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学院吧 关注:72,901贴子:2,525,404
  • 12回复贴,共1

【雅虎学堂:好人离恶魔,其实只有一步之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虽防抽,但依然贴链接。
这是昨天转的那篇:http://tieba.baidu.com/p/1778054540


1楼2012-08-08 18:16回复



    3楼2012-08-08 18:18
    回复
      默许和纵容,让恶行滋长并得寸进尺第一天。身穿笔挺帅气的卡其制服,胸前挂着口哨,戴着深色Ray—Ben(雷朋)太阳镜,腰里别着警棍和手铐,9名看守的装扮绝对可以乱真。不过这些“看守”没有受过任何专门的职业训练,对如何做监狱看守员,他们只是从电视、报刊杂志上见过。在前一天,津巴多教授以管理者的身份对9名看守们做出如下要求:所作所为尽可能贴近真实,但不能使用暴力维持监狱秩序。具体负责实验者也进行了交代,看守的职责就是“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但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例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不要侵犯人权之类)当回事。——这其实是一种暗示和纵容使用暴力的信号。于是,星期一,刚过第一天看守便实施了第一次惩罚:如果有谁忘记指示或床铺整理得不合格,就要做10个、20个或是30个俯卧撑。监狱里立刻弥漫出紧张气氛。整个上午,囚犯们都把自己关在牢房中,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体罚。面对反抗,看守们毫不让步,他们用灭火器喷射囚犯,将他们赤身**地锁在床腿上,有些囚犯还被关了数小时禁闭。星期二,为了惩罚反叛者,看守不允许囚犯上厕所。星期三。他们开始侮辱性地强迫犯人玩跳山羊。星期四。看守看似更加无所顾忌,虐待不断升级,他们又玩出新的花样,强迫两个“囚犯”模仿动物交配。这大大超出了津巴多容忍的极限,监控屏幕前的他被这一幕惊呆了,侮辱和暴力已经达到无可复加!
      【男子在北京西站强奸虚弱女子 多人路过不制止】宣某在北京西站内见身体虚弱无力反抗的被害人马某正在地上睡觉,不顾身处公众场所,在多名路人面前,将被害人强奸,在此过程中,竟无人加以制止…【详情】


      5楼2012-08-08 18:20
      回复
        等级壁垒,让恶行顺理成章有恃无恐实验开始时,拥有绝对权力的实验指导者就指定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看守**与囚犯。“坏人”是社会的败类、是人渣、不配被当作人来看待, 他们的名字不仅被剥夺,由数字取而代之,而且对待他们可以像动物一样被铁链束缚……相反,“好人”则被授予了武器和权力。“一旦你穿上制服,就好像开始扮演一个角色,你不再是你自己,你的所作所为要与这身制服所代表的职责相匹配。”其中一个看守如此说道。尽管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们都没有参观过真实的监狱,也从未因犯罪入狱有过牢狱体验,但仅在短短的6天之中,他们便学会了某些东西,知道了权势者和无权势者之间应该如何互动。作为权势者和管教者的看守,通过管理囚犯的职责,取得了限制囚犯的自由,掌握了处置囚犯举止行为的特殊意志,使囚犯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他们发现,通过强制原则,会高度、有效地完成自己所担任角色的任务,包括公开地惩罚违反规定的行为。例如,在实验中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作为无权势者的囚犯面对权势者所建立的监狱与狱规(可以延伸至类似监狱情境的社会结构),囚犯们只能“回应”——这种“回应”只能遭致两种选择:反抗或是顺从。前者,带来的是惩罚;后者导致的是自主性和尊严的丧失。就在试验的第三天,“罪犯”们竟然开始相信“看守”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
        【深圳地铁学香港设VIP车厢】这到底是便民还是搞等级制?…【详情】


        6楼2012-08-08 18:20
        回复
          匿名状态,让人轻易摆脱伦理和道德的束缚威廉•戈尔丁在小说《蝇王》中提出一个问题:一个人外表上的简单变化如何引发他外在行为的戏剧性改变?只是在脸上画画就让平常循规蹈矩的英国男孩变成凶残的小野兽,这是怎么发生的?故事描述在—个荒岛上,一群男孩吃光了他们的食物,他们在杰克•梅里杜(Jack Merridew)领导下决定去猎山猪,却没有完成行动,因为在他们基督教道德观中禁止杀戮。接着杰克决定要在脸上画一个面具。当他画好后,他看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倒影突然间出现了惊人的变形:他惊讶地看着水面,看见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令人畏惧的陌生人。他往水里一搅然后站起身子,兴奋地大笑起来。站在水边是个身体结实、脸上画着面具的男孩,他们(其他男孩)看着他,不寒而栗。他跳起舞来,笑声变成嗜血的嚎叫。他蹦跳着朝比尔走去,面具变成有独立生命的东西,面具背后隐藏的杰克,已经完全摆脱了羞耻和自觉。当和杰克一伙的其他男孩也都画上面具伪装自己之后,他们就准备好要“杀死那野猪、割断它喉咙、让它溅出鲜血”了。他们杀害另一头生物之后,接着就以杀害野兽和人类敌人为乐,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昵称“小猪”的聪明男孩。强权就是公理,在乖孩子们的领袖拉尔弗也被那群猎人追杀之后,荒岛终于彻底成为群魔乱舞的地狱。
          【匿名与实名的恶与善】 3年前,美国密苏里州49岁的妇女洛瑞·德鲁,为了报复与自己女儿吵架的13岁女孩梅甘·迈尔,匿名在网络上对梅甘恶语羞辱,并带动一批不明就里的网民加入辱骂行列。最后,这个不堪网络言论侮辱的小女孩在自己的房间上吊自杀…【详情】


