的建设,专门成立了由副国防人民委员会主席沙波 什尼科夫元帅领导的建设指挥部。为了完成这一巨大的工程,苏军动用了84个新组建的建筑营、25个独立建筑连和17个汽车营。此外,从1941年4月起, 又增加了160个边境军区的工程营和工兵营、41个内陆军区的工兵营。不过可惜的是,尽管确定了非常紧凑的完工时间,然而由于材料和装备的不足,工程建设 还是被一再耽搁。为了尽量改善这种局面,各边境军区不得不将一些原来封存筑垒地域永久火力点的火炮拆下安装到正在建设中的筑垒地域。但是,既便如此,直到 战争爆发,整个工程依旧没有完工。根据苏军战后统计,已建的2500个永久火力点只有1000个安装了火炮,其余的只装备了机枪。在一些防御区域,有 10-80公里甚至更宽的地段完全没有筑垒工事,而且大部分的工事靠近边界,其中许多工事火力发射点处在敌方观测范围以内,甚至部分将会遭到敌方直瞄火力 的摧毁。更何况由于守备部队不能齐装满员,一些筑垒地区的战备程度很低。
根据苏德条约的秘密附加协定书,两国划定了利益范围。双方约定,在芬兰、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领土和政治出现变动时,沿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在波兰沿那累河、维斯杜拉河、桑河一线确定两国利益范围界限。此外,苏联还享有在比萨拉比亚实现自己利益的权利。
接 下来的事情发展使得签署的条约很快能够得以实施。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并迅速向其领土纵深推进。9月3日,英法两国对德宣战但并未采取积极 地军事行动去支援波兰。9月17日,苏军的乌克兰与白俄罗斯方面军越过波兰边界,在几乎没有遭到抵抗的情况下,在10月初,苏军到达了利沃夫-布列斯特- 比亚韦斯托克停战线,俘虏了45万余名波军。9月29日,苏德签署了友好边界条约,并再次附加了秘密协定书和地图。根据秘密协定书,立陶宛的领土划入苏联 势力范围,而德国则获得了卢布林省和部分华沙省。
随后,在苏联的压力下,爱沙尼亚政F、拉脱维亚政F和立陶宛政F参加了与苏联政F的谈 判。9月25日、10月5日、10月10日,上述三国被迫分别与苏联签订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上述三国受到外敌入侵时,苏联承担向其提供军事援助的义务; 当然,为此苏联获得了在上述三国驻军以及建立海空军基地的权利。而且,另一方面,如果任何欧洲强国经过其领土或从波罗的海方向进攻苏联时,上述三国也有义 务向苏联提供援助。
随即,苏联又向芬兰提出了签订类似条约的建议。1939年10月,双方在莫斯科进行了商谈,苏方要求芬兰代表团签订 有关苏军可在芬兰领土驻军并建立军事基地的互助条约。不过,芬兰没有接受这一建议。随后,苏联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其实质就是在卡累利阿地峡将实际边界 线向芬兰纵深推后几十公里,将芬兰湾的一些岛屿、巴伦支海雷巴奇半岛和中部半岛的一部分划给苏联,以及租借汉科半岛30年并在此地建立海军基地。作为补 偿,苏联将面积大于上述地区两倍不过质量和意义并不对等的北卡累利阿地区划给芬兰。芬兰当然不能接受,并将此看做“俄罗斯帝国Z义”的表现,随即以中立为 借口,表示不能出让汉科半岛等岛屿,但准备做出其他平等的让步。同时,芬兰还警告苏联,将会采取任何手段捍卫自己领土和独立。当然,这些要求被苏联政F看 成了是对苏联的直接威胁。
1939年11月下旬,列宁格勒军区的第7集团军接到了如下命令:在航空兵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击溃芬兰军队,夺占卡累利阿地峡的曼纳海姆防线,尔后协同第8集团军,在整个方向上进攻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随 之苏联策动的曼尼拉村事件成为开展军事活动的借口。按照列宁格勒军区司令部的官方说法,芬兰炮兵于11月26日炮击苏联领土,造成苏军官兵4死9伤。然 而,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样做对芬兰没有任何好处可言。11月30日爆发的这场不光彩的战争,暴露了红军在战斗力和战备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在付出重大代价 后(苏军共损失333084人-纯减员85094人),总算在1940年3月中旬逼迫对方签订了合约。苏联获得了卡累利阿地峡、芬兰湾的多个岛屿、雷巴奇 半岛等,租借了汉科半岛并有权建立海军基地。当年夏天,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在广大人民要求下”加入苏联,随后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也并入了苏联。
从 某种角度来说,苏联采取的这一些列措施使得国土向西推进了数百公里。从战略层面上来说,绝对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它使得许多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受威胁程度大 大降低,为抗击不可避免的德国入侵赢得了空间和时间。但是与此同时,边界的移动也带来了不少麻烦,因为必须重新调整战略第一梯队的兵力部署,在新的边界构 筑永备工事,在新获得地区构筑战役工事,重新制定战役计划等等。
1940年下半年,苏军开始在新的边界地区构筑20个筑 垒地域,用于可靠掩护战役方向,并为野战部队在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中的行动建立支撑地区。为了领导筑垒地域的建设,专门成立了由副国防人民委员会主席沙波 什尼科夫元帅领导的建设指挥部。为了完成这一巨大的工程,苏军动用了84个新组建的建筑营、25个独立建筑连和17个汽车营。此外,从1941年4月起, 又增加了160个边境军区的工程营和工兵营、41个内陆军区的工兵营。不过可惜的是,尽管确定了非常紧凑的完工时间,然而由于材料和装备的不足,工程建设 还是被一再耽搁。为了尽量改善这种局面,各边境军区不得不将一些原来封存筑垒地域永久火力点的火炮拆下安装到正在建设中的筑垒地域。但是,既便如此,直到 战争爆发,整个工程依旧没有完工。根据苏军战后统计,已建的2500个永久火力点只有1000个安装了火炮,其余的只装备了机枪。在一些防御区域,有 10-80公里甚至更宽的地段完全没有筑垒工事,而且大部分的工事靠近边界,其中许多工事火力发射点处在敌方观测范围以内,甚至部分将会遭到敌方直瞄火力 的摧毁。更何况由于守备部队不能齐装满员,一些筑垒地区的战备程度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