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18日漏签0天
徐州教育吧 关注:559贴子:3,175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3回复贴,共1页
<<返回徐州教育吧
>0< 加载中...

心理治疗分析:叙事治疗模型2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Minnz
  • 学前班
    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在《故事》上篇中我们谈到,每种心理疗法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关注点,而叙事对话的关注点就是“故事”,尤其是“支线故事”。在“支线故事”又特别关注“特殊意义事件”,以及这些事件背后的力量与渴望。
  但是,我们好奇的是:为什么叙事如此在意“支线故事”和“特殊意义事件”?
  因为五个字——确认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
  确认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
  故事是有一些的信息片段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故事一旦形成,意义也就产生。(当然意义的产生还要涉及文化的影响。这部分先不谈,避免信息复杂化)
  意义一旦产生,确认性偏见就会开始起作用。
  确认性偏见其实就是对于信息关注的一种偏见,是人类的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倾向。人每天要接触海量的信息,这些海量信息中既有符合自己心意的信息,也有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信息,另外还有许多无关信息,而人类倾向于关注符合自己想法和假设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反的信息,这种倾向就是确认性偏见,也称“验证性偏见”。
  比如,一个渴望获得爱情的女孩,鼓起勇气接受了一个男孩的示爱,刚开始两人关系还算不错,但慢慢的两人相处总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
  【情景一】:两个恋人约好每周通一次电话,可上周二女孩打电话给男孩时,男孩却没接。
  【情景二】:有一次,两人在餐厅巧遇,男孩正在和一群人吃饭,男孩看见了女孩,女孩也看见了男孩,可是男孩却没有邀请女孩加入他们。
  【情景三】:男孩曾对女孩说:他觉得我俩的关系发展的太快了,让他有点不适应……。
  如果仅仅把这些信息片段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故事,一个“男孩不怎么爱这个女孩”的故事。
  “不怎么爱”就成了这个故事所表达出的主要意义。意义一旦成形,并被个体或群体认同、内化,越来越多关于“不爱”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关注,而“被爱”信息却时常地被忽略或淡化(确认性偏见),那么“不怎么爱”这个故事,就会越来越丰富,意义也就越来越巩固,慢慢地“不怎么爱”就变成了“不被爱”。
  在“不被爱”故事的影响之下,女孩对于“不爱”方面的信息特别敏感,而且对这些信息的记忆也更加深刻。随着“不爱”信息在记忆中显著积累,女孩开始怀疑:“他到底爱不爱我?”。
  这些符合“不爱”主题的信息是不是事实,是事实,但非事实之全部。所以这部分信息在叙事中被称为单薄的描述。
  单薄的描述必然带来的单薄的结论; “男孩可能不再爱我”。
  但如果,我们能像电影《楚门的世界》一样,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女孩这段感情生活的全部。我们将会看到一些别的情节,一些与“不爱”这个主题不想符的信息。
  例如:
  【情景一】:周二那天男孩的确没接电话,但却给她回了短信。而且在第二天一早就跟她打了一个很长的长途电话。
  【情景二】:餐厅巧遇的那一次,男孩的确没有邀请她加入,但男孩加入了女孩他们那桌,并陪了她二十多分钟。同时我还会看到,餐厅巧遇的那一刻,男孩周围坐着一群正喝的醉熏熏的兄弟,以及男孩脸上所流露出的不好意思和十分尴尬的表情。
  【情景三】:男孩的确说过“他觉得我们的关系发展的太快了,让他觉得有些不适应……”,这样的话。但同时,他还说过:“自己刚结束了一段痛苦的关系,还为完全从中走出了。现在这段关系发展的太快,让他感到不安;怕自己上一段关系中的痛苦情绪会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伤害到她……”。男孩在向女孩袒露心扉时,脸上的表情充满了真诚。
  除此以外,我们还会看到其他一些男友关爱她,在意她的镜头。
  这些信息和情节真实且存在,但她却看不到或者觉得这些信息不重要,因为确认性偏见。
  这样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一个觉得别人不可信的人,会更多地偏向于关注他人不可信的时刻,而忽略或淡化别人可信的时候。
  一个觉得自己失败的人,会更多的看到和记住那些自己失败的事情,而忽略或淡化那些自己成功的时刻。即便有人告诉他自己,你在某件事情上很成功,他可能也觉得这根本不算什么。除非有一天他打败怪兽,拯救地球。(一个足够强烈的特殊意义事件才能打破根深蒂固的确认性偏见)。
  确认性偏见进一步恶化下去就会产生“同化作用”(assimilation)。“同化作用”一旦发生,事实将被扭曲。
  比如,一个内心受过很多伤害的人,对于“伤害”会特别敏感,他不仅往往偏向于关注他人具有伤害性和敌意性的信息(确认性偏见),还会常常误解别人的正常信息,把不具有带伤害性的言行,也曲解为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比如,一个正常的咳嗽,一声没有批评性的叹息,一个充满倦意的眼神……都有可能被曲解为是对自己的敌意与伤害,这就是同化作用。
