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此剧之后,我一直在记忆中搜索,中国历史有没有类似的人物?想了好久,结论是没有。比较近似的话,袁祟焕可能算是一个,其下场之悲惨甚至远胜之,但从历史悲剧的角度来看,袁的意义并没有超过岳飞。毕竟他所对抗的清人说不上是代表什么历史大势(虽然明朝的覆灭是一种大势所趋,但从历史进步性而言,谈不上清朝比明朝更进步,只是统治者的改朝换代而已。虽然加入了民族斗争的元素,但也不能说满族统治就比汉族统治更进步)。
再来的话,刺秦的荆轲大概也算一个。但一方面,他是个人行为,事件也很简单,速战速败,以中央集权的大统一模式取代诸侯分封的多国并立模式的历史潮流差不多可以说完全没有受其影响。这与“新选组”的存在及其活动被后世史家认为是“使明治维新推迟了一年发生”相比,相去不能以道里计。另一方面,秦国的霸道及其后的速亡使它在道义上处于下风,是一贯以来的史家共识(大概除了张艺谋的“英雄”例外,而此片也正因这种颠覆性的历史观而备受责难),尽管“大一统”模式由此而成中国历史的主流。
再一方面,“大一统”模式(中国历史的主流模式)是否就真的比多国并立模式(西欧历史的主流模式)在历史上更进步,恐怕历史学家仍然可以争辩不休,所以荆轲刺秦算不算是阻止历史潮流的进步,也未有定论。但“新选组”所维护的幕府统治是落后势力的代表,明治维新是历史进步的方向则是无可争议的。(尽管有些评论者出于对“新选组”的爱屋及乌而竟至于对维新派“恨屋及乌”,说什么不觉得明治政府有什么进步性可言,可就太过火了,完全纠枉过正,实质上是歪曲了历史。明治政府后来在日本强大后侵略成性,那是后来的事,与此前的明治政府的振作图强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就当时而言,要使日本从西方列强的欺侮中摆脱出来,不走富国强兵之道还能怎么样?中国后来以“明治维新”为模仿对象的“百日维新”如果成功,中国也会走这样的道路。而就算是近藤勇等人所主张的又何尝不是这样?只不过他们认为要通过幕府来推进而已。严格来说,“新选组”与维新派的分歧更多是一种“路线之争”,根本方向上其实并无严重的对立。据我在网上搜集到的一些真实历史的资料来看,日本人把那个时代看作是“多种正义并存”的时代,不能不说是一种相当睿智的多元历史观,比起中国传统的“以成败论英雄”实在是胜出太多。也正因如此,“新选组”作为无论是事实上还是历史进步性上的失败者,却仍能不断地成为后世文艺作品的正面描写的对象,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日本人有喜欢“失败的英雄”的民族情结。)
或者,真如鲁迅所说的那样,中国的历史评价有着过分势利的倾向,“在中国没有失败的英雄,没有敢于抚哭叛徒的吊客。”那么,外国又如何呢?我能想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南军名将罗伯特·E·李。李将军的正直善战一向为人称道,这与近藤勇甚至在敌人口中也被美誉为“平生仅见的高风亮节之人”(这是历史文献中的评价,不是电视剧中编造的台词)可说是非常相似。而他率领南军对抗北军,意图“分裂国家”、维护落后的奴隶制度,则更与“新选组”的与历史进步大潮相抗有异曲同工之妙。偏向南军的美国电影(从经典之作的《乱世佳人》到近年的《冷山》)不绝如缕,也与偏向“新选组”的日本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有差相仿佛之处。只是,李将军得以体面地退出历史,其名誉、财产、地位无论是他在世之时还是谢世之后都得到尊重与保护。与此相比,近藤勇身死名裂的下场就悲惨得多了,尽管据说直到现在日本民间各地都有不少私设的墓地纪念新选组成员(尤其是冲田总司,甚至有专门的“总司祭”的节日)略可使我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