          8楼2012-08-08 18:21
          回复
            轻易地**控,我们都有可能成为纳粹教育一个具有自由、民主的坚定理念,在任何情况下都惯于独立思考的公民,可能需要20年;而培养一个纳粹,却只需要5天。 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柏莱中学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大胆地做了一个实验——在他的班上打造一个微型纳粹社会。这个微型社会从星期一开始到星期五结束,效果惊人。先是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们变得更像是好学生,接着这个运动浪潮席卷整个学校,从最初的30多名学生迅速发展到200多人,很多学生逃掉本来的课,而来上琼斯的课。并且,这个仅诞生了几天的组织有非凡的凝聚力。一个叫尼尔的学生给最好的朋友讲了“第三浪”的笑话,第二天,琼斯老师就当着全班人的面复述了这个笑话。显然,最好的朋友出卖了他。持续多年的友谊在这个新生的运动前是如此不堪一击,而这种出卖朋友的事已比比皆是,这令琼斯感到害怕。星期五,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大会,给200多名“第三浪”的成员和支持者播放了纳粹德国的一个录像带,让大家明白,他们其实正在做同样的事。琼斯老师以这种方式回答了那个学生的问题,他说:“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 琼斯老师发起的这个社会实验也震惊了美国乃至世界,这个实验显示,纳粹并非只是希特勒的事,也并非只是德国的事,实际上,我们都有可能成为纳粹,而且心甘情愿。
            【文革何曾给我们带来过自由与平等?】 文革再来一次也无妨?…【详情】


            9楼2012-08-08 18:21
            回复
              盲目服从权威,无视内心的底线 1961年7月,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开始进行一项非常著名的服从实验,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实验的过程是:A假装技术人员,B假装学习者,C是不知情的被实验者。A对C声称这个实验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习的影响(实质是研究服从的条件)。B、C在不同房间,由C教给B单词。如果B回答有误,C即可按下按钮对B进行电击惩罚。电击从75伏到330伏以上。B其实并没有被电击,但要根据电击的不同程度假装做出相应的反应,如痛苦的尖叫,强烈要求离开等。C可以随时停止实验,但A会对其进行鼓励,如不用承担电击的任何责任,“继续进行是必要的”、“你没有选择,必须继续”等等。如果经过四次怂恿,C仍然希望停止,实验才会结束。米尔格拉姆用了40个不同职业的被试者充当C(20-50岁),有26人(65%)服从了A,一直进行到450伏。米尔格拉姆和他的同事大吃一惊,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甚至只有1%才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电流。由于结果和预期相差太大,他又进行了一次实验,让B的抗议显得更加痛苦。结果,40个新被试者中又有25人(63%)进行到底。这个服从实验被称作“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在《服从的危险》里写道:“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的刺激,权威者通常仍然可以命令他继续。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可以做出任何几乎没有底线的行为。”
              【邵曳戎:只服从对的】 一边是上级命令,一边是可能存在的生命…【详情】


              11楼2012-08-08 18:22
              回复


                14楼2012-08-08 18:24
                回复
                  坚持自己的独特性:人性第一,身份第二央视主持人赵普回应“哽咽播报”时曾说过:“因为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传媒人!”在这里或许看似是赵普一厢情愿的辩驳,但若放置于更大的语境中,“我首先是一个人”,所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不要允许其他人将你去个人化,不要让他们把你放人某个分类、某个盒子、某个自动贩卖机里,不要让他们把你变成一个客体、一样东西。请坚持你的个体性,礼貌地告诉他们你的名字和凭证,大声清楚地让他们知道你。请坚持让别人也这么做。在互动时与人做视线接触(拿掉遮掩住视线的太阳镜),释放关于自己的信息以强化你独一无二的个性。当身处影响力作用的情境中,寻找你和占据支配地位之人的共通性,并借助这共通点来强化你们之间的相似性。匿名性和秘密会掩盖恶行,并且削弱人与人间的联结。匿名性和秘密会变成去人性化的温床,正如我们所知,去人性化会为霸凌者,强暴犯、刑求者、恐怖分子以及暴君提供杀戳战场。试着做些事,改变让人们感觉匿名的社会状态。另一—方面则是支持让人们觉得自己特别的做法,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个人价值感而提升自我价值。绝不要对人或让人对你产生负而的刻板印象,嘲笑别人的字眼、标签或玩笑都具有破坏力。
                  【试着找回我们失落的赤子之心】 “两岁女童街市被多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发生在小悦悦身上的惨剧,是一场人性的悲剧。庆幸的是,最终拾荒阿姨陈贤妹义无反顾地将女童救起。“我一个捡垃圾的,怕什么呢?”“有人受伤当然要去救。”“把孩子救了再说。”陈贤妹用她不假思索的举动,打了国人一个大耳光。 …【详情】