  确认性偏见至少还能让我们看到事实,而同化作用却会让我们扭曲事实。在偏见与扭曲的双重作用之下,一个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会问题或者令人痛惜的心理悲剧就可能被建构出来。



  • Minnz
  • 学前班
    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问题构建1——社会问题
  确认性偏见在社会领域最常见,例如社会对于“独生子女”,“80后”以及“00后”的妖魔化。
  记得90年代的时候,独生子女成为当时媒体报道的热点和关键词。刚开始,在一些媒体上出现了个别关于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负面新闻。
  这些新闻故事是不是事实?是事实,但并非独生子女群体的全部写照,而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但是,当这些个别负面新闻被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基本看法“过于溺爱,弱不禁风”。一个基本故事就产生了,但此刻这个基本故事还为成为社会的主流故事。
  接下来,无论新闻跟风也好,话题炒作也罢。电视、报纸等各种主流媒体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也可能是确认性偏见),例如自私自利,心理脆弱,不堪一击。  随着越来越多符合“过于溺爱,弱不禁风”的信息被看到,被连接在一起,独生子女问题这个“基本故事”,就发展为了一种社会共识,成为了社会看到独生子女的“主流故事”。
  在这样“主流故事”之下,独生子女被理所当然地看成了养尊处的小皇帝/小公主,是一群经不起风雨的“温室花朵”。(这样的说法,是不是耳熟能详。)
  于是,在这种主流意识的影响之下,老师和家长更容易偏向于看到孩子身上“脆弱”的一面(确认性偏见),甚至有的家长把自己对于孩子的正常关爱,怀疑为一种溺爱(同化作用)。
  接着荒唐的一幕开始出现了。一些学校和家长开始了对独生子女展开一系列批评改造教育工作,并美其名曰“挫折教育”。
  有些学校甚至规定,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1对1的批评训练,或是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以相互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题的各种班会活动。
  在这样的“挫折教育”,以及相互批斗与自我批斗之下,原本心理健康的孩子反而留下了心理创伤。
  如今回望这一幕,除了让人觉得荒唐,更令人感到心酸。
  到了2000年以后,“80后”逐渐走出学校,步入社会,自然也进入媒体和社会的视野。初出茅庐的年青一代,难免与社会现实有些格格不入的地方,而这样的格格不入其实在任何一代年轻人身都曾出现过。
  但是随着关于这些“80后”的各种负面报道开始累积,“80后”各种不足之处就更容易被看到,而优秀的地方反而容易被忽略或淡化,或者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确认性偏见)。甚至就年每个月收入有限,仅够生活,没有储蓄的经济窘迫,也被说成了是花钱大手大脚,不擅理财,挥霍无度的表现,并被扣上了一个“月光族”的帽子(同化作用)。
  在这样的确认性偏见与同化作用之下,整个“80后”被活生生地塑造成为“垮掉的一代”。
  当“垮掉的一代”成为整个社会对于“80后”的主流意识(主流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带出主流意识的偏见看待“80后”。老板开始抱怨他们不好管,HR开始批评他们没有自知之明,上一代的人笑他们太天真。一群充满希望的年青人就这样活生生地被问题化,被构建成为“充满问题的一代”。
  然而,充满戏剧性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许多“80后”加入后抗震救灾的工作当中,关于他们富有爱心,英勇表现,不怕困难,排除艰险的新闻开始增多。在这些新信息的介入之下,原本“垮掉的一代”(旧的主流故事)又变成了富有责任,敢于担当“肩负希望的一代”(新的替代性故事)。
  透过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问题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这些问题又是如何被改写的。



2025-07-18 04:31:28
广告
  • Minnz
  • 学前班
    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整个问题建构的过程有点像结晶实验。刚开始个别信息因为各种原因被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基本故事”(如同“结晶核”),故事一旦形成,意义就也产生。
  在确认性偏见和同化作用的双重协作之下,“主要故事”开始向自身吸附和聚合更多的类似信息(晶体开始成长),随着故事结构和意义的更加稳固,“主要故事”就变成了“主流故事”or “主流意识”(晶体成形)。主流故事一旦成形,确认性偏见和同化作用就会更加显著。
  但是不同于主流故事的“支线故事”与“特殊意义事件”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生命其他更多的可能,并从中发展出一个新版本的替代性故事,去替代和改写主流故事,从而修正确认性偏见的影响,打破主流故事的垄断。
  同源亲和  确认性偏见基本上人类一种无可救药的本能。因为信息无限,大脑有限。
  人活一世,每个当下我们都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但是人的大脑对于信息接收能力和处理能力是有限的,于是对于信息必然是选择性注意。这种选择,不仅塑造了我们自己对于某类信息的偏好,这种选择还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但“信息无限,大脑有限”只能解释人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并不足以解释确认性偏见。