                  15楼2012-08-08 18:24
                  回复
                    希望被群体接受,但更珍视自我的独立性比起《魔戒》(Lord of the Rings)中神秘的金色指环诱惑,渴望被社会群体接受的诱惑力量更为强大。这股渴望被接受的力量会让一些人几乎愿意做任何事,只求被接纳,而为了避免被群体拒绝,甚至会做出更极端的行为。人确实是社会性动物,通常我们的社会联结都对我们有好处,而且能帮助我们达成独自—人办不到的重要目标。然而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该服从群体的规则时,却伤害了社会整体利益的情形。因此重要的是要能够判断什么时候该服从,什么时候该拒绝。我们每个人终究都只活在自己的心灵中,活在孤独之中,所以必须乐意并且也随时准备好主张自己的独立性,而不应担忧被社会拒绝。这件事并不容易,尤其对于自我形象尚未稳固的年轻人以及自我形象建立在工作之上的成年人来说更是如此。成为“团队一分子”的压力压迫他们为了团队利益牺牲个人道德,而这样的压力几乎难以抗拒。这时你需要的是退后一步寻求局外人的意见,寻找支持你的独立性、增进你的价值的新群体。永远都有其他不同的、更好的群体等待你加入。
                    【不要说个体“没得选择”】 7·23动车事故 中的“奇迹女孩”小伊伊之所以得以幸存,是因为当地**坚持原地清理。温州市**支队长邵曳戎反对“把车厢吊起放到地上清理”的指令,他的理由是:“万一 里面有生命呢?你怎么交代?我这么坚持,也有压力的。最后还是坚持住了,指挥部同意我们在原地清理……”正是他基于基本人伦的判断和坚持,才有了“没有生 命迹象”结论之下小伊伊的得救。…【详情】


                    17楼2012-08-08 18:25
                    回复
                      始终保持同情心和警觉心,不随波逐流 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1908年4月28日-1974年10月9日),奥地利商人,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犹太人投资,再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在这让充满了杀戮与硝烟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但当他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财富之后,他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卓斯纳、维恩、罗斯纳、费佛堡、费雪、夏法、伍兰克、霍洛维兹......最后,幸存的犹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唯一的财富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并在上面刻了一句犹太法典上的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说:“我花掉了太多钱……我本可以……这辆车——十条命……这枚胸章——两条命……”  奥斯卡•辛德勒,一个真实的人物,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赢得了7座奥斯卡金像之后,辛德勒成了一种象征。在20世纪那场最残酷的战争的阴郁背景中,辛德勒的形象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正义面前我们为什么总是选择逃避?】 俗话说得好,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可是在中国,面对猖獗的小偷,却是一位老外伸手制止其盗窃行为,而当他被小偷群殴时,在场国人无一上前相助。为什么我们会变得如此冷漠?一味指责百姓围观似乎太过草率…【详情】


                      18楼2012-08-08 18:25
                      回复


                        22楼2012-08-08 18:34
                        回复
                          争取公正,才可能阻止民众的极端行为
                          极端行为和极端思维就像木桶里的水,如果桶璧破了,水就会流出来。不公像斧头,在砍凿桶璧;理性像胶水,在粘合桶璧。是斧头厉害,还是胶水厉害?如果一边是斧头乱砍乱凿,另一边给多少胶水都无济于事。二十世纪初是俄罗斯的“斯托雷平时代”,当时的知识分子纷纷反思民众极端行为的破坏性,知识分子格尔申宗把这种极端行为称为:“人民的疯狂之害”。可以说,当时俄国对极端行为害处的认识相当充分,并不缺乏理性说教,但是**却在毫无征兆时突然爆发,从此把俄罗斯带进血雨腥风。历史如此演进的原因就在于,决定木桶是否破裂的,是斧头而不是胶水。人就是这只木桶,对于一般人,不公的作用力远大于理性的作用力。当然,不同的人,桶璧的薄厚是不一样的。对木桶停止斧凿,远比拿胶水粘合重要。争取公正,才可能阻止民众的极端行为。崔永元曾说:“到了21世纪,我们尽量少用大叙述,关注每一个人的个人感受,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每一个人都体面,国家一定很体面。”
                          【四川什(和勒个去谐)邡市民反对建设钼铜项目 冲击市委】 7月2日上午,陆续有市民到什(和勒个去谐)邡市委、市政府门口聚集,反对钼铜项目建设,少数市民情绪激动,强行冲破警戒线,进入市委机关,砸毁一楼大厅8扇橱窗玻璃、3个宣传栏,4个宣传展板…【详情】


                          27楼2012-08-08 18: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