  因为选择性注意还算比较中性,至少还可以在几个候选方向当中选择。而确认性偏见却很强势、很专一。它具有很强的倾向性,通常倾向于某个特定方向,而这方向往往就是“主流故事”的方向。
  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
  目前还没有看到具体的科学定论。确认性偏见的背后涉及信息的记忆加工过程,这部分信息还有待更多的证实。
  不过就现象本身而言,我个人感觉,确认性偏见其实和一类生理现象很像,简直就是心理现象对生理现象一种模仿。
  在生物分子层面有一种现象叫“同源亲和,异源排斥”,比如做移植的时候,同源的分子和器官就比较容易被机体接受,而异源的分子和器官就比较容易被机体就容易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与排斥。
  这样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分子生物层面,也发生在思想文化层面。比如,同源与亲近的文化思想比较容易被接受,而对立与疏远的文化思想更容易遭到排斥与否定。
  对于个体也是如此,符合自己“主流故事”的信息比较容易被看到,被接受,而与自己“主流故事”不符合甚至相反的信息往往就容易被忽略和淡化。
  但是生命是丰富而多元的,在主流问题故事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大量的信息和记忆,这些信息存在但却被忽略。
  把这些存在但却被忽略的信息找出来,连接在一起,就可以构建出一个不同于主流故事的新故事(“替代性故事”)。
  新故事产生新意义,带来新感觉。
  在新故事下,人不再是无力的且充满问题的,而是拥有力量与渴望的,并由此产生不一样的自我看待,及自我感受。
  新的意义、感受与自我认同不仅会为当事人带来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与力量,还会对未来的人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因而叙事常说,不仅解决问题,还会超越问题。
  退一步讲,即便不符合主流故事(旧故事)的支线情节与特殊意义事件不足以发展出一个新的故事,但是将这些信息整合(嵌入)到构成主流故事的信息之中,主流故事也会被改写。主流故事的面貌与意义也将发生变化。
  所以叙事十分关注主流故事以外的支线故事和特殊意义事件,因为这部分信息不仅可以构建出新故事,还能嵌入旧故事中,修正确认性偏见,重组信息和记忆,打破原有主流故事的垄断,改写和构建出一个“替代性的故事”(如同社会对“80后”的偏见一样)。
  看到这是不是感觉有点抽象,没关系,让我们用一个比喻来总结一下,顺便放松一下。  气球故事
  来访者刚来到咨询室,因为确认性偏见一开始所说的都是充满问题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个个“黑色”的气球慢慢升起,逐渐充满整个咨询空间。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屋子的黑色气球漂浮在你的眼前,是怎样一种场景与感受。会让人觉得压抑、郁闷、难以呼吸。
  正当你和来访者一起难受的时候,突然之间,一个黄色的气球闪显在你眼前。这个黄色的气球虽然孤独,但它与一屋子其他黑色的气球是如此的不同。(这个黄色的气球就是支线故事,但它是不是特殊意义事件,得看这个黄色的气球对来访者是否具有特别的意义)
  你(咨询师)感到有些惊讶与好奇,然后温和地邀请来访者和你一去看这个不一样的气球,还可以问问来访者这个黄色的气球对他而言是否有特殊的意义。
  起初,当事人不以为然,觉得这黄色的气球没什么了不起,因为在一大堆黑色的气球里,它显得的如此的孤独与渺小。而“当事人”的注意力焦点仍旧固着于黑色气球之上。  但时,没有关系,你(咨询师)依旧保持这好奇,温和地问当事人:“老板,你那里还有其他颜色的气球吗?”
  当事人略带停顿,犹豫和思索了一下回应道:“好吧,让我找找看。”
  于是他走进他的心底,又拿出了那些“原本存在却又未被注意”的气球。
  这些气球,五颜六色,各式各样,有红的,有黄的,有粉的,有蓝的……。(这些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气球就是替代性故事)。
  他一边拿,你们一边聊。
  聊某个气球是怎么来的,对他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他会告诉你:这个红色的气球是他自己亲手做的第一个气球,而那个紫色的气球是他过世的外祖母留给他,里面有一段温暖的回忆……。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原来咨询室(对话空间)里那个完全被黑色气球笼罩的黑压压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新世界。各种亮丽的,五颜六色,各式各样漂浮于咨询室(对话空间)中,如同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搞不好,把这些气球连起来还拼出了一个特殊图案。
  此刻,来访者与你一起被眼前的新场景所震撼,所感动。
  当事人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还有真么多宝贝”。甚至他突然感慨:“原来世界如此美好,我又何必自寻烦恼!”
  很好玩吧,但千万注意:现实中的咨询效果,并非都是充满戏剧性的。气球故事只是用来帮助我们体会叙事的,可别和现实混淆。
  透过新信息,带来新体验和新感受;以及新视角、新想法,这就是叙事。


  • 屈a大s顶8
  • 一年级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来徐州教育资源网,了解更多徐州教育机构,收获最全面的教育资讯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3回复贴,共1页
<<返回徐州教育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